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地运动知识点.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07517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地运动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球地运动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球地运动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地运动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地运动知识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的结构: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点周期的类型:太阳日( 24小时)、恒星日( 23小时 56分 4秒) 自转方向:经纬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规律:从 0 度经线到东经,东经的时间来 的比西经早;速度:角速度、线速度A、B 相对的方位:经线代表的方向、纬线代表的方向地球昼夜交替:与昼夜现象区分好地方时:与区时区分好,地方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周期的类型: 太阳年(回归年):365天5时 48分 46秒;恒星年( 365天6时 9分)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远日点和二分日、二至日的特点及区别公转 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其变化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现象的

2、原因)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回归运动的关系,晨昏 线、与地方时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太 阳直射点四季的更替:表现、各纬度的区别绕转中心 轨道面 方向 速度 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地轴赤道面自西向东(侧视)线速度、角速度.地球公转太阳黄道面北逆南顺(俯视)近日点、远日点地球自转中心 、方向、速度、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 公转轨道面(水平)赤道面 黄赤交角(会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回归年、二分二至昼长、夜长、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纬度、季节)四季五带:昼(夜)长、直射、极昼(夜) 、纬度1、 地球的自转定义: 地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角度不同的自

3、转:极点俯视:北逆南顺;跨 0 度经线:自转从西经到东经;跨 180 度经线:从东经到西经。极点判断自转方向的记忆方法从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记忆方法:左手代表南半球,右手代表北半球,双手作握拳状,从上往下看,手上的向中心的漩涡则为各半球的自转方向。如下:左手(顺时针) 右手(逆时针)自转的周期 :昼夜更替的周期 : 一个太阳日( 24 小时)定义:以太阳为参照物,太阳两次经过中午的时间间隔。自转的真正周期 : 一个恒星日( 23 小时 56 分 4 秒)定义: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 360 度的 周期。自转速度 :角速度和线速度 :除了两极点外

4、,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等为15 °/h ,极点的角速度为 0 ;线速度由赤道到南北两侧递减,赤道的线速度为 1670km/h ,其他纬度的线速度 = ( 40000kmcosA )/24 ,极点的线速度为 0。(纬度 60 度的纬线的线速 度等于赤道的一半)经纬网:同一个经线圈 ,纬度差一度 ,经线线段差 111km ,经线圈的长度都相同为 40000km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半 圆弧垂直纬线,任何一个经线圈将地球平分成两个部分,越往东,经线值越大的是东经,值越小的是西经。纬度是纬线圈上的一点与球心连线与纬线圈所在平面的夹角。赤道的纬度为 0 度,位于赤道北方的为北纬,位于 赤道

5、南方的为南纬。纬线相互平行,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只有赤道平分地球,由赤道向南北两侧缩小,纬线指 示东西方向。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现象 :只要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物体,有太线,就会有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的现象: 昼夜现象 + 自转,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24 小时),有关的名词:昼夜现象、 界线: 晨昏线 (黑夜和白天的交界线)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大圆晨昏圈平面永远与太线垂直。永远与纬线圈相交永远平分赤道,所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是 6 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 18 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是 12 文档大全实用标准文案 时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夜半

6、球的中央经线为 0 时线 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二分日)时,与赤道垂直,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 15 度/ 小时,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画晨昏线:做太线的延长线,过地心做太线延长线的垂线 组成:晨线和昏线(晨线:从黑夜白天,看到日出; ;昏线:从白天黑夜,看到黑夜) 侧视图:看到一条线(晨线 / 昏线);俯视图:看到两条线(晨线和昏线) 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地球上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处于黑夜的是夜弧;处于白天的是昼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昼长 / 夜长):看其所处纬线上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例(360 度=24 小时)昼长=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a)某地的正午 12

7、时=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2 或=昼长/2 ;、某地的 0 时/24 时=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b)夜长 =24- 昼长或 = 日出时间 *2c)日出时间 = 夜长/2= 日落时间 - 昼长=12*2- 日落时间 =24- 日落时间d)日落时间 =昼长+日出时间 =12 时*2- 日出时间 =24- 日出时间 =24- 夜长/2 地球自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且随 着物体的速度增加而增加,北半球的物体运动受地转偏向力会偏向右边;南半球物体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偏左,在 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记忆方法:记忆方法:北

8、半球(右手) ,南半球(左手) ,手心向上,四指指向运动方向,拇指垂直于四指,拇指北半球 地方时: 定义: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将连续两个 12 小时之间等分为 24 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地理位置越靠近东边的时间,地方时的值越大。将全球分为 360 度,每隔 1 度地方时相差 4 分钟,每隔 15 度相差 1 小时。 区时(标准时):国际上将全球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 15 度,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这个时区的统一时 间,0 时区(中时区)以东到 180 度经线,分为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东十

