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02872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o(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2、过程与方法:会对演示或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 究等方式得出实验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 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观察现象一分析讨论一实验探究一总结提高。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1、一种兀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 2、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都是

2、原子 构成的吗?【设问】:由碳兀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物埋性质不 同,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引入】:据报道,我国考古学家挖出一古墓, 棺中T年女尸不腐烂,肌肉有弹 性,头上青丝依旧。保存如此完好, 使用了什么防腐剂?【讲解】:防腐剂就是木炭。考古学家发现,在 棺木周围埋了足有一米多厚的木炭。 木炭耐酸、耐碱、耐腐蚀,这说明了 碳的什么性质?说明碳在常温下化 学性质稳定。(引出新课题)回答问题思考并议论联系实际,领会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 质稳定。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思维 意识。引起学生浓厚兴 趣,激发学生学习积 极性。【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的稳定性【提问】:1、木制的电线杆,在埋入地卜前将

3、 表面微微烧焦的目的是什么?回答:碳在常温 下化学性质稳定。强调“常温”,条 件/、同,物质的变 化/、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为什么古代字画(用墨或炭黑书写) 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3、为什么两国签署文件要用碳素墨水?回答:碳在常温 下化学性质稳定。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解决问题能力。【设问】: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那么在点燃、加热、高温条件下,化学性质又 如何?【提问】:在新添煤的煤炉中,你会看到什么颜 色的火焰?【讲解】:碳在氧气中燃烧,氧气充足时生成二 氧化碳(如何检验?),如氧气不足 时,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煤气的主 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冬天取暖时能将 煤炉放在卧室中吗?【提

4、问】:上述内容说明碳有什么性质?【板书】:2、可燃性思考并议论。结合实际描述, 会有少量蓝色火焰。规范书写:点燃C+O2CO2点燃2C+O22CO理解碳不充分燃 烧生成一氧化碳。说明碳有可燃 性,条件/、同产物不 同增强学生思维意 识。联系实际,培养学 生观察能力。强倜主要产物, 防止误解只有一种产 物。联系实际,增强 安全意识。强调反应条件对 反应产物的影响。【练习】: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最外层电子数为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随着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是 和,其中碳的化合价分别为 。【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装置、

5、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 分析实 质:碳夺氧生成二氧化碳, 氧化铜失 氧生成铜。【提问】:1、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卜倾斜?2、为什么要用金属网罩?3、该反应说明碳有什么性质?4、此装置还能用来做什么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 分析实 质:碳夺氧生成二氧化碳, 氧化铜失 氧生成铜观察并记录现 象:后灰水变浑浊; 反应后粉末中有红 色物质。学生思考并回 答。分析并得出结 论。培养学生观察实 验的能力。复习已学旧知。巩 固新知。培养学生发 散思维能力。渗透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的知识。高温 C+2CuOCO2 T +2Cu【讲解】:在这个反应里,氧化铜失去氧,发生 还原反应,木炭是使

6、氧化铜还原为铜 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倾听、思考。渗透碳的还原性。【板书】:3、还原性【讲解】:单质碳的还原性决定了它在冶金工业 有着重要用途。例如,焦炭可以把铁 从它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高温3C+2Fe2O33CO2 T +4Fe倾听、思考、 分析。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加深理解碳的还 原性。【练习】:1、下列反应中,碳不体现还原性的是 R1高温点燃A. CO 2+C2COB. 2Mg+CO 22MgO+C高温高温C. C+H2O (气)CO+H2D. 2C+Fe3O42CO2T+3Fe2、把一包黑色粉末加热到高温,生成红色粉末和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R

7、1A. CuO 和 CB. MnO 2C. Fe3O4 和 CD. CuO【小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知识小结。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本质:物质夺取氧的反应)。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本质:物质失去氧的反应)。还原性:(本质:物质 夺取氧的性质)。氧化性:(本质:物质 失去氧或提供氧的性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小结:1、常温下稳定性。2、可燃性(条件不 同,产物/、同)。3、还原性。帮助学生学习归 纳、总结等方法。布置作业:课本109页,第2、6题。附:板书计划二、碳的化学性质1、常

8、温下的稳定性 2、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八八 点燃八八均放出热量C+O2=CO2点燃2C+O2=2CO3、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C+2CuO = CO2 T+2Cu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黑色粉末)(红色粉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现象-I反应后的粉末中有红色物质3C+2Fe2O33CO2 T +4Fe(红色粉末)(黑色粉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现象-I反应后的粉末中有黑色物质C+CO2 =-2C0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第六单元: “碳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或课题)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无论是讲物理性质, 还是化学性质, 都应尽可能地从演

9、示实验引出; 对一些不能在课堂演示的实验, 可密切联系生产、 生活实际, 使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 接受起来比较自然, 这样便于学生从它们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2、过程与方法:会对演示或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 究等方式得出实验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 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二、学情分析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气,并对氢气有所认识

