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_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docx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2974247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_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_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_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_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_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_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_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章编号: 1673-064X( 2014) 05-0021-10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3 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杨延强1,2 ,吴胜和1,2 ,齐立新3 ,刘志家3 ,岳大力1,2 ,刘丽1,2,4 ,曲晶晶1,2( 1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 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4 西南石油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摘要: 利用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开发区的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分析沙三3 段储层的沉积微相类

2、型及相 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扇三角洲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水道、溢岸、水道间、河口坝和坝间等微相 类型。其中,河口坝发育规模较大,具有重力流的成因机制。扇三角洲各沉积微相组合样式多样: 单期微相砂体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有水道 水道型、水道 溢岸 水道型、水道 河口坝型、河口 坝 河口坝型、孤立水道型 5 种类型。辫状水道之间的侧向拼接样式包括辫状水道与辫状水道的 侧向叠置、辫状水道 溢岸 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 水道间泥岩 辫状水道拼接等; 河口坝之 间的侧向拼接主要包括坝主体的侧向叠置、坝缘的侧向叠置、坝缘的相互交错,以及河口坝 坝间 泥岩 河口坝拼接等; 辫状水道与河口坝的侧向拼接主要为河口

3、坝 辫状水道 河口坝拼接。多 期辫状水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切物源方向的近水平叠置,多期河口坝垂向上主要表现为顺物源方 向的前积叠置,前积倾角约为 2° 5°。关键词: 柳赞油田; 扇三角洲; 沉积微相; 组合样式; 辫状水道; 河口坝中图分类号: TE122文献标识码: A扇三角洲为“从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 海、湖) 中的冲积扇1,其沉积体系通常具有相变快、相 带窄、多物源等特点2。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扇三角洲体系的研究开始成为沉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扇 三角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3-8。对于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不同的学者提

4、出过不同的划分方案9-11,在现今通常采用的划分方案中,扇三角洲上发育的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为泥石流沉积、辫状水道和前缘 席状砂,一般认为水道前方的坝体不发育或发育规模较小12。虽然有学者对扇三角洲内部构型进行 过一些研究13-15,但基本处于宏观的平面相组合类型研究阶段,对扇三角洲沉积微相在空间上的组合样式,尤其是单一微相在空间上的组合样式方面研究较少,认识尚不成熟。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一个重要 的含油气凹陷,沙河街组是凹陷内部目前最主要的 勘探目的 层 系 之 一。柳赞油田位于南堡凹陷东北 部,是冀东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前人对柳赞油田沙 三段的沉积相已做过一些研究,普遍认为该地区

5、主要发育一 套扇三角洲沉 积16-18。虽然前人对柳赞 油田扇三角洲的亚相和微相做过初步研究,但目前柳赞地区沉积微相的研究尚不够细致,扇三角洲内 部构型认识尚不很清楚,成为当前制约油田开发的 主要障碍。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3 亚 段扇三角洲储层为例,在分析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之上,研究扇三角洲各沉积收稿日期: 2014-02-15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编号: 2011ZX05009 003)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精细油藏描 述技术及剩余油赋存方式研究”( 编号: 2011ZX05011 001)作者简介: 杨延强( 198

6、4-) ,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储层表征及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E-mail: y_yanqiang 163 com 22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微相在空间上的组合样式,为同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思路。的基础上,断块差异升降活动而形成的伴生同沉积断层。断层展布方向自西向东,由北西向逐渐转为 东西向正断层。高柳断层在早古近系中晚期强烈活 动,控制了高柳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柳赞油田在 古地形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东侧经柏各庄大 断裂与柏各庄凸起和马头营凸起毗邻,位于大断裂 的下降盘。由于断层的长期活动,古地形坡度较大, 碎屑物质经短距离的搬运快速进入湖盆。油田西侧 因此面临盆地沉积中

