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38217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内容摘要: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从中国古代的诗论 和乐论中移植过来的,到了明中叶以后它才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戏曲美 学范畴,戏曲界也才系统地提出主情说。汤显祖是第一个从根本上确立了情'在中国戏曲中的本质地位的人。他在寄达观中写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汤显祖不仅把 情”看作是戏曲创作的原动力,而 且认为情”是戏曲魅力的主要来源。他把戏曲的本质归结为一个 情”字,即由情” 产生戏曲,也由 情”来感染戏曲观众。他称自己的牡丹亭就是 因情成梦、因 梦成戏”下面我将会从戏曲“情”、情与理的浪漫主义、音乐“情”、审

2、美倾向 上来进行阐述。关键词:情、情与理、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一、戏曲情“叙事”与“抒情”是戏曲文学创作中主观表现与客体对象的对应关系“,以情叙事”“、事为情用”的重主观表现成了戏曲创作约定俗成的“法规”。诗向来 被视为最能表现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激情是诗的本体特征,它对人类情感的表现 具有普遍的包容性,“情”作为诗与戏曲结合的中介点,决定了中国戏曲从创作到 表演,都为情所引,为情所用,一切的表现手段都是依情感的逻辑铺展,因而戏曲“诗化”的核心首先在于“情化”。汤显祖在董解元西厢记题辞中强调 “志情并茂”:“志也者,情也。”言志即言情,创作者借“情”主观创作意愿及情感结构,以达寄意目

3、的抒发情感。他以写诗的手法写戏 ,谱写出牡丹亭跨越生死的挚情之歌。“至情”可以主宰一切:“人心不必然之想,则天下终 必有之事??况夫钟情之至,可动天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将何所不至哉。”牡丹 亭可以说是戏曲作品中“至情”的典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二、浪漫主义的主情性中国戏曲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以及传 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中处处散发着浪漫主义的精神。以描写理想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塑造典型形象它不受生活 真实的约束,不为时空所限,为了表现作者的理想,在虚

4、构的环境中用大起大落的 幻想情节创造各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性格具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非凡奇 特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人物形象理想化的过程 ,生动地展示出现实中存在的而且 应该有的美好的东西,这其中便凸现了浓厚的抒情性。他在分析杜丽娘这个典型人物: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 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柞情之至也。牡丹事题辞汤显祖通过描绘 杜丽娘这个至情的形象在追求真情时强烈专注的精神和情态,反映了在圭寸建礼教压制下,青年人渴求自由

5、的爱情婚姻,现实生活中无法遂愿,只能思极成梦,继 而求梦而亡,以悲剧告终。但是,情之所至,无所不可,连现实与梦境的界限也可跨越,杜丽娘的鬼魂依然执着地追求爱情,终于与梦中人结成连理,并获得了新 生。汤显祖笔下的“情”已包含了杜丽娘对于封建礼教的勇敢抗争 ,带有浓厚 的理想主义色彩。理使人变成鬼,而情使鬼变成人。汤显祖所说的“ 情”,固 然指人的主观感情,但人的感情是由思想认识支配的,他提倡“意趣神色”和 “神情合至”,认为戏曲的“情”应该以内容、风格和精神为主,他注重作者 的志趣和才情,强调戏曲创作的艺术个性,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艺术特 点。他所强调的贯注于剧本始终、并作为剧本灵魂的“情”

6、,是“意趣神色”的核心和归宿,反言之,“意趣神色”是“情”的理论在创作上的具体表现。 他提出“神情合至”,是要求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整而统一地贯穿在作品之中 ,并 自然流露出来。虚实相生、真幻交织,一脉贯通,这是牡丹亭“以虚而用实” “以幻为真” 的浪漫主义抒情艺术特色的重要审美特征。虚实相生艺术手法打破了时空生死界 限,又浑然一体统一于言情的情节主线。 如吴梅所言:此记肯綮在生死之际。记中 “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由生而之死;“魂游”、“幽媾”、 “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为从来 填词家屐齿所未及,遂能雄踞词坛,历劫不磨也

7、。从作品言情主线的整体性看,虚 从实而生,实因虚而丰,真幻交织,前后相承,理想和现实有机融合不可分割,即使 是情节发展的各阶段也是如此。惊梦、寻梦、访祟、写真、悼殇五 折自生而死;魂游、幽媾、欢挠、真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 虽然由梦“自生而死”,作者主要写实,但实中有虚,虚由实生。“自死而之生”, 则以写虚为主,虚因实而显。即在写丽娘因梦而死的现实悲剧中,又含有幻想的梦 境;在写丽娘为情而生、阴配为侣的浪漫悲喜剧中,又有现实中柳生痴情“玩真” 等情节。真真幻幻、虚虚实实,相辅相成,真情幻情难分明。虚实相生、真幻交 织的艺术构思,为以“情”抗“理”的主题找到了一个打破时空和生死之限的巧 妙

