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04435 上传时间:2021-12-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力学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力学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材料力学电子教案3)(14(a 欢钢塑姓屈服失败时光滑 表面出现4尸滑却蜕(b )姑挟发里谶柱断St*敢时治 横或面断裂第八章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 8-1强度理论的概念1 .不同材料在同一环境及加载条件下对"破坏”(或称为失效)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抗力)。例1常温、静载条件下,低碳钢的拉伸破坏表现为塑性屈服失效,具有屈服极限 "铸铁破坏表现为 脆性断裂失效,具有抗拉强度 crb。图9-1a,bf PPlHap(a)(b)(a) 皆环形深切槽供碳梢试件受担伸作罔(b) 滞切槽根部发生耽社繇梨(平断口)斟9-22 .同一材料在不同环境及加载条件下也表现出对失效的不同抗

2、力。例2常温静载条件下,带有环形深切槽的圆柱形低碳钢试件受拉时,不再出现塑性变形,而沿切槽根部发生脆断,切槽导致的应力集中使根部附近出现两向和三向拉伸型应力状态。图(9-2a,b)材料力学电了教案D(lo的因姓*大旦寻汶兽fi *村园任井JU下丈生IS姓史毋ffi i例3常温静载条件下,圆柱形铸铁试件受压时, 不再出现脆性断口, 而出现塑性变形, 此时材料处于压缩型应力状态。图(9-3a)例4常温静载条件下,圆柱形大理石试件在轴向压力和围压作用下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此时材料处于三向压缩应力状态下。图9 3b3 .根据常温静力拉伸和压缩试验,已建立起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失效准则,考虑安全系数后,

3、其强度条件为 。壬,根据薄壁圆筒扭转实验,可建立起纯剪应力状态下的 弹性失效准则,考虑安全系数后,强度条件为!<& o建立常温静载一般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失效准则一一强度理论的基本思想是:1)确认引起材料失效存在共同的力学原因,提出关于这一共同力学原因的假设;2 )根据实验室中标准试件在简单受力情况下的破坏实验(如拉伸),建立起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共同遵循的弹性失效准则和强度条件。3)实际上,当前工程上常用的经典强度理论都按脆性断裂和塑性屈服两类失效形式,分别提出共同力学原因的假设。§ 8- 2四个强度理论1 .最大拉应力准则(第一强度理论)基本观点:材料中的最大拉应力

4、到达材料的正断抗力时,即产生脆性断裂表达式:fax =L复杂应力状态口 1藉心2乏心3 , 当6 >° , 心max = 1第 八章简单拉伸破坏试验中材料的正断抗力CTi =0 =矶,。2 =。3 =0最大拉应力脆断准则:=c-b(9-1a)相应的强度条件:二-1_侦】=二(9-1b)nb适用范围:虽然只突出皿 而未考虑 §2,。3的影响,它与铸铁,工具钢,工业陶瓷等多数脆性材料的实验结果较符合。特别适用于拉伸型应力状态(如O芝cr2= 0),混合型应力状态中拉应力占优者(6 A 0, cr3 < 0,但CT1。3 )。2. 最大伸长线应变准则(第二强度理论)基

5、本观点:材料中最大伸长线应变到达材料的脆断伸长线应变第时,即产生脆性断裂。表达式:复杂应力状态各 b&2 上®3,当 ®1 >0,;max = ;1 = 1 匕 f(2。3) 1E简单拉伸破坏试验中材料的脆断伸长线应变最大伸长线应变准则:可-V02 +叫)=叩(9-2a)材料力学电子教案圈凝土,花岗男壹压 时在耕向才向)升最相应的强度条件:B v(cf2 +。3)三卜】=乏(9-2b)nb适用范围:虽然考虑了 。2 , §3的影响,它只与石料、混凝土等少数脆性材料的实验结果较符合(如图9-4所示),铸铁在混合型压应力占优应力状态下(60 ,。3 &l

