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04304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关键词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源;对策中图分类号 G63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040463 (2009)06 ( B) 001302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热 点之一。但是目前,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基本处于空 白状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一、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一) 社会因素。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是:教师 流失、学生辍学率反弹、城乡教育水平拉大、教育结构单一,农村学生很 难真正享受到素质教育的阳光和雨露,农村基础教育进行得 举步维艰,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寸步难行。虽说我国的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在 20 世纪 80 年

2、代就开始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少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即使纳 入了也只是流于形式。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有其局限性,如周 围环境单一、设施简陋、学生交往圈相对有限,再加之受到 一切向钱看的小农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一些不良的 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为处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心理问 题的产生提供了滋长的温床。(二)家庭因素。现在,很多农村家庭表现为“四多 四无”: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缘教导; 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 对孩子的成长无力教导 ;三是对 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教导;四是 非独生子女家庭多,家长对孩子无力教导。这样,使得相当

3、大的一部分学生是生活在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里, 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这些学生由祖辈 或者旁亲照顾,对于孩子的学习、品德、心理问题,他们只 能够听之任之。另外,由于农村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思想严 重,很大一部分家庭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往往宠爱幼子,对 于年纪稍长者关心不够,这也给一些学生心理带来冲击。当 然,农村学生家长普遍对子女期望值较高, 但管教方式欠缺, 又缺乏亲子沟通等,同时,农村家长在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 严重缺乏,甚至是一片空白。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学生出现心 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三)学校因素。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越来 越多人的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施

4、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很难落实,加之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学校足够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泊,并缺乏系统研究,这也 是农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效益”的不明显一一无法像抓好语文数学那样可以竞赛获奖、学生 可以升学加分,也使教育管理者对此缺乏热情。对于教师来 说,由于农村家长总是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认为万事大吉, 也不管不问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重,而各级领导、家长又需 要学生的分数,这样大部分的教师就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想 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了。有些教师即使知道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自身水平有限,“爱莫能助”,有的教师由

5、于一直缺乏充电的机会,造成知识陈旧,并不能适应现在 农村教育的需要;还有不少教师自身心理也有问题。这样使 得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即使产生了,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 解决。(四)农村学生自身因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身心 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农村学生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 学前教育,再加上阅历浅,知识面窄,交际水平低,认知评 价能力和应对技巧差,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因此在面对父母 离异、教师批评、考试失利等问题时时常会难以正确对待, 同时在受到教师、家长的不当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对策(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必须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是 因为,首先,重视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的 需要,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改的具体体现。其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六个发展关键期 中,青少年阶段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期。此时,由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的各 种心理问题,如人际适应、情感反应、学习生活等都迫切需 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最后,它是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发 展的需要。为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 面工作:第一是加紧使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一定 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第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 作范畴,使心理健康教育

7、目的明确, 有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第三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专门教育机构的组织,并实施有 效管理。以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情。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摆脱陈腐的上下观念,是 不可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工作的。针对当代中学生强烈的主体 意识和渴望平等、渴望受尊重的意识,教师应放下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以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要摒弃说 教的方式,让学生下意识地尊重教师,亲近教师,最终构建 起亦师亦友的理想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与学生 处于平等地位的,要以同志式的态度、朋友般的情谊对待学 生,注意以诚换情,和学生产生共鸣。同时

8、,对于学生的学 习、思想和生活习惯要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踏实的生活态 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比喻师生之间关系的一个 形象而又贴切的俗语,它从发展趋势上说明了学生在学业上 必然要超过师长,但它同时说明了青的获得又离不开蓝,蓝 是青之本源。(三)实施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 进行的,以使学校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实施人性化教 育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从物化走向人化。从物化走向人化,首先就是 要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创造性的 人。教师作为精神关怀者,其重要使命就是关怀学生的精神 生活、关怀学生的精神发展、

9、 关怀学生道德生命的良性成长。 在实际工作当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摒弃、 克服违反人性、违反教育原则的现象。如侮辱学生人格、强 迫学生反省等。第二,从灌输走向对话由灌输走向对话,是由被动德育向自主性德育发展的过程。自主性德育立足于学生自己 认知、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并充分 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它不否定教育者的引 导,但要求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受教 育者,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第三,从限制走向解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 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以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汲 取新

10、的营养,从生活出发,并在生活中提高心理素质。(四)采用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 。1. 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于学生而言,面对 同样的教育,它是来自于与之情感相通的教师还是与之毫无 感情的教师,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学生对来自与其情感相 通的教师的教育会采取注意、欣然接受等积极态度。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对学 生先下一番感情投入的工夫。这种投入必须是无声的,要使 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接纳了教师。2. 恰当运用心理调试。 即教师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调 节学生的心态上,通过改变学生的心态达到育人的目的,这 也正是心理调适的过程。所谓心理调适,即教师通过一定的 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心态产生预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 是学生按教师的期待塑造而成的。3. 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是个体因既往经验、 环境暗示等因素形成的具有个人性质的心理上的“自我肖 像” 。对于骄傲自满与自卑的学生,教师应主要通过帮助 他们调整自我意象来达到教育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