7、心的深水区。东北方向的柏各 庄凸起和马头营凸起为主要的物源方向。1研究区概况柳赞油田地处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境内,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东北部,高柳构造带 的东端,西以鞍部与高尚堡构造和拾场次凹连接,东 北和东界以柏各庄断层与柏各庄凸起和马头营凸起 相连( 图 1) 。高柳断层是在沙三早期,由于北侧西 南庄、柏各庄断层强烈活动,在古近系北倾基底断块图 1 柳赞油田区域构造位置( 据冀东油田,2002)Fig 1 egional tectonic location of Liuzan Oilfield沙三3 亚 段 的 主 要岩相类型为块状混杂砾岩 相、递变层理含砾砂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

8、相、平 行层理砂岩相、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相以及水平层 理泥岩相等,通 常 在纵向上形成反旋回岩相组合。 研究区储层粒度较粗,分选中等到较差,成分成熟度 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岩心兼具牵引流和重力流的 粒度分布特 征,泥 岩 颜 色 以 浅 灰、灰绿和灰褐色为 主,并在其中发现大量的腹足类生物化石及植物碎 片化石,水下特征明显。具有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 特征。柳赞 油 田 沙 三3 油 藏 自 1991 年 正 式 投 入 开 发以来,迄今已有近 20 a 的开发历史,随着地质认识 的不断加深,经过了 3 次开发技术对策调整。目前 有钻井 400 余口,其中,取心井 28 口,开发井平均井 距约 1

9、50 m。柳赞地区地层层序较完整,结晶基底之上依次为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的沙河街组、东 营组,新近系的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平原组。 总厚度约 6 km。沙三段为一套砂泥岩沉积体,具有 下粗 中细 上粗的特征,厚 度 约 600 2 000 m。 据其岩电特 征,进一步可细分为 5 个 岩 性 段,即 沙三5 、沙 三4 、沙 三3 、沙 三2 和 沙 三1 共 5 个 亚 段 ( 表1) 。沙三3 亚段为一套砂岩 砂 砾 岩 与 灰 色、灰 绿 色及紫红色泥岩的互层,分为油组,油组,油 组和油组 4 个油组。其中、油组岩性相对较 细,、油组岩性相对较粗。V 油组进一步划分为6 个

10、小层,9 个单层。IV 油组进一 步 划 分 为 2 个 砂 组,12 个小层,20 个 单 层。油组进一步划分为 3 个砂组,17 个 小 层。 油组进一步划分为 3 个 砂 组,14 个小层( 表 2) 。 23 杨延强等: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3 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表 1 柳赞油田地层层序简表( 穆立华等,2003)Tab 1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Liuzan Oilfield地层系统厚度 / m岩性界系组段亚段第四系平原组棕黄色沙及黏土明化镇组1 650 1 850350 420块状砂岩与灰绿、灰黄、棕红色泥岩互层段砾岩、砂砾岩、基性火成岩夹薄层灰绿

11、、灰色泥岩新近系馆陶组新东营组0 360含砾砂岩、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砂砾岩为主,间夹红色、杂色泥岩生沙一、二段100 700古S3 180 180250 300410 490230 300 770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砂岩、含砾砂岩及灰色泥岩互层砂岩 砂砾岩与灰色、灰绿色及紫红色泥岩互层 深灰、灰黑色泥岩、油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底为砂砾岩 砂岩、砂砾岩与红色、灰色泥岩互层沙河街组界近S 23S3 3S3 4S3 5沙三段系太古界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表 2 柳赞沙三3 亚段各级层序地层单元( 据冀东油田,2010)Tab 2 Sequence stratigraphic units of Es33s