6、t; 0,gi| <|。3 )的实验结果也较符合, 但上述材料的脆断实验不支持本理论描写的。2 , a对材料强度的影响规律。3. 最大剪应力准则(第三强度理论)基本观点:材料中的最大剪应力到达该材料的剪 切抗力L时,即产生塑性屈服。表达式:. max =认复杂应力状态简单拉伸屈服试验中的剪切抗力最大剪应力屈服准则:$ S =电(9-3a)相应的强度条件:§1 一日3 苴 R 】一(9-3b) 。1 芝。2 芝。3 ,ns适用范围:虽然只考虑了最大主剪应力"13 ,而未考虑其它两个主剪应力112 , "32的影响,但与低碳钢、铜、软铝等塑性较好材料的屈服试验结

7、果符合较好;并可用于像硬铝那样塑性变形较小,无颈缩材料的剪切破坏,此准则也称特雷斯卡(Tresca)屈服准则。3.形状改变比能准则(第四强度理论)基本观点:材料中形状改变比能到达该材料的临界值(u f )u时,即产生塑性屈服。表达式:u f = (u f ) u复杂应力状态(二1 - ;2)2 - (。2 - ;3)2 - (。3简单拉伸屈服试验中的相应临界值形状改变比能准则:J1 (国 一。2)2 +(。2 -。3)2 +(。3 -。1)2(9-4a).2相应的强度条件:s (9-4b)1 z、222 '一(;-1 - 2 ),(;- 2 -3 ),(;一 3 - 1 )一 ;.=一

8、2 ns0)(a )薄壁阅筒拉扭组合作用时的应力狭怒(b )软制,铜,粗的试睑点与理论械圜曲洗图9-5适用范围:它既突出了最大主剪应力对塑性屈服的作用,又适当考虑了其它两个主剪应力的影响,它与塑性较好材料的试验结果比第三强度理论符合得更好。此准则也称为米泽斯(Mises )屈服准则,由于机械、动力行业遇到的载荷往往较不稳定,因而较多地采用偏于 安全的第三强度理论;土建行业的载荷往往较为稳定,因而较多地采用第四强度理论。*附:泰勒奎尼(Taylor Quinney)薄壁圆筒屈服试验(1931)。米泽斯与特雷斯卡屈服准则的试验验证。薄壁圆筒承受拉伸与扭转组合作用时,应力状态如图9-5a。主应力:3

9、 =区±二寸。2 +4e2 22代入第三强度理论:二*,4.2 =匚;。2 = 0代入第四强度理论:二- 2 3 . 2 = C:(a) , ( b)式在以_2_L为坐标轴的平面内为两条具有不同短轴的理论椭圆曲线二 二(图 9-5b)。结果:试验点基本上落于两条理论曲线之间,大多数试验点更接近于第四强度理论曲线。莫尔强度理论1. 不同于四个经典强度理论,莫尔理论不致力于寻找(假设)引起材料失效的共同力学原因,而致力于尽可能地多占有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失效的试验资料,用宏观唯象的处理方法力图建立对该材料普遍适用(不同应力状态)的失效条件。2. 自相似应力圆与材料的极限包络线自相似应力圆:

10、如果一点应力状态中所有应力分量随各个外载荷增加成同一比例同步增(a )包舍单向拉伸,压缩与纯葬应力状态的极限包雄巍(b)用来推导美尔强度理希表达式的近似会切恨图*6加,则表现为最大应力圆自相似地扩大。材料的极限包络线:随着外载荷成比例增加,应力圆自相似地扩大,到达该材料出现塑性屈服或脆性断裂时的极限应力圆。只要试验技术许可,务求得到尽可能多的对应不同应力状态的极限应力圆,这些应力圆的包络线即该材料的极限(状态)包络线。图9-6a所示即包含拉伸、圆轴扭转、压缩三种应力状态的极限包络线。3. 对拉伸与压缩极限应力圆所作的公切线是相应材料实际包络线的良好近似(图9-6b)。实际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圆落在

