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解释问答题.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91623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词解释问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名词解释问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名词解释问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名词解释问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词解释问答题.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也是不可 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自身整体性的思维,称之为整体观念。2、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针对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论治是辩证的目的。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 过程,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3、证:又称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

2、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其包括了病位,病因, 疾病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内容。4、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 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因而采用相同治法5、阴阳: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属于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述。阴阳即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并非指某一具体的实物,而是从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岀共同、本质的特性而形成的一个抽象的概念,所谓“有名而无形”)6、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互制约,是任何一方都不至于发展太过,从而保持阴阳双方的

3、动 态平衡。7、阴阳互根:阴阳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 而单独存在,以及阴阳双方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互用关系。(体现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蕴藏)8、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阴阳学说认 为,对立事物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变化着的。由于阴阳两隔对立面 的相互排斥与斗争,其结果必然会出现一增一减或一盛一衰的情况,这就是阴阳消长的 运动变化,含有量变的意思。(基本形式:互为消长:1)此消彼长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2)此长彼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同消同长:1 )此长彼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2)此消彼消阳随阴消,阴

4、随阳消)9、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实现阴阳转化的依据:阴阳互根是内在依据,阴阳消长是基础 )10、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11、热极生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寒极生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12、阳胜则热:指阳邪亢盛而表现出的热性病变。阴胜则寒:指阴邪亢盛而表现出的寒性病变。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阴病:是指阴邪致病,

5、阴偏胜必然要导致阳伤,故说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人体阳气损耗,不足以制约阴寒,则阴相对亢盛,表现出寒证,属虚寒证。 阴虚则热:人体阴液不足,不足以制约阳热,则阳相对亢盛,表现出热证,属虚热证。15、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 治阴”。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阴病治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 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简称为“壮水制火”、“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滋阴涵阳”、“育阴潜阳”等是指通过寒凉的药物来抑制

6、阳火亢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后人又称为 益火消阴”扶阳退阴”等是通过扶阳益水来消退 阴寒,主要是用具有补阳(壮阳、助阳)作用的药物以治疗脾肾阳虚。阴中求阳:在治疗阳虚而补阳时,要适当的补阴,在补阴的当中求其补阳。阳中求阴:在治疗阴虚而补阴时,要适当的补阳,在补阳的当中求其补阴。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阳气,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 损及阳”。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 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 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 称“阳 损及阴”。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 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有序的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五行相克:是指五行相克关系

7、。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五行制化:相生与相克的结合。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 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平衡协调。这样生克的配合,称 为制化。相乘:乘,是指以强凌弱。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被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克制或克制太 过。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 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母子相及:也叫母子相犯,及,影响所及。犯:侵犯。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引起相生关系的反常。凡与相生次序一致的叫母及子(母病及子),相反的叫子及母(子病犯母,子盗母气)。(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

8、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等。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传肝等。子盗母气:是指子病传母。)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 其母的方法治疗。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实则泻其子: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 子的方法治疗。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 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 不振之证。培土生金法: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

9、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 养肺之证。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的方法。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 虚不能输布精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27-30根据相生)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之证。33、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肝火偏盛, 影响肺气清肃之证。34、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

10、,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 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主北方,故称泻南补北。(31-34根据相克)35、藏象:"藏象”二字,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可见,内经对于藏象的论述,包括了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主要内容,涉及了脏腑的生理活动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1藏有储藏、贮藏之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由于五脏是所

11、有内脏 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2象有形象、征象、现象和比象三种意思。其含义有三:(1)内脏的外现形象(即内脏的解剖形态,如“心如倒垂莲蕊”等)(2)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 少腹,令人善怒”等)(3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和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等)3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内脏与自 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36、心主神志:(心藏神)

12、:指心具有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关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 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形体关窍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心神正常,则人体各器官的功能相互协调、彼此合 作、全身安泰。由于心所藏的神具有如此大而广的作用,所以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37、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输送营养物质,滋润和濡养各 脏腑、五体、关窍。此外,心主血的另一内涵:心生血“奉心化赤”之说。(书P