12、ubmember in Liuzan Oilfield2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通过对该区取心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分析,在该区扇三角洲上划分出辫状水道、河口坝、溢岸、水道间和坝间等 5 类沉积微相类型。2 1辫状水道辫状水道是扇三角洲上输送沉积物的主要通 道,是研究区内主要的微相类型之一,以中细砾岩和 中粗砂岩( 含砾) 为主,粒度较粗,分选相对较好,磨 圆中等到好,沉积构造主要为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 理和块状。岩性组合为正韵律,测井曲线通常为钟 形( 图 2) 。该微相类型的岩性及沉积构造特征反映 了近源、强水动力的特征。油组砂组小层数单层数123554554123566566127581269图

13、2辫状水道微相和溢岸微相垂向剖面特征( LBJ1 10 井)Fig 2Vertical profile of braided channel and overbank microfacies ( well LBJ1-10) 24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 2河口坝河口坝沉积是研究区扇三角洲上另一主要沉积 微相类型,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水道的前方,岩 性以砂砾岩、中粗砂岩( 含砾) 、细砂岩为主,分选从 较好到较差,磨圆中等到差。河口坝岩相组合多呈由下向上依次为块状细砂岩、块状含砾中砂岩、块状含砾粗砂岩和砂砾岩的组合方式,整体表现为向上 变粗的反韵 律,测井曲线通常呈箱型或漏斗形 (

14、 图3) 。图 3 河口坝微相垂向剖面特征( L13 16 井)Fig 3 Vertical profile of mouth bar microfacies ( well L13-16)取心井岩心上通常可见到砾石的混杂堆积,有时可见漂砾,沉积构造主要为块状( 图 4) ,同时,在该微相 岩 心 粒 度 的 C M 图 上 主 要 为 Q 段 ( 图5) ,表明该微相类型具有重力流成因机制。图 4 河口坝岩心特征Fig 4 Feature of mouth bar cores殊的河口坝,与经典的三角洲河口坝在特征上有较 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河口坝粒度较粗,分选和磨圆较 差,多为块状构造,具有重力

15、流的成因机制。且研究 区河口坝厚度和发育规模均较大,与之前认为扇三 角洲河口坝发育规模较小的认识有差别。初步研究 认为,该微相类型为洪水期的碎屑流和高密度流经 水道入湖而形成,沉积过程类似于 Bates 所描 述 的 密度较高的水流注入密度较低的蓄水体时形成三角洲的过程18。图 5 LBJ1 24 井2 砂组河口坝砂岩粒度 C M 图2 3溢 岸溢岸沉积为洪水泛滥时期辫状水道内的细粒物Fig 5C M chart of mouth bar sandstone in 2 sandgroup of well LBJ1-24研究区扇三角洲上发现的河口坝是一类较为特质随洪水越过水道,在水道间的低洼地带

16、沉积的细 25 杨延强等: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3 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粒沉积体。溢岸沉积以细砂岩为主,分选较好,磨圆中等到好,多为块状构造,有时见波状层理。测井响 应上,对应的自然电位和电阻率通常呈指状,自然伽 马值一般较高,电阻率值一般较低( 图 2) 。2 4 水道间水道间细粒沉积发育于扇三角洲上辫状水道之 间的低洼地区,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为泥岩和粉砂 岩。泥岩颜色以红灰色和灰色居多,厚度往往比较 薄,一般为 1 2 m,个别部位由于水道改道的冲刷 作用甚至仅保存有几厘米,且在横向上稳定性比较 差。沉积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波状层理和水平层 理。在测井响应上,电阻率和自然电位都比较平直

17、, 伽马值较高,电阻率值偏低( 图 2) 。段 IV、V 油组的 29 个单层,利用密井网区岩心测井资料,编制了 29 张沉积微相分布图及多张构型分析 剖面图( 图 6图 12) 。以上述图件为基础,对研究 区内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的组合样式进行分析研 究,并得出结论与认识。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的组合形式多 样,下面主要从单期微相单元的平面组合样式、单期 微相单元间的侧向拼接样式和多期微相单元间的垂 向叠置样式几个方面进行讨论。3 1单期微相砂体的平面组合样式对于单期的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砂体,平面上看似连片的砂体,实际上可能是由同期的多个单一微相砂体通过平面组合而形成。图 6 为 IV24

