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工二篆,印继八家.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79057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工二篆,印继八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书工二篆,印继八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书工二篆,印继八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工二篆,印继八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工二篆,印继八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书工二篆,印继八家20世纪初,罗榘在(西泠八家印选的序中总结:“吾 杭印人以子行(吾丘衍)始,以叔盖(钱松)终。”此时浙派渐 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到清末民国时期,浙派印人已经认识到 程式化的倾向给流派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威胁, 王福庵以浙派印凤 为主线,去芜存精,并上溯秦汉、博采元明,吸收邓石如“印从 书出”的理论,重塑浙派形象,成为新浙派代表人物。姚羲民赞 王福庵:“印继八家传一脉,书工二篆卓千秋。”一、“印宗秦汉”与“印从书出”1 “印宗秦汉”与“印从书出”理论的发展元代赵孟 、吾丘衍针对当时印章流行“妄意盘曲, 且以为 法”(吾丘衍学古编第十八举)的九叠篆,造成印风凋敝的 状况,最先提出白

2、文宗汉的艺术主张,强调汉印的质朴之美。这 一理论最初的提出,含义并不完整,理解也有局限,其后,在明 清印人的不懈探索下,“印宗秦汉”理论不断丰满。但是,篆刻 实践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理论的成熟, “印宗秦汉”落实在创作上 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为生硬的形式模仿,泥其形,失其神。直至 浙派开山大师丁敬的出现, 情况始有改观,他是“印宗秦汉”思 想发展的集大成者,以“思离群”(丁敬论印绝句十二首) 的大魄力,变形式的模仿而为气韵的探求, 以短刀碎切的创新刀 法表现秦汉印苍茫浑厚之感,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独特个性 又深得秦汉精神的浙派印风。 西泠后起七家在丁敬的基础上不断 探索,发展、完善着“印宗秦汉”

3、的理论与实践,浙派印风走向 成熟,影响巨大,从学者甚众。但另一方面,后来的浙派追随者 夸大了浙派篆刻中的习气, 浙派篆刻因“燕尾鹤膝”之弊为人所 厌,而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思想给皖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邓石 如大量临习周秦汉篆书名迹,特别是秦汉碑额、瓦当,篆、隶书 笔法互融,使走入僵局的篆书艺术萌发出新的生机。 康有为在广 艺舟双楫中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 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 皆能写篆。”整个社会篆书书写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治印水平 的提高,邓石如成为启迪后人的标杆,乾嘉以后篆刻名家辈出, 无不受其影响。2 两种理论的相通之处 “印宗秦

4、汉”和“印从书出”虽然是印学理论的两个分支, 但究其根本是统一的。韩天衡在明清流派印章初考中论及秦 汉印水平的高明,重要原因之一为:“当时的印文,基本是当时 社会用字,用以入印驾轻就熟,增损变化,都能得妙理而不逾 规。”也就是说,秦汉印水平之高,原因正在于“印从书出”, 当时人们对篆书非常熟悉,因此用以入印得心应手,随意变化, 有天真不羁之美。而到元明清时期,篆书早已退出实用领域,人 们不熟悉篆字的结构, 只能生搬秦汉印章用字, 所以不得不泥古, 古已有之则可用, 古之未有则不可, 使“印宗秦汉”一度成为印 学发展的桎梏。 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理论的提出, 正是“印宗 秦汉”的另一解。 邓石如

5、临摹了大量古代金石善本, 从秦砖汉瓦 中获得博大超逸之气,对秦汉书法的博取,最终通过“印从书 出”的观念表现出来。魏锡曾评价:“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 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而王福庵正是融合上述两种理 论,广泛取法,取得巨大的成就“并时吴(昌硕)赵(叔孺)相 能下,鼎足曾分天下三”(沈禹钟(印人杂咏),使因创作 模式的僵化而走向衰败的浙派得以振兴。二、王福庵篆刻艺术风格及主要印式分析 王福庵出身于杭州书香世家,他幼承庭训,书兼各体,最擅 篆书,而且风格多样,有师法石鼓文、两周金文的大篆,有 追踪李斯、李阳冰的玉箸、铁线篆,还有融合金文的小篆和参用 汉金文的缪篆等。吴昌硕在 8l 岁时曾

6、为当时 45 岁的王福庵题“麋砚斋”匾额,跋语云:“食研学古,耕研有年,猎碣琅?e, 麋寿万千。福庵老兄索篆,幸正之,甲子先花朝一日,八十一岁 小弟吴昌硕。”猎碣即石鼓文,琅 ?e即秦篆。此跋 可见缶老对王福庵所书石鼓文和小篆的推许之意。同时,他 潜心研究文字训诂、金石篆籀之学。 27 岁时便完成他第一部著 述一一说文部属检异 ,越 10 年又完成了麇研斋作篆通假 。 期间,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从中穷究了六书原理,对古文、籀 文及省文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 故他在作书、 篆刻时,用字精到, 从不臆造, 真所谓“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杰出的书法及文字 学成就为王福庵“以书入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他自幼心仪浙 派篆刻,在麋研斋印存自序中说:“余年十二即解,爱好印 章,见汪(启淑)、丁(敬)两氏印谱,辄心仪焉。”王福庵 28 岁时辑成福庵藏印 16 卷,共收集 40 家印人所刻印章计 254 方,其中有 105 方为西泠八家所刻。王福庵在治印实践上, 一方面继承了浙派“印宗秦汉”的思想,以浙刀表达秦汉印精 神,柳北野有诗论王福庵:“精熟西泠旧八家,却从秦汉返清 华。”另一方面吸收了皖派“印从书出”的观点, 改变了当时浙 派印人过分注重刀法而文气缺失的弊病,广收博采、多元融汇, 开浙派一代新风。 王福庵对历代的流派印凤几乎都有尝试, 转益 多师,广收博采,最终形成自我风格,达到借古开今、

