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01809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17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5 39子曰:“有教无类。”(成语“有教无类”)7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1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7 34子曰:“假设圣与仁,那么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那么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成语“诲人不倦” )16 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

2、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成语“诗礼之训”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 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 )59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 成语“闻一知十” )1 15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

3、往而知来者。” ( 成语“切磋琢磨”、“告往知来” )3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成语“绘事后素” )11 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17 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那么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4、,天何言哉? ”7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成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9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成语“各得其所”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那么、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概述】教学原那么: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治学原那么:述而不作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5、。”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答复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表达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答复?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17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1) 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6、 ?(2) 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1) 从这那么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答复。(2 分 )(2)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 ?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3 分 )子曰:“述而

7、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那么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 较为明显。(1) 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孔子的治学态度?(1 分 )(2) 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3 分 )子曰:“假设圣与仁,那么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那么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

8、”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此矛盾?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1. 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2. 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那么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那么的认识。 (2 分 )子曰:“不愤不

9、启,那么不复也。”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 ”冉有问:“闻斯行诸 ? ”子曰:“。”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 由也兼人,。”( 一 ) 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二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强调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0、”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 “难与言”的 . 互相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是根本坚持反映论的。( 三 )(1) 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 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1) 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

11、2) 例如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表达。例如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拟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 ; 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 ( 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 五 )(1) 述而不作 ( 信而好古 )(2) 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拟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

12、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根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 ( 第 24 题 4 分,第一个采分点 1 分,答复“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 3 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六)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那么不复也。” ( 即不再教他) 的态度。 (1 分)这两章里表达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根底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那么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3 分)(七)1. “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 有教无类 人有差异,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