13、43)即心火(心阳)能将进入心脉的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 心主脉:指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运行系统。心脏有规律地搏动,通过经 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起营养组织器官的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38、心华在面:这完全是结合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依赖于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面部血管最为丰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明确指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阳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这就指出了,面部血管是最为丰富的。所以,面部颜色最能够反映出心主血脉的功能。39、 肺主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运行的通道指肺气的宣 发和肃降功能对体内的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

14、通和调节作用。(通条水道的功能,是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实现的:一方面: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转输至肺 的水液和水谷之较清轻部分,向上、向外地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传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分,不断地向下、向内输布于各个内脏;全身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又下行于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40、肺为水之上源:由于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而肺居于上焦 高位(肺为华盖)、肺气肃降、水液才能下输膀胱,故有“肺为

15、水之上源”的说法。41、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 体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 的作用,说明血液的运行是心与肺共同作用的:心主血,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基本动力;肺主气,血液的运行还须得到肺气的协助,即“气行则血行”。同时,宗气“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所以,肺朝百脉,又是肺助心行血的作用(如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岀现胸闷、心痛、唇舌青紫等血型障碍 的症状)42、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性的高度概括。肺为清虚之体,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外合皮毛,上通口鼻,是五

16、脏中唯一一个与外界天气直接相通的脏。外感六淫之邪,易 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内犯于肺而致病。肺为百脉所朝汇,它脏病变亦易于传及于肺而致 病。由于肺叶娇嫩,易于受邪而生病,故称“肺为娇脏” 。43、肺主治节:治:治理;节: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肺脏本身及全身气、血、津液的作 用。该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和全身气机;二是助心行 血;三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调水道)所以,肺主治节是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44、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传输到全身的生理功 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45、脾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防

17、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46、脾主升清:47、 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在出生以后为后天。因为人在出生后,主要依 赖脾胃从饮食物中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输送到脏腑和人体各部分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48、肝主疏泄:输,疏通。泄,发泄升发。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 而不郁的作用。49、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50、 肝体阴用阳:体,肝的本体。用,肝的生理功能。肝居下焦,内藏阴血,故其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其用为阳。51、狭义之精:(肾精中)生殖之精52、肾主水液:亦称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调节水

18、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故又有水脏之称53、肾主纳气:纳:接纳摄纳,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54、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 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55、天癸:是人体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 质,称作“天癸”。56、 中精(清)之腑: 是指胆,胆汁由肝产生,贮存于胆,为清净精微之液,故称“胆者, 中精之腑”。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57、水谷之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形容胃受纳水谷的功能。58、上焦如雾:指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微于全身的作用。雾,形容轻清之水谷精气弥漫

19、的状态。59、中焦如沤:指脾胃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的作用。沤,形容水谷腐熟为 乳糜的状态。60、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作用和肠道的排便作用。渎,形容水浊不断的向下、向外 排泄的状态。61、奇恒之腑:指形态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脏,与一般脏腑不同的六种器官 或组织,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生理特点:贮藏精气“藏而不泄”)62、水火既济63、肝肾同源(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肝肾同源”。64、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依赖肝血的补充。精与血相 互滋生,相

20、互转化,故称精血同源。65、脏腑相合(表里关系)66、气机:气的运动67、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原始之气,根本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它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后天之精的补充。它发于 肾,通过三焦而遍布全身。它的功能是推动调节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及人体生长发于和生殖。68、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它由肺吸 入的清气和由脾吸收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生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功能为走息 道而行呼吸,灌注于心脉而行气血,下资元神。69、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因其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主要由

21、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循环于脉内,运行于全身。主要功能生化血液,营养全身。70、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具有保卫功能。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彪悍滑利的部 分所化生。它循环于脉外,主要分布于体表。主要功能为维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 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7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 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同气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72、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对血的作用具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的作用。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