10、,知道了碳、氢、氧是组成物质世界的三大元素。在本单元(或课题)中,学生将学习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对非金属单质的通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进一步了解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和通途,扩大对物质分类知识的了解,深化对物质结构初步知识的理解。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基本方法是以生活中实例和实验为先导,综合启发式教学。整体思路为:教师引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讨论归纳-教师引导-学生 归纳小结-习题训练。本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原则。四、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是教学生方法。本节课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

11、 探究等方式自主得出结论, 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简要)设计意图提问1、一种兀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2、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都是原子构成?再现旧知识,为学新知识 铺垫,有利于新旧衔接。设问冰由碳兀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不 同,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增强学生思维意识。引入冰 由我国考古学家挖掘出千年女尸不腐 烂为情景引入。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浓厚兴 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X通过上述实例,引入碳在常温下的化 学稳定性。联系实际讲解,学生易于 理解和掌握。练习1、木制

12、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为何烧焦?2、古代字回为何存放时间久远?3、为何签署文件用碳素墨水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提问派 在新添煤的煤炉中,你会看到什么颜 色的火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 能力。讲解冰碳在氧气中燃烧,氧气充足时生成二 氧化碳,氧气不足时主要生成一氧化 碳。(化学方程式略)强调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 的影响。练习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最 外层电子数?(解释碳的稳定性)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 价各为多少?(预测一氧化碳性质)强调结构、性质、用途间 的密切关系。为以后学习一氧化碳知识 做好铺垫。冰 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引导学生 观察实验,分析实

13、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讲解冰 根据实验内容(化学方程式略),讲解 还原反应、还原性等后关概念。渗透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知识;渗透碳的还原性。练习1、下列反应碳不体现还原性的是 (题略)2、一包黑色粉末加热后生成红色粉末和 使石灰水浑浊气体,黑色粉末为何物?碳的还原性为本节课难 点,通过练习的详细分析探讨 突破难点。小结氧化反应(夺氧);还原反应(失氧); 氧化性(提供氧);还原性(夺取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 化;渗透氧化还原反应。总结1、常温下稳定性;2、碳的可燃性;3、碳的还原性。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固化、 活化。作业同时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今后教学。人教版高中物

14、理(选修3-1 )第三章第2 节磁感应强度教学设计太湖朴初中学 张晓东一、教材分析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是本章的重点。 同时, 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力 ( 本质上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复杂,如何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用小磁针 N 极受力方向定义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用电流元受磁场力与电流元之比定义磁感应强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与电场强度的定义类比来突破难点,形成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和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单位。2 能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

15、法通过观察、类比(与电场强度的定义的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3、 、重点与难点: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仍至本章的重点) ,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与电场强度的定义的类比和演示实验来突破难点4、 学习者特征分析1. 学生个性特点是对新事物具有好奇心理;2. 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3. 学生已经学过电场, 知道知道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电场的大小是如何定义的,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5、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学校教室配有多媒体投影仪和音箱,

16、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 有网络随时可搜索到各种图 片、声音甚至视频。本人平时收集了部分教学素材。六、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1. 引入课题时,利用科幻电影毁灭片断,科学家在野外发现了一块磁性很强的埙石,学生带入一个有需要定性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情境中;2. 题目的出示、解答过程示范等,美观标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七、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八、教具 : 电磁铁、蹄形磁铁、导体棒、电源、导线、 DIS 演示实验材料等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九、教学过程:(一)视频引入:教师活动媒体运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块陨石的磁性特强,产生磁场如何定量描述,需要 ,入

17、一个物理量描述磁场强弱,从而引出课题:描述 ,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里 磁感应强度播放科幻 电影毁 灭片断休会磁场 的强弱在创设的物 理情境下,学 生产生强烈 的求知愿望。(二)新课讲解1、提出问题,确定学习方法教师活动媒体运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提问并M导:怎样定投影这个物理量采用类比 p,较仿电场 虽度的定义方 去2、比较磁 ,与电场的异如何描述磁场的弓S弱和方向呢 ?学生回顾 电场的性 质、描述 电场强度 的意义和 定义方 法,从而 引出磁场 的定义方 法让学生理清 思路,类比 电场的定义 方法来定义 磁感应强度用,场Q电T电场力f一 F/q表小电场的强弱试探电荷Q必1|电场也度E1:|磁体

18、- r二I场j1磁场力F.磁场的强弱1 U物电流 H的,”,1描述磁场的一强弱和方向磁感应强度1士如何定义磁感应强度 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类似电场的研允方法,分析磁体或电流在磁场中所受的力来确定磁场强弱和方向呢?2 .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教师活动媒体运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师:让小磁针处于条形投影:理解、思理解磁场磁铁产生的磁场的各 个点时,小磁针的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来 认识磁场具有方向性, 明确磁感应强度的方 向的规定。11 ® k®考结合实 际,体会 磁感应力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 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 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提问:教室所在地地磁 场的方向?物理学规定:小磁针N极