18、 3 单层 的沉积微相分布图,包含了研究区内扇三角洲上通 常能见到的单期微相砂体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有5 种类型: 水道 水道型,辫状水道与另外的水道 直接组合,形成宽带状的水道砂体,此种组合形成的 砂体通常连 片 性 较 好,砂体厚度侧向上变化不大。水道 溢岸 水道型,2 个辫状水道通过两者之 间的溢岸砂体组合,形成宽带状的砂体,此种组合形 成的砂体,虽然连片性较好,但砂体厚度通常侧向上 变化较大。水道 河口坝型,辫状水道与其前方坝 间坝间细粒沉积发育于前缘河口坝之间的低洼地 区,主要为块状泥岩和块状粉砂岩,颜色为灰色或灰 绿色,韵律不明显。在测井响应上,电阻率和自然电 位都比较平直,伽马值

19、较高,电阻率值偏低( 图 3) 。2 5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组合样式3本文以单层 为 编 图 单 元,针对研究区沙三3 亚图 6 柳赞油田柳北区24 3 单层沉积微相及井位分布平面图Fig 6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24-3 single layer and distribution of well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Liuzan Oilfield 2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的河口坝组合,通常水道位于河口坝的中心部位,形成的砂体呈舌状,连片性较好,厚度较均一。河口 坝 河口坝型,相邻的河口坝直接组合,形成连片性 非常好的砂

20、体,且砂体厚度较均一。孤立水道型, 单一的辫状水道被周围的泥岩所围限,形成窄带状 砂体,此种情况下,砂体的侧向延伸距离较小。遇到不同的辫状水道砂体,2 个河道砂体通过侧向叠置的方式进行拼接。此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连片 的辫状水道砂体,砂体之间通常具有较好的连通性, 如上例中 LC19 21 井为注水井,LB2 19 15 井为 采油井,据现场动态资料显示,新钻井 LB1 6 井在 21 单层内钻遇的砂体表现为强水淹,指示砂体之 间具有较好的连通关系。辫状水道 溢岸沉积 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砂体以辫状水道 溢岸沉 积 辫状水道的方式进行拼接,辫状水道砂体之间 通过厚度较薄、物性较差的溢岸砂体相连

21、接。此种 情况下,砂体之间的连通性通常较 差 ( 图 7 ( b) ) 。辫状水道 水道间泥岩 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 道砂体之间以辫状水道 水道间泥岩 辫状水道的 方式进行拼接,辫状水道砂体被水道间泥岩所隔限。 此种情况下,同一期的不同辫状水道中间被水道间 泥岩所间隔,砂体之间不连通( 图 7( c) ) 。单期微相砂体的侧向拼接样式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单期微相间的侧向拼接样 式可大体分为辫状水道之间的拼接、河口坝之间的 拼接及辫状水道与河口坝的拼接 3 类。3 23 2 1辫状水道之间的拼接 单期辫状水道之间的拼接主要包括以下 3 种样式: 辫状水道与辫状水道的侧向叠置。如图 7( a) 所示

22、,在21 单层内, 相邻的 3 口井 LB2 19 15、LB1 6 和 LC19 21 同时钻遇到辫状水道砂体,LB1 6 井砂体中间发育 有明显的物性夹层,结合砂体厚度变化和测井曲线 形态可判断,LB2 19 15 井和 LC19 21 井分别钻图 7 辫状水道之间的侧向拼接样式Fig 7 Lateral splicing modes between braided channels in the same period的侧向叠置。如 图 8 ( a) 所 示,在 24 2 单 层 内,相邻的 3 口井 L15 16、LB1 12 和 L15 18 同 时3 2 2河口坝之间的拼接 单期河