22、分的营养。73、津血同源:(由于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精液能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血液中部分液体渗出脉外,就成为脉外精液。74、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75、夺血者无汗:是指对于大失血患者,不宜采用发汗法治之。夺汗者无血:是指对于夺汗多汗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采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治之。7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77、十二经别78、十二筋经79、十二皮部:指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全身皮肤分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 经脉,故称

23、十二皮部。80、别络: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 &109、110、111、头为诸阳之会:指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皆在头面部交会。 奇经八脉:即奇经,是督、任、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脉的总称 阳脉之海:督脉具有总督一身阳经的功能,故又称“阳脉之海”。阴脉之海:任脉具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功能,故又称“阴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具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故又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

24、关,故称“任主胞胎”。一源而三歧:循经取穴: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风为百病之长:长,首。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 风而侵袭人体,故称风为百病之长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温燥凉燥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腐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 为饮。有形之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无形之痰饮:是指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

25、形的痰。瘀血: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 血液,均称为瘀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气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 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内脏功能正常,正气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 发生。食复 劳复 邪正盛衰 虚实错杂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系指阴寒之邪雍盛于内,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即真寒假热。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逼,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 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26、。即假热真寒。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阴阳亡失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治病特征的病理变化。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112、113、114、115、116、117、11 &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 &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

27、3、144、包括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急则治标: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 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缓则治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标本兼治正治(逆治):是逆其症候而治的一种常见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反治(从治):是顺其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

28、方药 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 塞用,通因通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

29、用药的原则。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补充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成“阴血”。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气: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五志:即是怒、喜、思、悲、恐情志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 在志为悲(忧),肾在志为恐。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季:即 是春、 夏

30、、长夏、秋、冬五个季节。五官:是指目、舌、口、鼻、耳五种与五脏相连的感受器。“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体:即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肝在体合筋,心在体合脉,脾在体合肉,脉 在体合皮,肾在体合骨。五液:即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脏腑:是指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六腑:即胆、胃、小肠、人肠、膀胱、三焦六个腑的合称。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

3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 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狭义的神,即心所主的神志,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血府:即血脉,简称为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气门:即汗孔。因为汗孔除有排泄汗液作用外,还有宣肺气的作用,故中医把汗孔称作“气门”。肺为娇脏: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娇脏”。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 肺气有向下降和保持呼吸道洁净的作用。先天之精:是禀受于

32、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故称“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是出之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元阴:即肾阴。与元阳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元阳:即肾阳。与元阴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肾者,胃之关也:关,有出入所司之义。肾主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畅,若肾气不化, 则二便不利,二便不利则胃上满,故曰肾者谓之关也。髓海:即脑。因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称脑为髓海。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 七冲门: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上口)、幽门(太仓下口)、 阑门(大小肠会)、魄门(下极)。水谷之海:即胃。因饮食入口,经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

33、太仓”、“水谷之海”。三焦气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把水液代 谢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心肾相交:中医理论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 心肾阴阳水火相互协调,心肾之间的生理功才能协调。这就是“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心肾不交:指心阳与肾阴生理关系失调的病变。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关系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 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 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

34、“脾为生痰之源,肺 为贮痰之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 肾气充盛,肺吸入清之气方能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水气凌心:指水气影响心脏的病变, 如肾阳虚水泛,水气上逆,见水肿、心悸等,称“水 气凌心”。气:是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 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35、。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气滞: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在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气结: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称气结或气郁。气机不畅:由于某原因,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津液同源:是指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并且血和津液可以相互化生。经气

36、:经络的功能活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正经: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冲为血海:冲脉与妇女月经有密切的关系,故又称"血海”。辨证求因: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 称为"辨证求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