19、(北极)的受力向或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即磁感应强度 的方向强度的 力向3 .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计算方法教师活动媒体运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讨论i:电场强 度的定义方法是?投影比值定义法学生思考回 顾让学生 体会到讨论2:磁感应强度 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 受力的情况来研究?问题:?力=勿"小影响力大小除场以外的因素参与讨论问 题2:不能。因 为小磁针不会单 独存在一个磁 极,小磁针静止 时,两个磁极所 受合力为零,因 此无法从小磁针 受力的角度确定 磁场的强弱,既 无法定义磁感应 强度的大小。电场与 磁场的 共同之 处,也有 不同的 地方Ife成共识从电流在磁场中

20、受力的角度去研究k师活动媒体运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猜想: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教师活动媒体运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介绍:电流元一一很短的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 I 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是理想模型)方法:用检验电流元来研 究磁场强弱猜想:磁场对通电导线的 力除了与磁场强弱有关, 还与什么因素有关?适时点拨:1)介绍实验 器材2)实验验证教师活动2)多媒体动画演 示:导线摆放位置 与受力大小的关 系现在我们在导线 与磁场方向垂直 时,来探究受力大 小与电流大小和 导线长度的关系。实验探究:探究方法:控制变 量法教师演示实验: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长度不 变,改变电流的大保持电流整晌通电子建受

21、力的四戢Iwl媒体运用投影学生猜想:磁场 对通电导线的力 的影响因素有: 导线长度、电流 大小、磁场的不 同、放置的位置(导线与磁场方 向平行、垂直及 任意夹角受力情 况不同)参与实验方案设 计学生参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察力的变化,得出结让学生体论:当导线在磁场中摆会,为什么放位置不同时,受力大小要用感受也不向,导线与磁场方向到电流与垂直时受到磁场力最大,磁场垂直平行时为零。时来定义 磁感应强 度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 象。观察两种情况下力的 变化,得出结论:现象:电流越大,导线 的偏角越大。结论:在通 电导线的长度和磁场不训练观察变时,电流越大,导线所现象到归受的磁场力就越大。纳结

22、论的现象:通电导线的长度 越大,导线的偏角越大。处理能力。不变,改变导线通 电部分的长度.结论:在通电导线的电流问题:如果要定量 分析F与B和L 的关系,用本实验 应该怎么处理?和磁场不变时,导线越 长,导线所受的磁场力就 越大。学生思考回答:可利用 F=mgtan 0 ,先测出0再得到F的值。培养学生 严谨的科 学态度。教师活动媒体运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得出结论实验表明,通电投影学生总结实验结论:通培养学生总卜线和磁场方向垂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电导线和磁场方向垂直结能力直时,通电导线受力(1)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时,通电导线受力(磁(磁场力)大小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力场力)大小与电流

23、大小F IL(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成正比,与导线长度成写成等式为:F=BIL武中B为比例系数。的乘积IL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符号:B(2)大小:B IL(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正比学生体会到思考与讨论:B是特斯拉,简称特,符号T.学生参与讨论,并得出又一个比值与IL是否有美/ B1T=1N/A - m结论定义法的概,什么决定?说明:如果导线很短很短,B就是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其念增加学生对介绍一些磁场中,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称电磁感应强度的磁感应强度值。(P84 表 3.2-1)介绍特斯拉生 k卜面我们用这流兀。投影【例题】:磁场中放一根与磁 场方向垂直的通电导线,它的电流

24、 强度是2.5 A,导线长1 cm,它受大小的感性 认识,定义来计算到的安培力为5X 10-2 n,则这个位巩固定义,置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如果把通电导线中的电流强度 增大到5 A时,这一点的磁感应强 度应是多大?该通电导线受到的 安培力是多大?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 老师较对,不明白之处 提出质疑加深映像(三)巩固练习:教师活动媒体运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下列关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投影学生解答巩固磁感应( )强度的方向A.通电导线受磁场力大的地方磁感应强度一的定义B.通电导线在磁感应强度大的地方受力一包C.放在匀强磁场中各处的通电导线,及力大小和方1可处处相同D.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

25、方向跟放在磁场中的通电进一步巩固导线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无关磁感应强度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是用比值定( )义法定义的A.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就是通以电流巩固磁感应I、长为L的一小段导线放在该处时所受磁场力F与I、L的乘积的比值B. 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某处不受磁场力作用,则该处一定没有磁场C. 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 A处时受磁场力比 放在B处大,则A处磁感应强度比 B处的磁感应 强度大D .因为B =F/IL ,所以某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 放在该处的通电小段导线IL乘积成反比3、一根导线长,通过 3A的电流,垂直放入磁场 中某处受到的磁场力是 6X10-2N,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6、是;如果该导线的长度和电流都减小一半,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O强度的定义 的前提条 件,通电导 线与磁场垂 直。(四)作业布置:1、课后问题与练习1、2、3题2、预习下节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1)你认为电场力(磁场力)在方向上与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有何关系?(2)若在某一点同时存在几个磁场,则该点的磁感应强度B如何?十、板书设计:磁感应强度1、意义:表征磁场强弱的物理量2、方向:小磁针静止时 N极所指的方向3、大小:B jj (I与B垂直)4、单位:特斯拉 1T=N/A - m5、矢量十一、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导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同 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磁感应强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合作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用实际问题研究物理学问题,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