9、二区站7.5 度),0 时区以西到 180 度经线,分为西一区到西十二区(西十二区占 7.5 度) 同一时区的区时相同,不同时区的区时不同,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 1 小时,同一时间,东边时间比西边来得早 计算地方时的方法:A 的地方时 =a 时,经度为 A;B的地方时 b 时,经度 B。(A-B )/15=a-b区时: A地的经度 A,所在的时区 = ( A-7.5 )/15 四舍五入 ,东经为东 XX区或西经为西 oo 区, A地的区时 a, B 地缩所在的时区, B 地的区时 =a+/-(xx-oo) , 东加西减。我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 (120 度经线的地方时) 作为全国的时间。 而所在

10、的地方时实际上是 116 度经线的地方 时。划分日期的界限有两条:人为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 ;自然的界线 0 时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着 180 度经线穿行的折线。向西越过日期变更线( 180 度经线)加一天;向东越过日期变更线减一天。(国家计时:印度:半时区计时、朝鲜:东部时区计时;中国:东八区计时; ;美国:分东中西部计时2、 地球的公转:定义: 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其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 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而太阳就在起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角速度: 每天移动 59 。近日点和远日点:时间(1 月初),近日点: 定义:公

11、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点时间( 7 月初),公转速度(最慢)公转周期:恒星年 (365 天 6 时 9 分):真正的公转周期。 定义: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 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 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太阳年(回归年)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地球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存在:地轴始终倾斜于公转轨道面。使得于地轴垂直的赤道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黄道面(水平)之间 有

12、一个夹角。定义 :地球的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 (黄道面) 的夹角, 23 °26约为 23.5 °。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 66 °34' 或66.5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赤道:二分日(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回归线:二至日(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的回归运动的图示方法: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因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导致的)夏至:直射北回归线( 23° 26' N)南 秋分:直射赤道 春分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 23°26'S)太阳直射判断

13、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步骤:做垂直于地轴的垂线(赤道) ;赤道和地轴的交点就是地心。连接地心和日心,标出交点(太阳直射点)观察太阳直射点和赤道的位置(赤道上春 / 秋分;赤道以上夏至;赤道以下冬至)标出自转方向:顺着自转方向依次是: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昼夜长短变化: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直接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就没有昼夜长短变化。因为有了黄赤交角,在地球的运动过程中,除了赤 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北半球夏半年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 (南半球相反) 现极昼夏至日:直射点在最北(北回归线

14、)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极昼的范围最大)长 短 变 化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相反)春分夏至(向北) 、(北半球昼变长) ;夏至秋分(向南) ;(北半球昼变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 附近出现极夜冬至日:直射点在最南(南回归线) ;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内出现 极夜(极夜的范围最大)秋分冬至(向南) 、(北半球昼变短) ;冬至春分(向北) (北半球昼变长)24 小时以及更长时间的白天或黑夜。极昼或极夜:两级附近一些纬线圈与晨昏线不相交,这样的地方出现连续南极点极昼时,地南极点的极昼天数和北极点极昼天数是不相等,地球公转运动时

15、,远日点较慢;近日点较快;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而北极点极昼时,地球在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所以北极点的极昼天数多于南 极点的极昼天数。在二至日时太阳直射回归线:夏至日( 6 月 22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 夜最长。冬至日( 12 月 22 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当太照到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 长);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半球昼越长,夜越短

16、(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在北极圈 出现极夜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最大值为90 °,正午太阳高度角: 各地在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 也是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台直射的纬线最大, 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纬度与北极星的仰角的关系:注:只有北半球才有北极星仰角,南半球没有北极星仰角。0°,仰角的大小围: 0-90 °,由图可以知道 = ,即当地的纬度 =当地的北极星仰角,所以赤道的北极星仰角为北极的北极星仰角为 90与纬度的关系:有直射点的纬度向

17、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由赤道项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各地的太阳朝向,光照面积变化。 四季的更替: 各地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 (太阳热量) 不同, 就有四季的更替。 四季变化显著的是中纬度。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一个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 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春季: 3月份-5 月份;夏季: 6月份-8 月份;秋季: 9月份-11 月份;冬季: 12 月份-2 月份热带( 0-23 °26 ):昼夜长短变

18、化不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度终年较大,全年获得太阳热量最多23 °26 ' -66 °34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也较大,且同时达到极值,获得的太阳热量变 化最大。(四季更替明显)66 °34 ' -90 °:昼夜长短变化很大,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很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全年皆冬) 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划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成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纬度分别是23 °26 S 和23 °26 'N 。南、北回归线之间,太

19、阳直射点移动的围,为一年中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区域,成为热带。一年中因为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消失的最大围的界线 (或发生极昼极夜的区域的界线) ,称为南、北极圈,它们的纬度分别是66°34S 和 66 °34 ' N ,在南北极圈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热带和南、北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黄赤交角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高以及南、北极圈纬度变低,热带和寒带围变大,温带的围缩小; 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纬度变低以及南、北极圈纬度变高,热带和寒带围变小,温带的围扩大; 五带与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的关系: 热带:除赤道、南北回归线外,一年中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温带:无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昼夜交替消失的区域,除极点外,仅出现一天的极昼极夜,而极点近半年是极昼和极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