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90854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一)引言 从社会结构演化的视角出发可以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 与水平。 转轨期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社会阶层结构 多元化发展, 社会流动机制不断演化, 阶层间经济与政治关系发 生了变化, 利益认同明晰并差异化。 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 层分化体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 户籍身份和行政身份的 分化体制。 新的社会阶层结构镶嵌于经济结构中, 并逐渐融合于 现代经济结构,从而使社会整体和谐。社会分层结构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占有社会中有价值的事 物,揭示的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社会流动则是一定意义上社 会分层结构的动态化, 不同社会地位与不同社会阶层

2、间的变动说 明的是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社会流动的原因, Lipest 和 Bendix 归因于供需方面的变化, 随着社会变迁, 社会层级中人们需求的改变, 居高位者排挤有能 力的低位者造成社会紧张和对传统声望的打击, 导致新的群体出 现;而且由于智力资源的分布天然不均匀, 社会流动机制的存在 使高智慧的人成为新群体的核心。社会流动促使社会结构演变, 从而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 变化又将促进或阻碍社会流动,使社会结构形态多元化。韦伯、 帕累托、帕森斯、索罗金及达伦道夫等则研究了分层的标准、机 制、起源以及分层存在的合理性。 李强则从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 对改革开放后的

3、中国阶层结构变化进行了总体研究。 陆学艺提出 的农民八大阶层,李路路研究的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状况, 李培林等人对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演变的系统研究, 郑杭生对转 型期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以及吴波、许欣欣、陆学艺 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分析等。然而如何从行为主体的微观行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形成 宏观的社会结构的经济学视角, 却鲜有文献。 本文利用制度经济 研究范式, 结合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构造了社会结构演变的 微观经济模型,依据理论做出合意的逻辑推理。(二)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 人类社会的结构是由利益和社会关系联结的, 现代西方经济 关注于利益的分析而忽视社会关

4、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近年来经 济社会学的崛起使得社会科学中核心命题微观个体互动与 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表述: 宏观的社会结构是微观 个体互动的结果, 预先存在的宏观社会结构约束个体行为并决定 个体行为模式, 受制于特有情境与知识积累, 个体互动改变着一 系列的规则与社会秩序。 新古典理性选择模型中, 个体面对既定 的资源、技术、禀赋约束,其行为独立于社会系统而存在,不受 社会文化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是一种思想上的跃进, 同样对于演 化博弈模型中单纯以适应性单调递增假设构建模型, 个体缺乏能 动性也是一个认识维度上的拓展。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将制 度、社会文化、认知模式及语言纳入经济学

5、分析范畴,又将个体 策略行为、 心智模式与学习行为作为对个体能动性的延伸, 从而 拓展了个体微观模型与宏观加总模型单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现代经济学中的理论陈述往往是建立在公理化的演绎逻辑 体系上,对实证性要求严苛, 由于社会调查数据的非完全客观性, 渗入了个体的价值判断, 即使理论被证实也不足以完全支撑总体 理论推演的正确性。 作为知识积累过程的经济演化与社会结构演 变,它需要认知主体与社会结构约束互动关联来阐释社会演化。 正如何梦笔所言: 经济学理论必须给予能力主体于心智一客观世 界的镜像,指导人们的行为,心智的非偶然性谬见是演化动力。 能动个体与社会结构约束在历时一共时的变迁中互动, 丰富

6、地展 现了经济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 行为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异质 化个体行为间的不可化约性, 使得个体加总的现代经济学方法舍 弃掉微观异质性, 加总模式无法正确揭示行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 差异。从微观个体行为直接过渡到宏观社会结构的现实世界的某 种简化和抽象略显突兀, 需要在微观个体与宏观群体间引入异质 类型群体, 每个异质类型群体聚集着相同特质个体, 类型群体的 创设、维护、变化与个体策略的互动,类型群体与宏观社会结构 的互动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微观行为与客观存在的宏观结构的 关系。1预设性前提(1) 制度假设;(2) 类型假设;(3) 信息外溢与资源共享假设;(4) 阶层间流动性假设;(5)

7、 社会结构变迁假设;(6) 存在不变报酬的主导阶层与报酬递增的从属阶层,既定 的社会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是我们考量的惟一因素 ( 生产关系的 考量 ) ,劳动力是惟一投入要素并可自由流动,从属阶层中人口 皆为劳动力。2基本模型也就是说社会总人口较大规模时, 劳动力的社会流动与集聚 行为不会引起社会总体结构的分化。(三) 结语 我国转轨期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并镶嵌于社会经济结构中, 阶 级、阶层的分析以及社会流动的分析, 有助于梳理社会紧张度并 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 构造和谐社会。 本文从行为主体的微观行 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形成宏观的社会结构的经济学视角出发, 利用制度经济研究范式, 结合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构造了社 会结构演变的微观经济模型,认为:(1) 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是促成社会结构演变的主要力量, 工资率差额的大小决定了社会个体成员在阶层间的跃迁, 既定社 会结构下个体的生产率决定了工资率差额;(2) 阶层的社会潜能即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社会结构中的 地位,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取决于阶层的社会潜能中的社会个体 劳动生产率;(3) 在社会总人口较大规模时,劳动力的社会流动与集聚行 为不会引起社会总体结构的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