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溪的发源与流域.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35481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浊水溪的发源与流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浊水溪的发源与流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浊水溪的发源与流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浊水溪的发源与流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浊水溪的发源与流域.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濁水溪的發源與流域濁水溪舊稱螺溪 ,濁水溪全長達 186.4 公里,流域面積廣達 3,155.21 平方公 里,平原部份長40公里,平均比降1: 55,歷年平均逕流量2, 428.4 (mr)歷年年 逕流量6,068.03 (10M ,歷年年輸砂量 63.15 (10MT、20,014 (MT/K m2),平均高度 1,123 公尺,平均坡度 19度 37分,相對高度 329公尺,屬山丘型流域,為台灣第一大 且最長、最重要之河川,因其常年氾濫,害多利少,昔日有台灣黃河之稱。濁水溪流域佔台灣山系西坡之中央部分,其上源起於合歡山主峰 (3,416 公尺、與 東峰( 3,400 公尺、之間的佐久間鞍

2、部 ,最上游為霧社溪,集合歡山西坡之水,沿 北北東向之縱谷流下,至富士( Fuji、社廬山附近,與塔羅灣(Tarowan)溪匯流,至 萬大附近,再匯入萬大北溪,隨後集合丹大溪、郡大溪之水,折向西流,而後又合併 陳有蘭溪,於是水勢增大,河幅漸寬,礫石隨之堆積,而形成系辮狀流道。最後至林 內,又會合支流清水溪後,轉入平原,分歧成為多條河流入海,在西部海岸平原形成 規模龐大之三角洲沖積扇( deltaic fan )。混濁的濁水溪濁水溪其名稱由來,是因流水之中挾帶泥砂特多,常見混濁,其中含有粘板岩質 之微細土,其含量隨季節而異,故稱之為濁水溪 。而其濁水根源大致為萬大北溪、 丹大溪, 1933 年(

3、昭和 8 年)時日人直江利之介表示,這一帶的粘板岩,受強風激流 沖蕩後,就粉碎下流。而萬大北溪因武界壩之建設,除洪水期外,淤泥大致已沉澱清 澄;丹大溪則依然將混濁之泥水帶至下游。霧社溪、塔羅灣溪、萬大北溪、陳有蘭溪 與清水溪等常日河水清澄,除降雨時外並無濁水現象。1922 年(大正元年)時,據日人市川雄一分析濁水溪混濁之原因有 5 項:( 1 ) 濁水溪的上流,在萬大溪合流點以上,河水澄清。( 2) 萬大溪兩岸,都是粘板岩。( 3) 該一區域,夏季連續降雨數月,其他季節無雨差距大。故粘板岩崩潰甚劇。( 4) 在合流點上游約 3 公里的萬大北溪,有一大崩潰處,高達 3,000 尺,寬約 2,00

4、0 尺。崩裂碎片,形成一高 150 尺的圓錐形堆積物。碎片經風化及水力的沖激, 逐漸粉碎,這就形成濁水溪的溷濁。(5) 作者引土人之說,謂約在 50 年前(距今應在 100多年前),濁水溪本是清水。濁水溪上游的中央山脈,每當豪雨來臨,山洪混合著大量砂石向下傾瀉。由於河 床狹窄,洪流洶湧,至中下游水流進入平原,河面拓寬,水道被上游流下的砂石日漸 淤高,主流不穩固,洪流隨著地勢而變遷改道,整治導水頗為棘手。濁水溪沖積扇的分流濁水溪於其河口形成規模龐大之沖積扇,以鼻子頭隘路為扇頂,扇頂高度約 100 公尺,扇端達至海岸,而其半圓徑約 40公里。但其扇端部1213公里,部分似為隆 起海岸平原面,係彰化

5、隆起海岸平原之南方延長;此面連續至現在之沖積扇下,被沖 積扇覆蓋;但此部分河流亦呈放射狀流路之延長,亦可視為沖積扇之延長。當初濁水溪河口尚於今日之鼻子頭隘路時,濁水溪於現今之沖積扇與扇端附近之 海岸平原堆積三角洲,俟八卦、觸口兩台地發生斷層運動時,鼻子頭隘路發生上游部 與下游部之坡度遷急點,沖積扇即開始形成。轉入平原後的濁水溪沖積扇,濁水溪沖積扇河川呈現放射狀,放射狀分流主要有 五條:東螺溪(即舊濁水溪又稱麥嶼厝溪) 、西螺溪、新虎尾溪、舊虎尾溪與虎尾溪。 但以溪流流路歷史是為變遷頻繁。濁水溪河道的變遷濁水溪的河道,近百年來曾經出現過多次變遷。在 1887 年(光緒 13 年)年以前,濁水溪下

6、游一共有三條分流,最北端為北斗溪 ,中間為西螺溪,南端為虎尾溪。其中的西螺溪,也就是今天的濁水溪。當時的西螺 溪,只是一條寬度約 50公尺左右的淺灘小圳而已,溪之兩岸村莊均隸屬於本鎮,居住 在溪畔南北兩岸的民眾,不但往來通行十分方便,有些住家甚至還可以站在岸邊,彼 此隔溪對語,閒話家常。根據台灣府志之記載,東螺溪即今日之西螺溪,大武郡溪即今日之北斗溪, 吼尾溪即今日之虎尾溪。據諸羅縣志謂,東螺溪水色皆黑,土人云: 虎尾、東螺 水清,則時事有變 。藍鼎元曾稱虎尾溪為天然劃塹 ,自此起北至淡水,宜另行析 劃治題。 1 724年(雍正 2 年)果行。 1 790年(乾隆 55年),東螺溪又分出三條圳

