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40631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浙教新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生本理念为科学课程的 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体现生本理念的课堂教学,其特点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权,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教材、教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 服务,体现师生、生生之间是多维有效的互动。基于“生本理念”的课堂以前置性学习为前 提,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以师生、生生互动为特征, 以激励、表扬为手段。从学生发展需求、学

2、以致用角度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设置到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 程度。教学时,教师尝试运用“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实验探究-分析本质一一应用情境”的教学流程来组织教学,以问题情境为载体,搭建易学善思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以探究实验活动为载体,创设获得直接体验的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载体,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旧版教材从电路的组成部分入手,先学习各个组成部分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路符号, 然后再一次对电流、 电压和电阻进行讲解, 最后引出电学的重要内容 “欧姆定律及其在串并 联电路中的应用”。看似循序渐进、由浅

3、入深,比较合理。但在实际教学中会碰到一些新学 的名词解释中暗含一些后面学习内容的情况,显得有些逻辑混乱。 浙教新版科学教材八上“电荷与电流”,这是基于2011版新课标增加的一个内容。教材从摩擦生电(荷)现象入 手,逐渐过渡到电流、电路,符合学生的认知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摩擦起电是 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编写的知识序是这样的:三、学情分析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由于小学科学教材已做呈现,学生是容易理解的, 学生也能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概

4、念知识,并加以运用。认识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以及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于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非常有期待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从感性的现象上升到理性的本质分析,理解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得失)。借助于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模型,并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系统。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经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从实验加分析知道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

5、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通过原子结构模型,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4)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两种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 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六、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辅之多媒体七、实验准备玻璃棒2、丝绸1、橡胶棒2、毛皮1 ,气球1、支架1、原子结构模型(自制)、易拉罐、塑料梳子(带电体 A等。八、教学过程教

6、材的知识序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活动摩擦起电创设情境问题:桌上现有一易拉罐,你能使它动起来吗?猜测,表述。(吹、推、拉、磁铁吸等)(现象)演示:用摩擦过得小塑料瓶靠近易拉罐。引入,揭示课题。(板书)吸附现象请举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小结: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都能够吸引小纸屑。是因为玻璃棒、橡胶棒分别与丝绸、观察,思考。阅读学习目标。活动一将干净的玻璃棒在丝绸上摩擦,然后把玻璃棒杆靠近小纸屑,你看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将干制造悬念,引发趣。唤起生活经验记忆。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知冲突,激发兴感知体验毛皮摩擦后带电了,带电体具 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净的橡胶棒在毛皮上摩擦,然后把

7、橡胶棒靠近小纸屑,你看接触包管。(播放实验视频)观察包管发光现象。生电(荷)。(提高可 见度)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些现象 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摩擦产验证演示:用摩擦过的橡胶棒静电学的发现及代表人物的介绍。小结:通过摩擦使这些物体所 带的电荷叫静电。介绍摩擦起电现象的发现及 代表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科技史的学习)电荷间的相 实验探究互作用实验的加入,目 的是让学生理解自 然界到底存在几种 电荷。通过分析加推理,让 学生理解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体会分类的思想。得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设问:既然被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玻璃 棒、橡胶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呢

8、?(教师演示并讲清操作要点: 摩擦过的玻棒和胶棒放在支 架上,另一摩擦过的棒的一端 靠近被摩擦的一端)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 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 表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 相互吸引。(板书)活动二进行实验:带电的两根玻璃 棒;带电的两根橡胶棒; 带电的玻璃棒与带电的橡 胶棒;带电的玻璃棒与 A带 电体; 带电的橡胶棒与 A 带电体;观察5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归 纳得到哪些结论?(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汇报 实验结果。)分

9、析现象:人们通过大量的实 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 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 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 必定 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 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 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非吸既斥)摩擦起电分析本质(本质)设问: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回忆本册第一章第二节水的棒是怎么带电的呢?丝绸与 1组成,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毛皮是否带电呢?想一想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讲述:道尔顿的原子论和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学生演示:原子结构模型,电中性。_|归纳:用苹果、橘子、枸杞、牙签制 作模型演示物体由于摩擦得 失电子而带电变化过程

10、。A.原因:不同物质组成的物尝试分析:体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摩擦|从电子得失(转移)、电荷守时: 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恒的角度分析,摩擦起电的原易失去电子而缺少电子带正因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分别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易得到电子而多余电子带负 电。B.实质: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知识的迁移,从宏观 进入微观。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原子 结构模型,认识摩擦 起电的本质,理解电 荷守恒。的发生转移,电荷总量不变, 保持守恒。表达与交流:完成课本P122页思考与讨论题。阅读P122:雷电想一想:有几种方法可以判断归纳,知识提升。归纳: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物体是否带电?应用情境小物体的特点来检验;利查一查: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j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学以致用。1检验。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怎1样? 用一用: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为|什么容易粘有灰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和方法?经过学习你还想 了解哪些问题?知识的梳理及拓展。了课堂小结九、板书设计正电荷-负电荷一r同种电荷相互排斥L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