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与启示借鉴是进步的阶梯,创新是发展的灵魂。1992年10月1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第一次来到苏州,对苏州的人杰地灵赞不绝口。当时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个短短的半天之行,悄然孕育了一颗两国政府合作的种子。次年5月,李光耀再次来到苏州考察,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苏州城东打造另一个“新加坡城”。这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区。26来,苏州工业园区已经从“借鉴”迈向“创新”,从洼田密布、阡陌纵横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新城。不断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坚持高起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构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不断升级“园区经验”
2、为中国开发区发展打造了新标杆。本期就有关内容予以解析,供参阅。苏州工业园区概况园区简介: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古城以东,东临昆山,西靠古城区,南接吴中区,北枕阳澄湖,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0亿元,进出口总额1035.7亿美元,社会消费
3、品零售总额49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万元。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三年(2016、2017、2018年)位列第一,并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入选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2018年)。区划沿革:1994年5月12日,将苏州市郊区的娄葑乡,吴县的跨塘、斜塘、唯亭、胜浦四个镇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2002年7月,将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东环路以西3个居委会划归平江区,东环路以西2个居委会划归沧浪区,2003年,将跨塘镇临湖村划归娄葑镇管辖。2004年9月30日,将吴中区甪直镇车
4、坊居委会和朝前、横港、李家、大仓、金园、鄂田、旺浜、华云、车渔9个村划归苏州市娄葑镇管辖。2012年末,撤销娄葑镇,以星湾等36个居委会区域设立娄葑街道,以斜塘等38个居委会区域设立斜塘街道;撤销唯亭镇,设立唯亭街道;撤销胜浦镇,设立胜浦街道。区划现况:苏州工业园区下辖8个街道(社工委):娄葑街道、斜塘街道、唯亭街道、胜浦街道、湖西社工委、湖东社工委、东沙湖社工委、月亮湾社工委。发展成就:作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第一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了国际合作成片开发的先河。它虽无现成道途可循,但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其自身发展的进程中,苏州工业园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在产业发展、科技
5、进步、金融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理、人才培育、体制创新等领域大胆探索,奋勇进取,创造了许多个令人瞩目的全国“唯一”和全国“第一”:2002年,园区创建全国第一个空陆联程快速通关模式;2007年,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10年,园区成为中国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中新两国政府确定园区为“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区域”;2012年,园区成为首个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2013年,园区试点建设全国首批智慧城市;2013年,园区成为全国首批“和谐劳动关系综合实验区”、首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
6、验,成为国内首个开展综合试验的地区。2016年起,苏州工业园区战略性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中心,布局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017年,园区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蝉联第1,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5,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2018年,商务部向全国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11项举措,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三连冠,入选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2020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出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2020-2035年),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
7、进度表,5年内全社会科技投入不少于2000亿元,全方位推进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到2025年,基本具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功能和形态,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重要枢纽和新兴产业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全面建成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涌流、创新活力迸发、创新环境卓越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造这些成就,体现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苏州工业园区项目的高度重视,展现的则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者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意志和风采。这些都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借鉴新加坡以及其他先进国家成功经验,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作的创新举措。这些成果
8、充分体现出园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功能和职责,得到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并已开始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进行辐射和推广。苏州工业园区26年发展经验26年间,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唯一”,让苏州城外的一片水洼地成为如今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非凡园区”。坚持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行的发展路径,通过对新加坡经验持续不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园区成功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美天鹅”的发展跨越。“园区经验”也通过园区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走向四面八方,在中国大地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先行,产城融合。
9、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定位,2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水平和高标准。以绿为脉、以水为魂的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精心设计的雨水搜集和排水系统,令园区成为一座没有内涝的城市。以“九通一平”为标准,建成发达的城市地下管网和高密度的城市路网,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交通枢纽与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定位划分不同类别居住区、相配套的商业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金鸡湖为核心展开,环金
10、鸡湖区域布局中央商务区,构成园区的城市级中心;围绕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布局商务、科教创新、旅游度假、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二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一方面,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GDP中的比重。设立了第一只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构建了以股权投资为龙头,政府、银行、创投、担保、保险五方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利用中外院校、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各类载体资源,推动“官产学研资介”系统创新,形成了校际、校企、院际、院企多方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三大产业保持30%以上的
11、速度增长,构建了良好的新兴产业生态圈。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成功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已初具规模,2018年分别实现产值780亿元、650亿元、250亿元,同比增长27%、30%、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新增中科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计算所、生物物理所4家科研院所落户,全球首个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大科学装置一期已建成使用,首届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第三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累计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46家,累计培育3家科技部独角兽企业,集
12、聚科技企业超5000家。累计评审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近1500个,人才项目质量、规模快速提升,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8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引进科研院所40多家,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高校在园区设立研究机构或离岸创新基地,集聚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9件,平均每天产生发明专利18件。累计集聚众创空间达76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9家,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000多个,获得市场化投融资约33亿元,总估值超百亿元。在波士顿、新加坡等地设立
13、一批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同时,积极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开创了政府有序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投融资模式,为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功能辐射,研究推进开放创新综合改革,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金融开放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综保区贸易多元化等方面实现了改革突破。三是招商亲商,宜居宜业。第一,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苏州工业园区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和权力运行体系,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大部门机构改革,构建了大经济发展、大规划建设、大文化管理、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等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形成“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的
