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设计《白杨礼赞》.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42434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教学设计《白杨礼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教学设计《白杨礼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教学设计《白杨礼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教学设计《白杨礼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教学设计《白杨礼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教学设计《白杨礼赞》.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北京市呼家楼中学 刘保锋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语文学科作为课堂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时,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尤其是能够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努力挖掘出其所蕴含的传统教育价值。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名篇,白杨礼赞时隔多年后又重新回归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中昂扬向上

2、的精神内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着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本设计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较为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提倡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反思等。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学生情况: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象征手法,并了解了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不过,对于象征手法中的全文象征来说,学生还难以理解具体事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方式: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2.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情感。(教学难点)

3、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以歌曲小白杨的故事导入新课。2.简要介绍作者。 1.聆听歌曲小白杨及其故事。2.了解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1.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解题:白杨礼赞3.引导学生思考:礼赞是什么意思?由题目联想到了什么?4.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5. 引导思考:在这些句子里,有一个词反复出现,直接表明了作者赞美白杨的原因,请找出这个词语?1.朗读课文2. 思考问题,研读文本。3. 运用跳读快速定位主要信息点。4. 学生先快速默读全文,圈画出直接对 “白杨” 进行“礼赞

4、”的句子和段落。再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5.归纳信息,思考作者咱们白杨的主要原因。梳理文章的脉络. 指导学生运用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默读方法,提高其快速默读的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线索,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三、文本探究,品读白杨引导学生分析:1.从课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并简要分析。 2.白杨树的“不平凡”与 “普通”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效果,感悟作者情感。1.分组学习讨论,从课文中找出白杨的“不平凡”之处。2.辨析白杨树的“普通”与不平凡。3.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

5、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4.齐读课文。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挖掘文章背后蕴含的思想教育生发点。四、拓展延伸,理解象征1.简要介绍象征手法。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仅仅在文中仅仅赞美了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3.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哨兵”、“那种精神和意志”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1.了解象征手法。2.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信息,思考辨析。 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1.选择身边常见的事物,如花草树木、日常用品等,展开联想,尝试用象征手法仿写短文片段。2.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写作风格的异同。1.观察身边事物,尝试发现其主要特

6、征。2. 了解矛盾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象征手法,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 口头评价:茅盾先生曾写过一首题白杨图,原文如下: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请你结合白杨礼赞这篇课文,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学设计特点分析本节课能够依据文本特点,紧扣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主线,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从易到难,层层攀升,重点突出,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生物特征;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本身的客观特征与作者主观情感的融合点,进而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白杨树及其象征精神的赞美之情。这节课的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方面的德育渗透,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融为一体,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学习和践行十九大精神落到了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