7、溪, 匯入西螺溪內。據台灣采訪冊稱:濁水時名羅水,概土人音釋也。到 1802年(嘉 慶 7年)7 月洪水暴漲,又產生一條新溪流,即新虎尾溪,這是今日本鎮的最南界限,新虎尾溪形成不久之後,水退淤淺,漸浮現為荒埔。濁水溪於 1795 年(乾隆末年),濁水溪尚以虎尾溪為幹流,嗣後改以西螺溪為幹 流, 1898年(明治 31 年)之大洪水時,又改東螺溪(北斗溪、麥嶼厝溪、舊濁水溪) 為幹流。但其前後期間亦似有分流之流路移動,例如 1795 年(乾隆末年)之洪水時, 由虎尾溪新形成一分流,灌流虎尾、西螺兩溪之間,經海豐堡麥寮街,在現今的麥寮 之南朝西入海,即新虎尾溪,此時虎尾溪之河口位於現在之海口附近。

8、 1905 年(明治 38 年)時溪床分歧,主流趨向西北,通過北斗街之南,而在鹿港附近注入台灣海峽; 分支之虎尾溪與新虎尾溪,皆遠較今日為壯大。濁水溪流分歧成為東螺溪、西螺溪、新虎尾溪與北港溪等河流入海。本流原指沖 積扇上西北分流之東螺溪。 1910年(明治 44 年)時,下游洪水曾經氾濫,兩岸災害慘 重,當時日人為了推行所謂的水利防洪計劃 ,大舉鳩工同時將東螺溪、新虎尾溪這 兩條溪流的河道進行填塞。於是左岸建造林內堤防及新虎尾堤防,以杜截北港溪與新 虎尾溪。右岸築造二水隄防,以阻斷東螺溪(舊濁水溪) 。在日本人不惜花費大量人力 和物力,鍥而不捨努力之下,東螺溪和虎尾溪兩條分流,果然消失不見了

9、。之後又在本鎮兩岸,增設堤防護岸,導水入海,於是西螺溪遂成為今日濁水溪之 主流,而成為今日之濁水溪貫穿南投、彰化、雲林等縣。唯一被保留下來的西螺溪, 從此一支獨秀,變成濁水溪中下游河段的主流,也順理成章被大家稱為濁水溪 。東螺溪和新虎尾溪被填塞後,雖然使得濁水溪流域內的水量匯聚在一起,可是日本 人萬萬沒有想到,這項水利防洪工程,卻也形成南北兩岸的距離越拉越遠,成為 兩地居民交通上的最大阻礙。至 1917 年(大正 6 年)之洪水,其水流入北港溪,舊流路於土庫附近,以灌溉溝 與舊分流之上游聯絡,此溪即舊虎尾溪。東螺溪(麥嶼厝溪)又析出一分流,稱舊鹿 港溪,在鹿港入海,其曾被利用為鹿港船隻停泊之河

10、川。1918 年(大正 7 年)一場連日豪雨造成嚴重的山洪爆發,從中央山脈各個山區匯 流而下的滾滾洪濁,以千軍萬馬、洶湧奔騰的氣勢俯衝到下游地區。濁水溪河床,在 濤濤濁浪轟嘯捲石般的巨大力量衝擊下,將濁水溪河床沖刷成目前約 4 公里的河床, 兩岸的往來交通,至此已完全被阻絕了。從此以後,濁水溪河床上礫石密佈、沙洲淤 積,除了水量大為減少外,溪流的速度也變得相當緩慢。就如埃及尼羅河的泛濫,彰雲平原的生命之河也依循著她的定律,平均每 30 年一 次的做大水,為兩岸的居民帶來了生命財產的噩運,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契機。大 量沖刷的黑水,肥沃了兩岸的土地,廣大的河床砂地,也提供了西瓜的天然種植條件 ,每

11、當芒果花開的季節,也改變了河床的景觀。濁水溪於本鎮北端,形成一彎曲的河道,彎曲的河道與本鎮的關係有如路衝,加 上濁水溪的多變,本鎮鎮民於是在今延平路之前端,街廓之外與濁水溪相鄰的岸邊設 立了一座泰山石敢當 ,其形式目前全台最大的石敢當,現今由於河道的變化,已無 法明確的體會其相對的關係;河堤的興建,如今濁水溪已不再泛濫,石敢當亦已失去 了當年鎮河的威嚴,人們也逐漸忘了她的存在,今日成為民宅的一部份。對緊鄰於溪畔南北兩岸的雲林、彰化二縣來說,濁水溪流域河相的變遷,不論在 直接或間接上,都無可避免的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濁水溪經 常氾濫成災,中下游一帶尤其是下游地區,長久以來始終無法形成人口密集的城鎮。 在濁水溪蜿蜒近 200 公里的河域兩岸,早年除了本鎮是個絕無僅有的小城鎮外,其他 地方幾乎全部都是田園零落、人口稀少的蕭條村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