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校本研修培训心得.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52913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研修培训心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研修培训心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研修培训心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研修培训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学科校本研修培训心得.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学科校本研修培训心得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升了理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点,促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持续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使用信息工具(网络、

2、电脑)对信息资源实行有效的收集、组织、使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持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适合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

3、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所以,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合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水平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但使我在原有的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合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我们要充分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巨大的作用,我们要提倡以提升教

4、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动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当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有的意义。为了适合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也是小学教师这个专业的特征。比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课程开发与整合的水平,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水平,广泛利用新课程的特点与资源指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水平等

5、。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所以,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教材,新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当前,通过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培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确是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水平的发展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重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只有持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培训,虽然短暂,但使我的受益不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收获一些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将自己培养成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