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45117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玉人何处教吹箫洞箫洞箫(即通常所指的箫)作为一种 乐器在唐代已经发展的甚为完备。唐初称此类乐器为“尺 八”,因箫长一尺八得名。竖吹的单管乐器,别于多管的排 箫。今日听箫曲能使人有幽静典雅之感,与唐时的艺术感染 力相差并不大。在唐墓出土的乐俑和乐舞壁画中,箫并不是 很好分辨的一类。唐时的表演形态多是一人双手前举握箫置 于口边吹奏,乐俑中的形象完整保留有乐器形态的不多,所 以常常在一组乐俑中,吹箫俑是根据组合乐器和人俑姿态进 行推测。吹洞箫和吹奏筚篥的姿势有些相似,均是竖吹,但 根据壁画等资料的印证,洞箫相对筚篥而言,体态较小。左 二,吹洞箫俑,唐俾失十囊墓排箫排箫从字面意义

2、也能理解 八分。它是一种多管乐器,在唐代的贵族家庭乐舞表演、唐 代卤薄(卤薄为一种贵族仪仗)鼓吹乐中十分常见,形象也 有较高辨识度。在乐俑和乐舞壁画中常有发现。排箫有下部 齐长的,也有下部依次增长或减短的。骑马吹排箫俑(唐金 乡县主墓)请找右上角小哥(苏思勖墓乐舞图局部)笛唐代 的笛有竖笛和横笛之分(纠结了很久也没搞明白那些人是怎 么把失掉乐器的吹竖笛和吹箫的俑分开的)。唐代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音乐,使得演奏中既有横笛也有竖笛。文献中,唐“十部乐”中使用横笛的记载会用“横笛”描述, 而竖笛多简略为“笛” 。骑马吹横笛俑(唐金乡县主墓)筚 篥(音碧丽)筚篥也叫觱篥,来源于中亚地区。有音乐史

3、学 者认为此种乐器即现今新疆维吾尔民间乐器巴利曼(Baliman 、Pipi )或苇笛( Khomuxun Nay )。通典记载: “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 ” 至于这具体的悲 感,还实在是不可描述。这种乐器在骑马乐俑中多有见到, 前文提到的卤薄就包括有骑马仪仗乐队,所以一般认为骑马 乐俑多属卤薄。另外,在贵族家乐中也较为流行,壁画中同 样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根据文献记载,唐代还有许多筚篥演 奏高手,如李龟年、张徽等。这次看右下角小哥 (唐苏思勖墓乐舞壁画)骑马吹筚篥女俑,唐金乡县主墓(手中筚篥 模型损毁)笙笙是中原地区很早就出现的一种多管管簧乐 器。隋唐时期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

4、等管数的笙。笙在 唐代燕乐的 “清商乐队、 龟兹乐队、 西凉乐队” 中都有应用, 而龟兹乐队、 西凉乐队本身以西域本地乐器为主, 可以想见, 这一场中原与西域的乐器齐鸣,丰富了唐代人们的视听体 验,也繁荣了唐代的乐舞文化。因演奏形式的差异,一般坐 部伎多使用小笙,立部伎、鼓吹乐中多使用大笙。右一,吹 笙俑(西安地区唐墓) 大珠小珠落玉盘不知“谁家玉笛暗 飞声”,但闻“大珠小珠落玉盘” ,弹奏乐器似乎比吹奏的乐 器更有节奏感,也更易表达轻快愉悦之感。琵琶琵琶作为一 种非中原地区本土乐器,传入中国较早,汉代所称“批把” 大概是琵琶的早期形式,这种琵琶为直项琵琶。而唐代所流 行的琵琶为曲项琵琶,是一

5、种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横抱 胸前用拨片或手指弹奏的乐器,应该是当时龟兹一带的乐 器。进入中原之前,琵琶基本均是用拨片弹奏,所能实现的 音色有限,进入中原之后,越来越多的演奏者用手指演奏, 演奏技法增多,使得所奏曲调和艺术风格更为多样。横抱琵 琶骑马女俑(唐金乡县主墓)箜篌是否感觉到,这些乐器的 名称一看就不似中原传统乐器?箜篌在唐代广义上包括竖 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一般称箜篌多特指竖箜篌。据通 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 二弦,竖抱于怀中,双手齐奏,俗谓之擗箜篌。琵琶与箜篌, 一横一竖。凤首箜篌,形制基本与竖箜篌相同,只是饰以凤 首而已,有学者推测这种箜篌是来自于

6、印度、缅甸一带。卧 箜篌的身份尚有些疑团,有学者通过对比今日新疆地区的“卡龙”这一乐器,认为卧箜篌是从西域传入体量较小,平 放在腿上弹奏的箜篌。抱箜篌女乐俑(唐金乡县主墓)渔阳 鼙鼓动地来在胡乐盛行的唐代,节奏感十足的各类打击乐器 愈发受到青睐无论在骑马的音声仪仗乐中还是坐、立部伎乐 中,击打的各类鼓、钹、甚至是拍板等等都常常出现。鼓鼓 在唐代包括有许多种类,常见的如羯鼓、答腊鼓、毛员鼓。 而提到羯鼓肯定会联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在 音乐上造诣深厚,创设梨园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以致于后代戏曲界将他奉为祖师爷。唐玄宗最为擅长的乐器之一就是羯鼓,他不仅改编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还创作有

7、数十首羯鼓独奏曲。羯鼓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入中 原,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尤为流行。唐代“十部乐”中大部 分为西域乐曲或吸收胡乐因素,羯鼓在龟兹、疏勒、高昌、 天竺等乐中均有使用。羯鼓在一个乐队中地位十分重要,节 奏非常丰富,常常处于指挥的地位。还有一些细腰鼓在当时 的乐队中也很流行。如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等,演奏方 式也不尽相同,像答腊鼓就是一种不用鼓槌,用手击打的小 鼓。绕了这么多种类,其实真看见一个击鼓的唐代文物形象, 能认出是鼓真的已经不容易了。骑马击鼓女俑(唐金乡县主 墓)那些根据腿上残存的孔判断出是击鼓乐的实在是难度太 大。还是放一张鼓保存完好的图片。这件女骑马击鼓乐俑保 留的算

8、是十分完整,其上的彩绘也基本可以看清。孔雀冠是 其突出特色,冠上羽毛高翘,尾羽飘然下垂。女俑着粉白色 圆领长袍,足穿黑色高腰尖头靴,端坐于马背,双手伸开作 拍击腰鼓状(不用鼓槌哦),腰鼓位于马鞍前端。坐部伎乐 中击鼓者几乎是每个乐队里都有,也有个别是单独出现的, 比如牛进达墓的击鼓女俑。击鼓女乐俑(唐牛进达墓)钹钹 似乎几千年来形制变化不大, 今日一些地区的秧歌队、 社火、 戏曲表演等民俗活动中,仍然使用,民间有称“镲”。它是 一种相同的两片相互碰击发出响声的打击乐器。现代的铜钹(有木有很熟悉)根据对唐墓壁画和陶俑中击钹的形象观 察,使用的钹形制相同,大小应该是比如今所用的小很多。 唐代所设十部乐中,就有七部用钹,足见其在当时的流行程 度。苏思勖墓壁画乐舞图局部有没有一眼在上图中找出 击钹乐者呢?已经提示过大小差异了哦。小型的铜钹大概也 没有现在的钹声音那么高亢刺耳吧。最后放一张十分有名的 骆驼载乐俑,快来找找他们分别用的是什么乐器呢?答案都 在前文中!转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