11、此公切线之内,则材料不会失效,到达此公切线即失效。 由图示几何关系可推得莫尔强度失效准则。对于抗压屈服极限TSC大于抗拉屈服极限 Qs的材料(即Sscbs)-S 。1 一§3 =bs(9-5a)二 sc对于抗压强度极限c大于抗拉强度极限 气的材料(即bbcABb)强度条件具有同一形式:相应于式(9-5a),sc相应于式(9-5b),Cb小 1_ .3=二"b- bc(9-5b)(9-5c)nsbc0.4,陶瓷材料k =0.10.2 ,对大多数金属,rsc对铸铁 k =0.2 强度条件退化为最大剪应力强度条件。4. 适用范围:1)适用于从拉伸型到压缩型应力状态的广阔范围,可以

12、描述从脆性断裂向塑性屈服失 效形式过渡(或反之)的多种失效形态,例如 “脆性材料”在压缩型或压应力占优的混合型 应力状态下呈剪切破坏的失效形式。2)特别适用于抗拉与抗压强度不等的材料。3)在新材料(如新型复合材料)不断涌现的今天,莫尔理论从宏观角度归纳大量失效 数据与资料的唯象处理方法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11-1组合变形的概念1 .构件的受力情况分为 基本受力(或基本变形)形式(如中心受拉或受压,扭转,平 面弯曲,剪切)和组合受力(或组合变形)形式。组合变形由两种以上基本变形形式组成。叠加原理的2.处理组合变形构件的内力、应力和变形(位移)问题时,可以运用基于 叠加法。叠加原理:

13、如果内力、应力、变形等与外力成线性关系,则在小变形条件下,复杂受力 情况下组合变形构件的内力, 应力,变形等力学响应可以分成几个基本变形单独受力情况下 相应力学响应的叠加,且与各单独受力的加载次序无关。图10 横穹曲梁困10-lb横载面上零蛆说明: 保证上述线性关系的条件是线弹性材料,加载在弹性范围内,即服从胡克定律; 必须是小变形,保证能按构件初始形状或尺寸进行分解与叠加计算,且能保证与加载次序无关。如10-1a图所示纵横弯曲问题,横截面上内力(图10-1b)为N=P ,ql a 2M(x)= x -一x +pU(x)。可见当挠度(变形)较大时,弯矩中与挠度有关的附加弯矩不22能略去。虽然梁

14、是线弹性的,弯矩、挠度与P的关系却仍为非线性的,因而不能用叠加法。除非梁的刚度较大,挠度很小,轴力引起的附加弯矩可略去。§ 8-3斜弯曲图10-2(a)所示构件具有两个对称面(V,z为对称轴),横向载荷P通过截面形心与y轴成ot夹角,现按叠加法写出求解梁内最大弯曲正应力的解法与步骤:根据圣维南原理,将载荷按基本变形加载条件进行静力等效处理,现将P沿横截面对 称轴分解为 Py、Pz,则有 Py =Pcoso( , pz =Psinot (图 a)得到相应的几种基本变形形式,分别计算可能危险点上的应力。现分别按两个平面弯曲(图b, c)计算。Py , Pz在危险面(固定端)处分别有弯矩:

15、M y = ( P sin ot) £ , M z = (P cos。) (图d)。My作用下产生以y轴为中性轴的平面弯曲,bd与ac边上分别产生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a)M y 6Pl sin :- cy = + = +-max 一2Wy b hMz作用下产生以z轴为中性轴的平面弯曲,ab与cd边上分别产生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_ M z 6 Pl cos :-max 一 W z 一 bh2(丹Py, Pz共同作由叠加法得组合变形情况下,亦即原载荷作用下危险点的应力。现可求得用下危险点(b、c点)弯曲正应力(同一点同一微面上的正应力代数相加)M y M z 6Pler =+= (