23、口坝之间的拼接主要有以下 4 种样式: 河口坝坝主体与坝主体 27 杨延强等: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3 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钻遇到厚度较大的河口坝砂体,但是,LB1 12 井砂体中间发育有较明显的物性夹层,同时结合测井曲 线形态可判断 L15 16 井与 L15 18 井分别钻遇到 不同的河口坝砂体,而 LB1 12 井钻遇到 2 个河口 坝叠置的位置,2 个河口坝砂体通过侧向叠置的方 式进行拼接。此种情况下,2 个坝距离较近,砂体之 间通常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如上例中 L15 16 井为 注水井,L15 18 井 为 采 油 井,据 现 场 动 态 资 料 显 示,新钻井 LB1 12 在2

24、4 2 单层内钻遇的砂体 表现为强水淹,指示砂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连通关系。河口坝侧缘的侧向叠置。2 个河口坝砂体通过侧缘侧向叠置的方式进行拼接,河口坝砂体虽然相互接触,但由于 2 个坝距离较远,拼接处的河口坝砂体 厚度较薄,物性相对较差。此种情况下,砂体之间的连通关系通常为弱连通( 图 8 ( b) ) 。河口坝侧缘 交错。2 个河口坝砂体以坝缘交错的方式进 行 拼 接,从平面上看,砂体似乎连片,而实际上砂体之间 并不连通( 图 8( c) ) 。河口坝 坝间泥岩 河口 坝拼接。河口坝砂体之间以河口坝 坝间泥岩 河 口坝的方式进行拼接,坝体之间被非渗透泥岩相分 隔,砂体之间不连通( 图 8( d

25、) ) 。图 8 河口坝之间的侧向拼接样式Fig 8 Lateral splicing modes between mouth bars in the same period接时,辫状水道通常位于河口坝的中部,在侧向上表现为河口坝 辫状水道 河口坝拼接的样式。如图3 2 3辫状水道与河口坝的拼接 辫状水道通常对河口坝起供源作用,因此,当辫状水道与河口坝拼 28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9 所示,在 IV24 2 单 层 内,相 邻 的 3 口 井 LB1 15 13、L15 14 和 L15 15 同时钻遇到一套较厚 砂体,但是通 过相标志可判断,LB1 15 13 井 与 L15 1

26、5 井钻遇到的砂体为河口坝砂体,而 L15 14 井钻遇的为同时期的辫状水道砂体,辫状水道与河口坝砂体之间以河口坝 辫状水道 河口坝的方 式进行拼接。此种情况下,砂体之间通常具有较好 的连通性。图 9 辫状水道与河口坝的拼接Fig 9 Lateral splicing modes between braided channel and mouth bar3 3 多期微相砂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多期微相砂体的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多期水 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多期坝 的垂向叠置样式 2 个 方面。3 3 1 多期辫状水道的垂向叠置样式 垂向上,多 期辫状水道主要表现为切物源方向的近水平叠置的 样式。如图 1

27、0 所示,在研究区东北部从 LB2 19 15 井到 LBJ1 10 井的连井 剖 面 上,以 沉 积 时 期 近似水平的 IV2 砂组顶部对比标志为基准进行层拉平 后可观察到,后期水道砂体或在前期水道位置继续 沉积或迁移至其他位置与前期水道交错,垂向上两 期水道砂体之间或有泥岩隔开,或两期砂体接触,多 期辫状水道整体表现为近水平叠置的样式。图 10 多期水道的叠置样式Fig 10 Superposition mode of multi-period braided channels拉平后可观察到,后期沉积的河口坝不断越过前期的河口坝,向湖盆方向推进,且河口坝砂体展布方向 相对于沉积时期水平面