8、破茧为蝶 的境界。王福庵作品用刀细腻、 配篆精道,作品瘦而不薄、 丰而见骨、 精致典雅。印式面目丰富多样,各种体式都达到很高成就。形成 自我风格的主要印式可归纳为如下几类。1 浙派经典风格 王福庵对浙派前贤作品大量收集,曾仿作、临作多方,揣摩 浙派精神,潜心研究和学习。更重要的是,他凭借对秦汉印风深 刻地把握,将浙派印章去芜存精,融入自我风格,所作的浙派经 典风格印章法度严谨, 用刀细腻, 线条匀称润妍而不失浙派印风 的遭劲,另有一种稳练典雅的风貌,朱白文皆呈现淳古厚重、含 蓄蕴藉的特点,如浙派白文“轻寒帘底”印(图1),浙派朱文“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印(图 2)。2 仿汉印王福庵的仿汉印

9、白文, 章法取法汉印的工稳平正、 方圆兼济, 刀法上以浙派的短刀碎切来表现汉印古朴苍茫的气息。 王福庵的 仿汉印绝不是生硬的照搬, 他的书法中有一类“缪篆体”, 以汉 摹印篆的规律改变小篆的结体,加以隶化,使之方平正直,带有 金石之气, 如此“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使王福庵的仿汉印 创作得心应手,信手奏刀,笔笔皆汉,如“惟有长江水,无语东 流”印(图 3)。3 古玺印 王福庵古玺印入印文字取古金文, 加以改造, 使其具有小篆 特点,这与王福庵在书法上的造诣息息相关, 他对大小二篆融会 贯通,以小篆笔法书写金文,淡化金文字形的象形特点,章法排 列上规整统一,书写粗细均匀。这类白文印,笔画圆起

10、圆收,文 字间盼顾照应,气息工稳而古雅, 如“庚辰癸未丁未庚戌”印 (图 4)。朱文印则保留古玺印的宽边细文,线条劲挺,具有浙派印 风的阳刚气和力度感,线条粗细变化之间有浙派朱文风味,如 “人向沧桑换劫来”印(图 5)。4 封泥印 王福庵对古印进行新的探索, 有一类朱文印吸取了封泥印的 形式要素,但不拘于传统封泥的样式,融入浙派朱文特征,以细 边细文代替封泥的宽边细文, 感觉更为轻松和谐, 印文与印边粘 搭的安排显示了与封泥印的承绪。 印文与印边线条无处不曲, 刀法以碎切与直冲刀结合, 淡化刀痕, 突出“以印印泥”的抑压效 果,透露出封泥的朴拙气息,如“耿吾读碑”印(图6)。5 细朱文印 王福

11、庵仿元人法作细朱文而得其神髓,如“琅邪王氏”印(图 7)。而另一类以铁线篆入印的新浙派细朱文为其代表作, 这类印受赵之谦的影响, 加入了更多的独创, 在印学史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福庵的新浙派细朱文印结字整饬严谨, 气息 精雅秀静, 切刀行刀的起伏使线条具有节奏感。 这得益于他深厚 的文字学功底、 杰出的篆书造诣, 以及追求秦汉印古拙苍茫的美 学思想。王福庵的铁线篆的书写虽细如玉箸,却举重若轻,如锥 画沙,骨力特胜,而且个性突出,线条柔和刚劲,有一些小篆作 品字体大小错落,参考了大篆的章法布局,横不成行随形布置, 又不失小篆的个性特色, 在当时曾有“当前篆书无过王福庵者” 之誉。而他吸

12、收皖派“以书入印”的思想, 以铁线篆为入印文字, 适当变形,屈伸挪让,尤其多字印堪称一绝,文字间采用穿插、 粘连之法,即使一印几十上百字,也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宛如 一字,解决了多字细朱文印章法不易排布的难题, 如“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印(图 8)。后经其弟子韩 登安发展, 新浙派多字细朱文印成为工稳印风的代表。 细朱文印 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在近现代王福庵、陈巨来为代表的 两大派的影响推动下, 得到空前壮大, 达到极其精致与纯粹的状 态。王福庵印无论何种面目,印风的基点则是工稳、秀美,以王 福庵等人为代表的这类精湛秀静、 茂密稳练的印风,被后人冠以 “新浙派”。另

13、外,王福庵书法上各体皆擅,隶书高古、楷书秀 整、行书简净,他将隶书和楷书造诣运用到印章边款上,印文与 边款相得益彰,美轮美奂。三、对后世的影响王福庵学养深厚,却自甘淡泊,无意入仕,以著书立说为己 业,遗有罗刹江民印稿福庵藏印麋研斋印存麋研 斋印存重辑本麋研斋印存重辑本续福庵印稿说文部 属检异和麋研斋作篆通假等,泽被后世。他与钟以敬、唐 醉石等交谊甚深,印风互有影响,均为浙派中兴健将。王福庵虽 年少即有盛名,却一生平易近人,乐于扶掖后辈,悉心传艺,他 的弟子韩登安、吴朴堂、谈月色、顿立夫、江成之等皆成篆刻名 家,私淑弟子更是无以计数,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 浙派篆刻薪火传承立下不朽之功。他与丁仁、叶为铭、吴隐等共 同建立的西泠印社,对传播印学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是无 法估量的。而其印作中呈现的“印宗秦汉”与“印从书出”两种 理论的完美融合,对后世的篆刻家寻找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结合点 具有重要的启迪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