37、寒、湿、燥、 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但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范围,而是属于“内生五气” 的病理过程,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为“内生五邪”。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的病理反映。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内热: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实证:是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力都比较强,正邪相争剧烈,临床上出现亢盛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虚证:是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机体的气、血、津液和脏 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难于出现剧烈的病理反映,临

38、床出现 一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症候,即谓之虚证。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如精神萎顿、 倦怠、四肢无力、之寒易于感冒等。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气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气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闭:是气机出入失常,气的外出受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脱:是气机出入失常,气不内守而外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风气内动(内风、肝风内动):指因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

39、颤等病理反应,称为风气内动。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 不营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盛,出现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202、 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203、内火: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204、 亡阳:指由于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

40、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危重症候。205、 亡阴: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衰竭的一种病理状 态。206、五志化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 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风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五志,即喜、怒、忧、思、恐五种情 志。207、五气化火:五气,即风、寒、暑、湿、燥五种外邪,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表现为火热的 病理状态,称为"五气化火”。208、既病防变:就是在疾病发生后,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209、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

41、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即虚则补之。210、祛邪:即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问答题1、中医学有哪些基本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自身整体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中医整体观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生理上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关窍 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

42、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 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 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又依赖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 完成。形神一体观:(在内经中称为"形与神俱”、古人又称为"形神合一”),是指人的精 神与形体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 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诊病是站在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样一个高度来看,每个脏腑所具备的独特功能不过是人的整体活动的一部分,是整体生命在局部的体现。各个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 为用、相互制约的。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的话,我们认为,人在各个器官所出现的症 状虽然

43、千差万别,但其实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一种体现。如例子 诊疗上的整体性中医认为,整体功能失调可在局部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特点,而局部的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功能失常在局部的一种反应。那么这些局部的反映,可通过局部的一些诊察来诊断整体功能失常的状态。中医上常讲“司外揣内”、“由表至里”的方法都体现着整体观念在诊法上的具体表现。更具体点讲,中医在临床诊断方法中所采取的查面色的方法, 就是通过面色的改变来了解全身、了解内脏相关病理变化的一个方面。又如:望舌诊法,中医认为,舌是中医查病的一面镜子,它充分反映了人生理或病理状态,可通过望舌质、舌苔、舌形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邪正盛衰。(2)人与外环境

44、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时间因素人们最易查知的自然界的节律变化是日节律,它主要阐述的是日地关系。太阳围绕地球 公转时,古人就发现,地球也在自西向东地发生自转。在自转过程中,呈现出太阳东升 西落这样一个日节律,随之带来昼夜的差异。人体自身的气血、阴阳二气,随着昼夜的 节律,产生出一定的消长变化过程。昼夜晨昏变化对疾病就有很大的影响:一般疾病, 大多白天病情较轻, 夜晚较重。疾病过程中的邪正盛衰变化,一般为:正气胜,邪气衰,则病情好转;邪气胜,正气衰,则病情加重。而人体正气的盛衰变化又与昼夜晨昏的阴 阳消长变化相应:2、昼夜晨昏之中邪正消长变化与病情关系表早晨(朝)中午(日中)黄昏(夕)夜半

45、人气(正气)始生长始衰入脏病气(邪气)衰败(正胜邪)始生独居于身病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地域,由于地势、气候、水土、物产、 人文风俗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产生影响,形成生理功能上、体质上 的不同特点。地域环境及生活习惯体质疾病治疗东方鱼盐之地,海滨傍水,食鱼而嗜盐黑色疏理痈疡宜砭石西方金玉之地,沙石之处,华食而脂肥较壮(邪不能伤 其形体)病生于内宜毒药北方天地所闭藏之域,野处而乳食较壮脏寒生满病宜艾灸南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嗜酸而食 胕致理而赤色挛痹宜微针(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生命活

46、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 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 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变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心理活动、疾病的发生于变化以及治疗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 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即“情志因素”,在病因学中,专门论述了“七情内伤”为内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辨证论治: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什么是“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试举例说明: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在其发展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