28、有一定的倾角,多期河口坝 整体表现为顺物源方向前积叠置的样式。前积的角3 3 2 多期河口坝的垂向叠置样式 多期河口坝主要表现为顺物源方向前积叠置 的 样 式。如 图 11 所示,在研究区内从 L13 12 井到 LB1 26 井的连 井剖面上,以 IV2 砂组顶部对比标志为基准进行层图 11 顺物源方向多期河口坝的叠置样式Fig 11 Superposition mode of multi-period mouth bars in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source 29 杨延强等: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3 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度可通过对小井距井上钻遇的河口坝

29、砂体的追踪和测算得到,如图 12 所示,L13 14 和 LC13 14 为研 究区东北部 2 口距离很近,且在目的层都近似铅直 的井,以 IV2 砂组顶部对比标志为基准进行层拉平 后可发现,IV2 砂组内砂体的顶面与水 平 面 之 前 存在一定的夹角,该夹角可近似看作沉积时期的前积倾角。通过计算得出,IV2 砂组底部地层前积倾角 约为 5°,上部地层约为 2°,整体表现为由下部地层 到上部地层角度逐渐变小的趋势。图 12 LC13 14 井与 L13 14 井连井剖面Fig 12 Connection profile of well LC13-14 with well L

30、13-14积 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 水道间泥岩 辫状水道拼接等样式,同期河口坝之间的拼接样式包括 河口坝坝主体与坝主体侧向叠置、河口坝侧缘侧向叠置、河口坝侧缘交错及河口坝 坝间泥岩 河口 坝拼接等样式,同期辫状水道与河口坝的拼接主要以河口坝 辫 状 水 道 河口坝拼接的样式。垂 向 上,不同期辫状水道砂体主要表现为近水平叠置,不 同期河口坝砂体主要表现为前积叠置,前积的倾角约为 2° 5°参 考 文 献:4结论( 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3 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微相类型主要有 辫状水道、河口坝、溢岸、水道间和坝间等。河口坝 平面呈舌状,剖面具有坝

31、的形态,发育规模较大,具 有重力流成因机制,为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的一类 较为特殊的河口坝类型。( 2) 柳赞油田沙三3 亚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内部沉积微相的组合形式多样。单期微相砂体的平面 组合样式主要有水道 水道型、水道 溢岸 水道 型、水道 河口坝型、河口坝 河口坝型、孤立水道 型 5 种类型。同期辫状水道之间的拼接样式包括辫 状水道与辫状水道侧向叠 置、辫 状 水 道 溢 岸 沉1Holmes A Principles of physical geologyM London:Thomas Nelson and Sons,1965樊中海,杨振峰,张 成,等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在扇 三角洲体系

32、储层精细对比中的应用: 以泌阳凹陷赵凹 油田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2005,24( 2) : 33-382 30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FAN Zhong-hai,YANG Zhen-feng,ZHANG Cheng,et al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o detailed correlation of fan-delta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from Zhaowa oilfield of Biyang De- pressionJ

33、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5,24( 2) : 33-38Galloway W E Sediments and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Copper iver fan-delta,AlaskaJ Journal of Sedi- mentary esearch,1976,46( 3) : 726-737Wescott W A,Ethridge F G Fan-delta sedimentology and tectonic setting-Yallahs fan delta,sout

34、hwest JamaicaJ AAPG,1980,64( 3) : 374-399张春生,刘忠保,施 冬,等 扇三角洲形成过程及演变 规律J 沉积学报,2000,18( 4) : 521-526ZHANG Chun-sheng,LIU Zhong-bao,SHI Dong,et alFormed proceeding and evolution disciplinarian of fan del- t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0,18 ( 4 ) : 521-526贾爱林,陈亮,穆 龙 新,等 扇三角洲露头区沉积模拟 研究J 石油学报,2000,21(

35、 6) : 107-110JIA Ai-lin,CHEN Liang,MU Long-xin,et al A study onsedimentary simulation of fan-delta outcropJ Acta Pe- trolei Sinica,2000,21( 6) : 107-110吴胜和,熊琦华,龚 姚 进,等 陡坡型和缓坡型扇三角 洲及其油气储层意义J 石油学报,1994,5: 52-58WU Sheng-he,XIONG Qi-hua,GONG Yao-jin,et alSteep and gentle slope-pattern fan deltas and the