16、h sin a +bcos a)(10-1)max W y W z b h上述横向载荷P构成的弯曲区别于平面弯曲,称 斜弯曲。它有以下两个特点:构件的轴线变形后不再是载荷作用平面内的平面曲线,而是一条空向曲线;横截面内中性轴不再与载荷作用线垂直;或中性轴不再与弯矩矢量重合(如为实心构 件)。如图10-2(e)所示,横截面上任意点 m (y, z)的正应力为M y M z(10-2)z Iy Iz根据中性轴定义,令c=0,即得中性轴位置表达式Iy Mz=上 tg :Iy当I z。I y ,中尹a ;现为矩形(h>b ), 矢量不重合。I z A I y ,则。形成斜弯曲,中性轴与M当Iz=

17、Iy (如图10-2中为圆截面),甲=a弯曲,若圆截面直径为 D,则有即载荷通过截面形心任意方向均形成平面32O"max(10-3)§ 8-4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1.圆截面杆件(a )横截囱作用有、Mb )横裁面上作用有T3 )危险点应力秋魁图 10-5TMWW2分别有1困10 6b横截面上作用看T对直径为d的圆截面对塑性材料,可选用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I0-6a栩截面上作用有M作用轴即中性轴,这时 M作用下圆轴产生平面弯曲分布如图b,分别为分布如图a,在扭矩T作用2.矩形截面杆设图10-6a和b所示为矩形截面上作用有弯矩W pMy , Mz和扭矩T1- 322220.75

18、 T224 .1:22如M T22对圆截面,通过圆心(形心)的任意方向的轴均为对称轴, 因而合力矩M =Jm y+M;22M yMz222 - ;3 .1 一 U.,3 -11,32L:' 1 -2. 3p =2WW =d322 =0材料力学电子教案对矩形截面(bxh ), My , Mz分别形成以y轴和z轴为中性轴的平面弯曲,弯曲正应力分布如图a所示。扭矩T在矩形截面上形成的扭转剪应力分布如图b所示。综合考虑弯曲正应力和扭转剪应力的分布情况,可以选出危险点a、b、c,其应力状态如图c所示。2 hbmax2 uhb对塑性材料,a点的强度条件为的成力状态T moK图危险点a、b、ca点具

19、有正应力最大值2bhW yb点具有Emax和痣Wy W znax 和对b , c点可选择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如选第三强度理论,可比较Jo: +4否2 ,较大者应满足例10-3 齿轮轴AB如图10-7a所示。已知轴的转速 n=265r/min,输入功率 N=10kw, 两齿轮节圆直径 Di=396mm, D2=168mm,压力角a =20,轴的直径d=50mm,材料为45 号钢,许用应力Ir = 50Mpa。试校核轴的强度。CD移1 33、Nm 一%/v140Nm l31N*m解:(1)轴的外力分析:将啮合力分解为切向力与径向力,并向齿轮中心(轴线上)平 移。考虑轴承约束力后得轴的受力图如图10

20、-7b所示。由 Z mx(F )=0得N10L =TD =9550 = 9550 =361 N mn265由扭转力偶计算相应切向力,径向力2TC2 361D P1z =1823 NTC =P1z =,D10.3962P1Y =P1Ztg 20 =18230.364 =664 N2TD 2 361DP2Y =二 4300 NTd = P2y-,D20.1682P2z =P2Ytg20 =43000.364 =1565 N轴上铅垂面内的作用力Ply、P2y,约束力Ya , Yb构成铅垂面内的平面弯曲,由平衡条件Z mz,B(F )=0 和 £ mz,A(F ) = 0 可求得Ya=166

21、4N , Nb=3300N由平衡条件,Y =。校核所求约束力的正确性Ya +Yb =1664 +3300 = 4964 N , P1 Y + P2Y = 664 + 4300 = 4964 N轴上水平面内的作用力Piz、P2Z,约束力Za、Zb构成水平面内的平面弯曲,由平衡条件£ myB(F)=0 和 £ myA(F)=。,可求得ZA =1750 N , ZB =1 638N由平衡条件£ Z =0校核所求约束力的正确性ZA +ZB =1750 +1638 =3388 N, P1Z +P2Z =1823 +1565 =3388 N(2) 作内力图:分别作轴的扭矩图T