8、艺术形式,细腻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发展变化的心理轨迹,深刻地揭示了具 有历史意义的“人欲”不可灭,“至情”定胜利的真理。三、审美倾向的主情性中国戏曲在审美倾向上,强调写意性和抒情性,戏剧美学重在“写意、传神”, 使戏剧文学表达采用诗的变体、曲词,目的是表现高度完美的综合形态与深妙的 意境,“这一类的代表作推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系列抒情唱词表现主人公的追 求,而且不停留于这一层次上,使戏剧的冲突升级,变成生生死死的爱情,这就 是这本剧的魅力所在,惊梦与寻梦二折尤为突出,惊梦后,寻梦回到冷酷的现实, 情窦初开的少女精神被严重压抑,作者借用这种精神外化达到最高境界。步步娇与皂罗袍揭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的

9、心理流程,符合特定人物的个 性【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 一一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具体说一下皂罗袍,这一首曲子首先是对自然的礼赞,接着是对青春的礼赞,最 后是对爱情的礼赞,最重要的是对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哀叹, 处于情的懵懂,青 春的觉醒期,使躁动崛起,把潜伏于身上的躁动升华于对理想的追求, 对爱情的 追求,对理性

10、的叛逆。梦境的美好,才义无反顾的去寻梦,现实的冷酷寻不到梦 中之境,为梦中之情而死,为梦中之情而生。汤显祖本人也把这种浪漫构思概括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惊梦这一曲的 抒情性,使全剧浸透一种浪漫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通过追求这一 过程,各种美都喷薄而出,达到以情反理的高度 。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是对爱情 执著追求的开端;感梦伤情,由梦而病,由病而死,为情而生,则又是她追求梦中之情 的发展结果。这种植根于现实的梦境、幻境的超现实描写 ,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这正是牡丹亭一剧的独特之处。四、音乐上的主情性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弹拨乐、管弦乐等组成的节奏不是独立于表演之外, 而是结合

11、戏曲情境和演员的形体动作来表演的,它也和渲染整个舞台气氛不能分 割。有时人物还没有上场,舞台上已充满了音乐所创造的气氛, 或如表现狂风骤 雨气势的急急风,或如表现闲庭漫步的小开门等,这些演奏本身,很难 说有什么具体情绪的规定性,可以灵活运用,但也并不是毫无基本格调。音乐节 奏和形体节奏又是互为作用的。唱腔要有板有眼 ,板眼又随着唱腔的发展而有变 化;动作要合乎锣鼓经,锣鼓点子又要跟着动作的变化去灵活适应。动作和唱, 谁是主导,要看具体情况,从着重做功的戏来说,音乐节奏服从表演节奏。打击 音乐的节奏如要讲细,可以细到打在演员眼珠的转动上, 眼皮的开阖上,鼻翅的 闪息上,丝丝纹路的表情上。这种戏曲

12、的节奏化,要求含蓄而又鲜明,切忌繁琐; 不是要欣赏者去辨别音响和动作配合的顺序, 而是抓住欣赏者的心灵,把他们拉 入净化了的戏剧情境中去。昆曲牡丹亭杜丽娘游园惊梦一折,开始时要 观众赏心悦目,渐渐连观众也被拉到梦的幻觉里去。 戏曲舞台节奏的妙用,善于 使动中见静,寂处闻声。古人论诗,很赞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句,这和 戏曲节奏的道理异曲同工,这是讲细处。粗犷处却又不同。如武打群舞表现两军 交战,冲锋陷阵,翻腾跌扑,锣鼓点子从分别适应参差不齐的多样表演到需要整齐 统一的时候,仅仅一个四击头(四拍子节奏),便把全场的混战状态立即煞住, 变为各有姿势而又统一的群象雕塑。这都是戏曲节奏的特殊表

13、现。中国戏曲史上任何一个剧种在演出中起决定作用的便是音乐系统,特别是声 腔体系决定剧本文体,结构,演出形式。音乐制约还表现在舞台上,所有的表演 必须听命于音乐的节奏,体现了诗境和情趣。“唱做念打”四种手段互相配合,构成完整的舞台现象,唱做念打”把唱放在第一位,唱本来就是主抒情,“白”主叙事,唱词主要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唱为主,就是以抒情为主,中国 传统戏曲不称戏剧,强调建立在曲的基础上的表演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建立在 抒情基础上的。演员演唱,用本嗓或假嗓唱要根据角色而言,如牡丹亭女角 中,杜丽娘作为花旦,红娘作为贴旦,男角中柳梦梅,都是用假嗓演唱。这种唱 腔,具有极强的抒情性与极强的穿透力,唱法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旋律优美。“念”要求咬字准确,而且富于旋律,通过夸饰性语言透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做” 中的舞蹈,具有特殊的神韵,也是为抒情服务的。总之中国戏剧的任一元素都表现了浓郁的抒情性 。参考文献:1 吴梅 中国戏曲概论(卷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汤显祖 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3 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曲出版社4 邓涛刘力文编著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