36、ir poten- tial as hydrocarbon reservoirJ Acta Petrolei Sinica,1994,5: 52-58鄢继华,陈世悦,程立华 扇三角洲亚相定量划分的思 考J 沉积学报,2004,22( 3) : 443-448YAN Ji-hua,CHEN Shi-yue,CHENG Li-hua The consid-eration on the quantitative division of fan delta subfaci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4,22( 3) : 443-448王寿庆 扇三角洲 模 式M

37、 北 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87-9611 王多云,陈应泰,徐洪生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 段干柴沟组J 沉积学报,1991,9( 4) : 43-48WANG Duo-yun,CHEN Ying-tai,XU Hong-sheng Alluvi-al fan-fandelta-lacustrine sedimentary system controlled by lake-level changes: Ganchaigou Formation ( tertiary) ,front of Aerjinshan,western Ch

38、aidamu Basin,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1991,9( 4) : 43-4812 赵澄林,朱筱敏 沉积 岩 石 学M 3 版 北 京: 石 油 工 业出版社,2001: 275-27813 Backert N,Ford M,Malartre F Architecture and sedimen-tology of the Kerinitis Gilbert-type fan delta,Corinth ift,GreeceJ Sedimentology,2010,57( 2) : 543-58614 李庆明,陈程,刘丽娜,等 双河油田扇三

39、角洲前缘储层 建筑结构分析J 河南石油,1999( 3) : 14-19LI Qing-ming,CHEN Cheng,LIU Li-na,et al eservoirarchitecture analysis of the fan delta front in Shuanghe oil- fieldJ Henan Petroleum,1999( 3) : 14-1915 尹太举,张昌民,樊中海,等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 型的建立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17( 3) : 7-10YIN Tai-ju,ZHANG Chang-min,FAN Zhong-hai,et al

40、 Establishment of the prediction models of reservoir archi- tectural elementsJ Journal of Xian Petroleum Institut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17( 3) : 7-1016 冯增昭,王英华,刘焕杰,等 中国沉积学M 北京: 石 油工业出版社,1994: 419-42117 穆立华,彭仕宓,尹志军,等 冀东柳赞油田古近系沙河 街组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2003,5( 3) : 304-315MU Li-hua,PENG Shi-mi,Y

41、IN Zhi-jun,et 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Shahe- jie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Liuzan oilfield,eastern He- bei province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03,5( 3) :304-31518 Bates C C ational theory of delta formationJ AAPG Bulletin,1953,37( 9) : 2119-2162责任编辑: 王 辉34

42、5678910 穆龙新,贾爱林 扇三角洲沉积储层模式及预测方法研究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42-44and pore pressures are carried out,and it is shown that: ( 1) the carbonate presents strong brittleness and low compressive strength un-der low confining pressure,while it presents strong plasticity and plastic hardening may occur under high

43、confining pressure; ( 2) Youngs modulus of the carbona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and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pressure; ( 3) the cohesion of the carbonate increases and its internal frictional angle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pres

44、sureKey words: carbonate; rock mechanics; triaxial stress; confining pressure; pore pressure; mechanical propertyPAN Lin-hua1,2,3 ,ZHANG Shi-cheng4 ,CHENG Li-jun1,2,3 ,LIU Kai-yu5 ,LIU Ming6 ( 1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e- sources for Shale Gas esource Exploration,Chongqing Institute o

45、f Geology and Mineral esources,Chongqing 400042,China; 2 Chongqing esearch Center for Shale Gas esource and Exploration Engineering,Chongq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 sources,Chongqing 400042,China; 3 Chongqing Shale Gas esearch Center,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esource and Prospec- ting,Chongqing 400042,China; 4 Faculty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