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32182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导读:一、背景:开学初,我面对全区教师上了一节语文研讨课,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 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端木麒良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在课 程理念的指导下,三月九日下午我在本校初一(2)班就以上教学篇 目进行了教学。二、主题:土地的誓言是作者端木麒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 一 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当时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 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 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 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出了白己 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行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 情。但这种

2、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 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 具有强烈的爱国热 情。可是学生所处的时代离作者的年代太远, 一下让他们就体会出这 样炽热的爱国热情是很难的,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语言铺 垫并且还运用了一定的辅助教学手段,这些都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了 课文。因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 情。2、品位语言,激发爱国热情。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是重 点,品位语言是难点。并且分这样几个教学流程进行了教学:1、情景导入2、释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3、整体感知,理解作者的 感情4、研读赏析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4质

3、疑文中不懂的句子5拓展延伸,进一步理解土地的象征含义。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时不太顺畅,下面我就选取了两个教学情境,在教学语言方面作点对比反思和分析。教学情景一:在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教学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师:同学们看课题土地的誓言,结合预习情况想想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还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生: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师:谁对土地发出的誓言?生:端木麒良师:你们知道端木麒良吗?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生:端木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师(补充):他是东北作家那么他对哪儿的土地发出了誓言呢?生(齐答):对关东原野发出了誓言。(教学情景二:为了引

4、导学生理解作者透过字里行间展现的的感情, 我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师:本文是抒情散文,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1:泛滥着一种热情生2:爱国热情生3:炽痛的热爱生4:生3 :很强烈的爱国感情生4 :爱故乡师(归纳):冈才有同学回答了 “炽痛的热爱”,从课文第一节中我 们看到了了这样的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理怀着炽痛的热爱。 作者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来写的。师:如何理解“炽痛” ?生:热烈而深切师:为什么要怀着热烈而深切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本文写于什么时候?生:“九一八”十周年师:同学们知道“九一八”具体事件吗?生(激动地答):是卢沟桥事变(下面学生一片哗然)师(适

5、时纠正):“九一八”事变跟别东北有关系,不太了解的同学们看一片段就知道了。(适时用课件展示跟本文有关的九一八事变的视频介绍,学生才有了 形象的感知。)师: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 可归,于是作者怀着难以遏止的感情写了这篇文章, (适时展示有关 图片给学生看,学生看了神情才严肃)分析: 第一个教学流程很顺畅,教师在提问时教学语言用得很准确, 因而学 生都能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准确理解题目含义,这一教学环节很成功。 第二个教学流程,我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作者是怀着炽热的热 爱来写的,可是学生在一开始回答的时候,很少有同学回答出来,于 是我就直接告诉了学生。这一环

6、节不太顺畅。问题抛出后学生未能及 时跟上。教学反思本节课列举的两个教学片段,前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畅,可是后 一环节很不顺利。究其原因,发现教师提问时语言的精准对学生理解 课文起着至关中要的作用。前一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让学 生明确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非土地本身发出 的誓言.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题目,我的提问导向很明确,这样学生 很快就能准确作出理解。而在后一教学环节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 者感情,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预设是想让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的“炽热的热爱”,这 样我就可以据此为感情的契机引导学生一步步去理解

7、课文内容,可是学生大都不是这样回答的,我发现提问时问得不够准确,范围太大了, 学生无法捕捉到文中的信息.在接下来提问中我的语言表述上又出现 了失误,说成“本文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实文中也有直接抒情的 部分,例如:“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里用了 呼告的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就属于直接抒情。通过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反思、分析,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很重要,它能够引领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所以我认为教 师在提问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从教学目标出发,问题难易要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8、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白 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做到难易适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白己 回答。从表面看,虽然也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 衬下显示了老师的高明,于教学两方面都是无益的。相反地,问题过 小、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极简单的“是不是” “对不对”之类的选择问,一种是极肤浅 的填空问,如“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学哪篇课文”等等。这类问题没 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 的锻炼

9、,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也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 良习惯。二、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 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 知、提高能力、以求得对课文的准确理解。三、面对一些探究性或创造性问题时,我们需引导学生须将要素、概 念、已有知识等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 此类问题没有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所以我们在提问时不能带有暗示 性,否则就无法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想让学 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构建和谐课堂,教师一定得不断提高白身素 养,打磨教学语言。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