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桥选址问题案例设计甘晓云.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05620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桥选址问题案例设计甘晓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造桥选址问题案例设计甘晓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造桥选址问题案例设计甘晓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造桥选址问题案例设计甘晓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造桥选址问题案例设计甘晓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造桥选址问题案例设计甘晓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桥选址问题案例设计甘晓云.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造桥选址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第二课时设计案例一、内容与内容解析(一)内容本题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章轴对称13.4课题学习第86页问题2.利用平移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二)内容解析本课题学习是利用图形变换来研究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最短路径问题.问题2以造桥选址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为载体展开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平移变化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所以,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平移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二、目标与目标解析(一)目标能利用平移解决某些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

2、和化归的思想.(二)目标解析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一是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二是能利用平移将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段”问题;三是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四是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平移的“桥梁”作用,感悟数学转化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生,此前很少在几何中接触最值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解答在两条直线异侧两点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如何利用图形变化将其转化为“在一条直线异侧两点与直线上点

3、的线段和最小问题”,为什么需要这样转化、怎样通过图形变化实现转化的,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操作上存在困难。 在证明作法的合理性时,需要在直线上任取点(与所求作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这种思路、方法,因为之前很少遇到,不过有了问题1的铺垫,部分同学会想到,但还会有一些学生无从下手。要克服这个难点,关键是要加强对问题分析的教学,帮助学生分析证明问题的思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利用平移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策略是这样的: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在教

4、学过程中,将学生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案的形式,相互配合,提出问题,并积极的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得到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结合几何画板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小组合作探究后,让学生代表在白板上演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对数学的激情。在这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白板、几何画板等现代多媒体工具,使学生对抽象、复杂的关系有了更直接、明了具体的感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问题铺垫1.回顾复习下列问题(1)如图1,A,B两点在路l的两侧,

5、在l上找一点C,使到两地的路径最短.(2)如图2,A,B两点在路l的同侧,在l上找一点C,使到两地的路径最短.图1图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已掌握的两种最短路径的模型,并体会最终的依据都是利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铺垫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现实出发,总结造桥选址的两要素:路径最短、材料最省.(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问题2(造桥选址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我们

6、把河岸看成两条平行线a和b,A、B分别是河岸两侧的两点,要修一条桥MN,MNa,MNb,引导学生体会把N可以看成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把问题就转化为当点N在b的什么位置,有AM+MN+NB最小.在由河宽固定,进一步把问题转化为AM+BN最小.(三)尝试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学案上尝试画出最短路径.学生由前面的解题经验,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第一类:错误归因:直接认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没有考虑河宽.第二类:错误归因:直观感觉垂线段最短,没有考虑垂线段最短的应用背景.第三类:错误归因:受问题1影响,错套方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方法,通过几何画板演示一一验证,让学生直观感受所作的路径均不是最短

7、路径.并让学生体会体会在b上会有一个点N,使AM+MN+NB.引导学生:这与前面回顾复习中的问题是否有类似的地方呢?都是两条线段和最小的问题,但前面的问题都只有一条直线,这里有两条直线,而且AM、NB是断开的两条线段,能否把它们放在一起呢? 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可以让作出正确作法的学生进行展示和说明.我再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感受.帮助学生总结具体的作图操作步骤是,过点A作ACb于点C, 在线段AC上截取AA等于河宽,然后连接AB交b于点N,最后过点N作MNa于点M.则MN即为所求的架设桥的地点. 如果改为平移B点呢?让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作图.学生还有作法2,利用折叠的方法把

8、河岸a、b重合在一起.(四)证明最短为了更为清楚的理解这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是最短路径,能否进行证明呢?引导学生回顾问题1的证明过程, 发现需要在直线上任取点(与所求作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 五、巩固练习拓展1:如图4,如果A、B两地之间有两条平行的河,我们要建的桥都是与河岸垂直的.我们如何找到这个最短的距离呢? 方法1:仿照上例,可以将点A沿与河垂直的方向平移两个河宽分别到到A1、A2,路径中两座桥的长度是固定的.为了使路径最短,只要A2B最短.连接A2B,交河流2河岸于N,在此处造桥MN;连接A1M,交河流1河岸于P,在此处造桥PQ,所得路径AQPMNB

9、最短.方法2:如图6,将点A沿与第一条河流垂直的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A1,将B沿与第二条河垂直的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B1,连接A1B1与两条河分别相交于N、P,在N、P两处,分别建桥MN、PQ,所得路径AQPMNB最短.设计意图:拓展1是直接对问题2所总结方法的直接应用,加深对问题2的理解.拓展2:如图9,如果在上述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条河不平行,又该如何建桥?方法1:如图10,先将点A沿与河流1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A1,再沿与河流2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一河宽到A2,连接A2B,交河流2河岸于N,此处建桥MN;连接A1M,交河流1于P,在此处建桥PQ.所得路径AQPMNB最短.方法2:也可以

10、将A沿与河流1垂直的方向平移1个河宽,得到A1,再将B沿与河流2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1个河宽得到B1,连接A1B1与河流1、河流2分别相交于P、M,分别作桥MN、PQ.所得路径AQPNMB最短.设计意图:拓展2是对问题2所总结方法的灵活应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六、小结提升(一)要使所得到的路径最短,就是要通过平移,使除河宽不变外,其他路径经平移后能在一条直线上.最后还是应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二)综合问题1、2,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可以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化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七、布置作业如图,甲、乙两个单位分别位于一条封闭式街道的两

11、旁,现准备合作修建一座过街天桥问: (1)桥建在何处才能使由甲到乙的路线最短?(注:桥必须与街道垂直) (2)桥建在何处才能使甲、乙到桥的距离相等?八、目标检测设计作图题(1)如图1,一个牧童从点出发,赶着羊群去河边喝水,则应当怎样选择饮水路线才能使羊群走的路程最短?请在图中画出最短路线(2)如图2,在一条河的两岸有,两个村庄,现在要在河上建一座小桥,桥的方河岸方向垂直,桥在图中用一条线段表示试问:桥建在何处,才能使的路程最短呢?请在图中画出桥的位置教学后记:这个问题有着非好的实际背景,情境贴近生活实际从上面的求解方法来看,平移只是问题实现转化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怎么联想到平移的?其本质还是对“

1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的深刻理解从这点上说,同学们是值得认真体会和积累的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中阶段,注意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进行研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教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然后小组交流,展示结果,教师进行引导提问,采用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

13、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把这些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形象、高效。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更好地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教材的编排上,造桥选址问题在上一版人教版教材中是在七年级下册平移章节中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出现,在新版中则在学完轴对称后的课题学习出现,我想应该是为了将最短路径问题归类,从而总结出方法,让学生体会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依据都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最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了传统教学中做不到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数学,也是教材在本章强调的一点,但如何更有效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呢?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