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93808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学号:2011280 姓名:刘安平生态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实质地危 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张, 可以说人类 在对自然的大肆改造中,已经触到了地球所能承载的底线,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破 坏突出表现在全球变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淡水匾乏、生物多样化减少、人 口增长、能源危机等诸多方面。早在一白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时,就已经开始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人类遵循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的生态文

2、明,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 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恩格斯认为,人类必须活醒地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要坚决地摒弃“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 反自然的观点”。他们从社会和自然两个视角考察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时指出 :“我 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 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届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 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也就告诉人们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人类

3、社会的历史也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原始社会以来, 人类就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经过几千年的积淀,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 期大为提高。但是,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忽视了人与 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核心理念。因此,恩格斯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 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他列举了美索 不达米业、希腊、小业细业以及意大利等地的居民为提高生产力而破坏生态,之后受到自然界惩罚的事例,指出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 自然界的一致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 一。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二者相互依存

4、、相互影响。人类对自然界的改 造要以利用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生态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把生态环境问 题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去考察,强调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 解放统一起来。恩格斯指出:“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 i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 变革。”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 “两极对 立”的程度。资本主义制度是阻碍生态文明的根本原因 ,因为它的生产方式决定 了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样也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在资本家为了直 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

5、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 果,根本不会估计到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马克思描 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过程,“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 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 乂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 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他根据西欧和 北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总结出,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在一 定时期内大大提高了土地肥力,但是同时严重破坏了土地肥力的持久源泉。 所以,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要酿成生态危机。马克思恩

6、格斯认为,人们必须把人与 自然的物质变换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用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得到最终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并重 的生态观,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其生态思想总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联系在 一起,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 象性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认为,正是因为被融入了实践 因素,自然也成为了社会的、历史的自然即人化的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讲 的“自然”也

7、包括生态自然。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生态不断地被人的实践活动所 改变。马克思认为,与人相对的自然是人通过劳动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 , 是人化的自然。人把自然纳入劳动过程,作为“劳动的自然要素”或“劳动本身 的要素”。因此,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 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生态环境源于人类的实践作用。人类对于自然的 实践尽管会给生态文明带来消极影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更多还是重视实践在生 态文明中的积极作用。马克思断言,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自然界)决不是开天辟 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 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在生态进

8、化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态文明的形成,还是生态危机的出现,实践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通过实践,社会才能在自然接受改造的 过程中获得进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对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 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的全球化运作,促使本国高能耗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环境买单。他们通过生态 危机来转嫁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导致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对生态的破坏更 加隐蔽。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胜信念,对于建设生 态文明尤为重要。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虽然离人类最终要实现的共 产主义,也就是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还相当

9、遥远,但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 路,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强 调适度消费、环境共生的城市文明境界,而且更加强调公平原则。生态文明包括 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 资本主 义的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不可能停止剥削,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解决环境问题。就连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切要求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也在努力研 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努力为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不公道、不合理现象直至实 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是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10、等各方面 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们将自觉地 对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行为实行彻底的变革,同时对涉及生态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始终保持活醒的头脑,保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状态,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进,推 动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地发展。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 思想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契合,二者 都强调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每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

11、下一代 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 鲜明地凸显出来。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强音 ,只有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才能够尽早实现生态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一方面,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 ,坚持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 轻人以及重人轻物的发展观念。要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 始终牢记人类对于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类民族一样。只有在改造自然、 利用自然之前

12、首先想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另一方面,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要科学发展,而且在生活消费方式上也要科学发展, 形成可持续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是循环生产,通过关注生产和生活的源头,形成有利于扩大“绿色文明”发展空间 的生活方式。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 源”的流程,实现“低开采一高利用一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危机呈现多元化、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隐蔽化的 21世纪,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 ,并且不断丰富和 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把马

13、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发展的世界历史趋向揭示出,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坚 持生态治理的国际化,即生态治理要具有“世界历史眼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 程的加速,全人类的发展和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 发展不可能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单独解决经济发展所面 临的环境问题。经济发展没有国界,生态治理不分区域。如果其他国家不同时采 取相应行动,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的环保努力都将劳而无功。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 应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达成全球共识。 实现生态治理的国际化,一方面,发达 国家应率先垂范,勇于承担责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部分发达国

14、家在工业 化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成本被全世界所分担。 发达国家将国内的重污染产业向欠 发达国家转移的同时,却不鼓励向欠发达国家转移节能环保的技术和设备 ,甚至 还不能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所做出的环保承诺。 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把全人类的共 同利益看得高于狭隘的民族或国家利益。发达国家要在联合国的框架内,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榜样。积极建立能够真正有效监督和约束各国处理生态问题的国际 机构或组织。另一方面,国家之间要不断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马克思恩格斯曾 指出,依靠科学技术发明、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废物的 生产,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他们指出,废料的减少“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而 原料的

15、质量乂部分地取决于生产原料的采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加速器,但随着 科技自身的发展,它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国家之间通过积极寻求国 际技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 良好的生态文明条件,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三者 互为前提。我们要吸取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精华,联系中国实际,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治理的国际化交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