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05696 上传时间:2021-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 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 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个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 的。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 点的要素之一。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注意应包括认知、 技能、情感)二、介绍“我”关于对这

2、节课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介绍这节 课拟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尤其注意 对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 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 处。)根据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从表现具体现象入手。其理由是。再例:在有等压线配置情况下的实际风向判读,是本节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关键,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其理由是。三、介绍本课的应准备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学习材料。(方法 同上)例:本课打算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多媒 体具有。的特点,而本课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有过程的表现。

3、比如, 在不同等压线分布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 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能 够。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特别提示:1. 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能够再分几 点。2. 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 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3. 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4. 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 , 说课时还应说明 "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 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 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 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 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 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协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 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准确的人地观。本节 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

5、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 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 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水平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 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 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 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

6、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准确理解水 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 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 而当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 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 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

7、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 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 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水平。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 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 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 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升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动全体 学生的共同发展。五、说学生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 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水平。本节课 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

8、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 极展开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六、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 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相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 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 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 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 之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 么主要

9、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 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 1600 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 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 学习。需要化大约 15 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 “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 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升学生读图水平,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 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 闹水灾、干季闹旱

10、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世界闹“水慌”现象越来 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 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 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 淡水资源在持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 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 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 合、相互补充。共同提升。引出“南水北调”、“三峡”

11、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 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本节内容即使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 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三】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 1.4 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 相连,与 1.5 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 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因为黄赤交角的存有,引起了 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 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

12、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 成了五带。所以 1.6 课又是 1.4 课、 1.5 课内容的继续。它能够协助学 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有的地理意义和太阳 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 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所以,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B.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2)水平目标:A.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 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3)德育目

13、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 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 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所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 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 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 本课教学的难点。二说教法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 设疑导学法 2. 图例导析法3. 归纳推导法有些提问是用来协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 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

14、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 世界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 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所以我 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三. 说学法1. 阅读法。2. 图画法。学生能够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 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四. 说教学程序1. 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

15、生了昼夜更替, 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 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因为黄赤交角存有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 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 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 学生的求知 * 。2. 说新课教学: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 1.26C 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 P 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 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

16、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 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 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 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协助学生掌握 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 序画 3 月 21 日、 5 月 6日、 6 月 22 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 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 -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 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 配合以下提问基本能够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

17、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 季节?( 7)何时世界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 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协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

18、的计算公式 H=90-纬度间隔(太阳直 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 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 P 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 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协助学生理解太 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这是 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 太阳高度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阳 高度达到最小值

19、?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 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能够阅读教材即 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增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 面两个问题:(1)四季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不存有,还有四季吗?(2)五带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增大为 25,五带将发生怎 样的变化?3、说课堂练习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 看时间还能够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4 说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能够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 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 1.4 课与 1.5 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 识体系中,又能够协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 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