22、图(图10-7c),铅垂面内外力引起的轴的弯矩图Mz图,水平面外力引起的轴的弯矩图My图(图10-7d)C (右)面和 D (左)面。比(3) 作强度校核:由弯矩图及扭矩图确定可能危险面为 较M =<M :+M ;可知D面更危险。22M c 一 ,140- 133=193 NM D =、一131 2 264 2 = 294 N m对塑性材料,应采用第三强度理论或第四强度理论作强度校核地一 1,22-< 294 2361 26| 1第二 一寸M D +T = 37.4X10 Pa =37.4M Pa < kr=55 M PaW0.1 0.053第四v'm D +0.75

23、T2 W. 294 2 - 0.75 361 23 =34.4 106 Pa =34.4M Pa I - 55 M p a 0.1 0.053材料力学电子教案例 10-4 图 10-8a 所示曲轴的尺寸为 r= 60 mm , ,/; =65 mm , % = 32 mm ,I I图10-如a =22 mm。连杆轴颈直径 di=50mm,主轴颈直径 d=60mm。曲柄截面III-III的尺寸为 b=22mm, h=102mm。作用于曲轴上的力如图 10-8b所示:连杆轴颈上的力 P=32KN , F=17KN , 曲柄惯性力C=3KN,平衡重惯性力 C=7KN。曲轴材料为碳钢,tr=120Mp

24、a。试校核曲 柄的强度。解:(1)求约束力和扭转力偶:由平衡条件可求得(见图 10-8b)cHiP4CJ卜/Oxz H:h)10-8b( 图3_3m = Fr =17106010=1020 N m1 R1 = R2 = 一 322 7 - 2 3 = 20 KN21H 1 = H 2 = 一 17 =8.5KN2(2)连杆轴颈强度校核:危险面在中间截面I-I处。在xy和xz平面内分别有弯矩Ll3冬33M z = Ri (C Ci) =20 1065 10(3 7) 1032 10=1170 N m22L3二M y =H1 =8.5 1065 10=553 N m2扭距为 T = H 1 r =

25、 8.5 10 -3M z = R2 (a b / 2) = 2010 (2211 ) 10= 660 N mQz =H 2 =8.5KN由于危险面为矩形截面,从与多内力分量相应的应力分布可知危险点为A, B点。A点为单向应力状态 6010 J = 510 N m如果用第四强度理论校核122232222_6一 ,M y M z 0.75T3 弟 553- 11700.75 51010 -W '二 5010 一= 111 Mpa < tr =120 Mpa安全(3)主轴颈的强度校核:危险面为主轴颈与曲轴联接处II-II截面。此处有内力分量3主M z = R2 a = 2010221

26、0 一 二 440 N m33My=H2 a =8.5 1022 10=187 N mT =m =1020 N m强度校核122232222一 ,Mv M z 0.75T39 1874400.75 102010W y二 603 10= 47.4Mpa < B =120 Mpa安全(4) 曲柄的强度校核:危险面为切于主轴颈的 曲柄横截面III-III截面(见图10-8c)。其内力分量 分别有轴力N,扭转T,弯矩My、Mz,剪力QzN =R2 -Ci =20 -7 =13KNT =H 2(a - b/2) =281 N md360M y = m - H 2 一 =1020 -8.5 10 1

27、0=765 N m22NMyM zA =''bhW xWz313 106 765+62922 102 10 一 22 10210 一6 660= 106 Mpa (压应力) < &=120Mpa , 安全B点应力状态如图10-8d所示3N M z 13 106 660;-R = 一 -=-B62bh W z 22 102 10 一 1022210=86 Mpa (压应力)现计算扭矩T引起的B点剪应力弓(即最大扭转剪应力)104=4.64,查表,利用插入法得 a =0.28722 1 = - maxT2812 一_3_3 2:hb 0.28710210(2210 )29102 2210 -=19 .8Mpa剪力Qz引起剪应力2Qz338.5 10x采用第四强度理论,得bh卷=5.68 Mpa222102102 = 19.85.68 = 25 .5 MpaJct: +37: =86 2 +3 K 25.52 =96 .7Mpa < & 】=120 Mpa , 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