14、五个一”基层政府治理架构。第二,提供“亲商”服务。借鉴新加坡经验,践行亲商服务理念,推动一站式服务中心、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适应转型发展,严格依法规范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第三,创建“智慧园区”。统筹建立人口、法人、地理三大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统一共享交换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以“政务通、企业通、居民通”统一框架为引领,有效规范电子政务项目的集约建设,推动行政审批、居民服务等政务管理服务事项网上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第四,增强投资软实力。实现教育一体化管理,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推进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形成15分钟居民卫生健康服务圈。持续保持基本养老保险、基本
15、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100%,列入全国首批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第五,加大政策激励。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苏州工业园区从先进制造及科技研发、服务业、人才等三个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平台服务、技术交流等各类鼓励措施,不断持续推动发展创新。苏州工业园区26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缩影。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紧密结合国情,积极稳妥地学习借鉴新加坡适用于我国的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营造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资和营商环境,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发展后劲。站在改革开放42年的发展坐标上,苏州工业园区正在谋划新的
16、更大发展。作为苏州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园区经验”不断丰富,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苏州工业园区哪些经验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不是最早的开发区,却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也最具发展潜力的开发区。园区在不同时期面临很多困难,但都是依靠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园区在困难中、在矛盾中、在风浪中能够不断地前进。这片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的土地,经历了从洼田到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历史巨变。一大批外资企业、国际研发机构入驻,一大批企业在这里发展壮大、走向全球。这里是“世界工厂”,更是创新高地,全球高端人才在这里碰撞,全球创新资源在这里汇聚。这里生动的创新实践,打造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
17、合作的成功范例,书写了时代腾飞的精彩篇章。经过26年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新加坡经验本地化、借鉴成果制度化,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基本内涵的园区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认真借鉴。一是注重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科学规划”是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第一课。在园区规划展示馆,有两张规划图。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一张是2014年园区建成后的实景图。两者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借鉴新加坡经验,园区投入3000多万元巨资从高水平规划起步,由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第一版
18、总体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等科学做法,几乎成为全国开发区遵循科学开发规律的范本。这里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在预留“白地”(未明确今后土地用途的空地)、“灰地”(未来可以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地块)、“弹性绿地”(可开发或可不开发的绿地)的基础上,细化刚性约束,不因迁就开发商和项目而任意变更规划,避免反复折腾“翻烧饼”。这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而且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高水准、高品质。二是突出先行先试。苏州工业园区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始终围绕优化外向型经济存量、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等问题,开展了富有创造性的试验和实践,持续
19、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从首创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到首个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等,众多“第一”“唯一”在这里诞生;引领开发区在现代物流、科技发展、金融开放等领域的功能创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率先在全国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贸易多元化试点等国家级试点。同时,自开发之初就建立了精简、高效的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2015年又率先构建起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和集中审批分类监管与服务综合执法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借鉴新加坡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编制了近100项具有园区特色,又与我国现行体制机制相衔接的规章制度和管
20、理办法,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经济社会运作机制。三是强化亲商服务。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很多干部看来,亲商服务是“园区经验”的重要内涵,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之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智能协同服务。早在1995年,这里就在国内率先针对落户企业开展窗口式集中服务。如今,这里深化“放管服”,实施了“2333”改革,即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分别在2、3、33个工作日内完成。同时建立了“三库”“三通”(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和政务通、居民通、企业通)的“城市大脑”,一般项目审批不到现场踏勘即可做出行政决定。当好“店小二”,强化专业精准服务。开发区追求更高端的产业和产业链来布局,这
21、更需要精细化运作和服务。园区打造了专业化、精细化招商亲商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围绕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事项开展“代办制”服务,打通政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对我市的启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要对标一流、勇攀高峰,深入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做法与经验,不断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努力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争先进位。一要科学规划谋发展。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科学论证、深入研究、依法决策,有序推进开发区空间拓展和布局优化。坚持“多规合一”,突出前瞻性系统
22、性,高站位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配套开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循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固废综合利用,数据信息产业、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专项规划,厘清园区定位、产业布局、发展目标、创新举措等重点内容,推动产城联动、融合发展,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产业配套支撑体系,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中的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打造涵盖研发生产应用投资贸易为一体的区域产业集群,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二要创新驱动强支撑。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心等创新主体,依托金川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辐射带动一批
23、新的科技创新主体上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与院士专家合作交流,建立院士工作站、科技领军人才工作室,引进“候鸟式”高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强化技术引进、输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科技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经开区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探索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创造空间。三要紧盯政策促开放。牢牢把握国家、省上政策导向,围绕市委提出的“两区两城两融合”发展思路,立足发展实际,把开发区的发展融入到全市、全省发展大局中来思考、谋划重点项目。抢抓“一带一路”五个制
24、高点、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立健全市企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循环发展、创新驱动等重点工作,积极谋划重大项目。依托产业优势积极争取设立有色金属自贸试验区,争取设立保税仓库、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着力把金昌经开区打造成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和向西开放开发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四要强化招商引项目。有力提升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寻找关联地区、关联产业、关联企业,重点引进镍铜精深加工、电池材料、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钛材加工、精细化工、数字
25、经济等方面项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围绕“十大生态产业”和“五大产业链”(有色金属深加工及新材料、氯碱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大数据)建链、补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地企联合招商,不断提高资金到位率。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为连接“一带一路”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不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吸引外商来经开区投资,培育进出口企业,输出印花镍网等优势产品,引进国外制造业项目先进技术和产品。坚持量质并举,既要确保引资总量的稳定增长,又要逐步调整优化招商引资导向、项目结构,争取引进标志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集聚带动效应强的投资项目,不断提高引资质量。五要优化环境
26、促改革。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行“模拟审批”“容缺审批”“多图联审”“联合验收”“区域评估”等工作,提高项目落地效率。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保姆式”和“专员制”服务,建立开发区用地、能评、安评、环评等审批快速通道,打通信息孤岛,努力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要加强内部管理、限定办结时限、落实责任主体,从细处着手、小事做起,全方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六要深化合作促发展。积极寻求与苏州工业园区结成友好开发区,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在互访合作、干部挂职、信息沟通、园区共建、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建设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把经开区打造成全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