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统计图案例.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12623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扇形统计图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扇形统计图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扇形统计图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扇形统计图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扇形统计图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扇形统计图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扇形统计图案例.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对比中辨别特点 在探索中提取信息 在情景中把握数据扇形统计图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教学重难点】1实例分析,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2从统计图中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合理地分析与决策。【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1、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

2、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生:条形统计图。师:(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2、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生齐:不能。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

3、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扇形统计图。师: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观察一下,这种统计图为什么会叫扇形统计图?这个园表示什么?这些大小不等的扇形又分别表示什么?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怎么得到的?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师: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呢?师:我们已经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个扇形统计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4、30%,就是占40人的30%,40×30%12(人),所以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算式解决它。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列式解决的?【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图景导入课间活动图。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你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得出“用条形统计图能描绘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这一结论。同时他们能够很轻松地读懂这个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是学生早已学过的内容。但紧接着,老师问“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

5、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这一设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索欲望,他们希望有一种新的图能解决这个问题,此刻,新知扇形统计图应运而生。而这一新知,对学生而言,也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以往的百分数的学习,加上老师的引导,初步看懂扇形统计图并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此刻,新知触手可及,而且很轻松地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难题,我想,学生必然会抱着极大的兴趣进入后面的学习。二、通过新旧对比,感知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刚才我们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对同一组数据进行了描绘。(课件出示两种统计图),你能比较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出来。)教师小结:尺有所长,寸有所

6、短,每种统计图都有其特点。在生活中,要描述一组数据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2 教师出示三组数据,请学生判断使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设计说明】初步感知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我利用课间将两种统计图都展示出来,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两者的不同。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能够想到;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而扇形统计图能清楚的反映出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此刻,我及时将课后练习的第四题拿了出来,出示三组数据,请学生判断使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在这里,我调整了教材的教学顺序,将课后习题挪到新授课时拿出,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已经通过新旧对比,得出了结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种

7、统计图都有其特点。在生活中,要描述一组数据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那么,与其课后再去做,还不如趁热打铁,及早巩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因此,我将课后练习挪到这一环节进行。三、巩固新知,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1P107页做一做。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我是根据颜色找到的。图右边的说明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所表示的营养成分。师: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师:那每天喝一袋25

8、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用25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将学生分为五大组,分别解答各指定的营养成分是多少克)2、师:下面让咱们来关注关注陈东家每月的生活费支出计划。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生: 我们可以求陈东家每月的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师:问题提得很好,那下面咱们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吧。(将学生分为六大组,分别解答各自指定的问题)3、课件出示饼形统计图。教师:有时候我们的扇形统计图也可以描绘成饼状。请学生独立完成这一题,

9、教师巡视后个别辅导。【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完成了三道练习题,前两道是书上的练习,要求学生读懂扇形统计图,并能提出问题,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解答。和例题相比,这两题在统计图中没有出现汉字,只是以颜色区分。这对学生而言不是难题,稍加提醒即可,我将重点放在“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上”其实,这也不算是新的知识点,因为在上一单元百分数中,学生已经学过“已知单位一和部分所占的比例,求部分的具体数据”这一问题。在这堂课上,只需要讲清思路就可以了。在解题时,我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只需解决一道小题就可以了,我这样安排是因为:每一小题的解题思路是完全一样的,理解了一题,别的题自然会做,同时,减少了大量的繁琐计

10、算,节约了课堂时间。第三个练习是我从课外找来的饼状统计图。它也属于扇形统计图的一种,目的在于激发兴趣,让学生多些见识。四、拓展新知,进一步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教师出示下题,请学生小组商议后再集体订正。【设计说明】最后,我出示了两个学校男女生人数扇形统计图,没有给出单位一,只分别给出了男女生所占的百分比,要学生比一比哪个学校的女生多。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它不能表示具体的数据。因此,在不知道单位一的情况下,是不能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的。这一题对于初次接触扇形统计图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给了学生一段小组谈论的时间,并在集体订正时由优

11、秀学生率先分析,带动整体。【课后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这几点是我认为做得较好的:一、在情景中把握数据在教学中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设计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缩短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差距。同时,在新授课中,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二、在对比中辨别特点在开课时,学生用条形统计图描绘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但紧接着,老师问“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12、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这一设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索欲望,他们希望有一种新的图能解决这个问题,此刻,新知扇形统计图应运而生。之后,教师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独特点,并适时地出示三组数据,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它们。最终得出结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种统计图都有其特点。在生活中,要描述一组数据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我认为,这一环节是整堂课最为成功的地方,由旧知到新知的过渡中,学生经历了质疑、观察、比较、巩固这几个思维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三、适时地对教材的

13、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将课后练习的第四题提到新授课中比较两种统计图的不同点后进行,教学效果很好。趁热打铁,及时反馈,使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有了较好的了解。四、适当地对教材资源进行了增补。在巩固新知这一环节,我加入了一道饼状的扇形统计图,目的在于激发兴趣,让学生多些见识。在最后我加设了一道拓展题:出示了两个学校男女生人数扇形统计图,没有给出单位一,只分别给出了男女生所占的百分比,要学生比一比哪个学校的女生多。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它不能表示具体的数据。因此,在不知道单位一的情况下,是不能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的。之所以要增补这些内容,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本堂课内容相比较别的单元来说,不算太难,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通过课后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适时适当地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挖掘其思维的潜力是有帮助的!这节课的问题也很明显:学生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在回答: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时,有不少学生回答:XX占百分之几。忽略了单位一。在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时,有的词不达意,有的啰嗦冗长,有的无从说起。可真正解题的时候,却又能正确解答。很明显,这与老师平日教学中重答案,轻过程;重书面,轻口头;重结果,轻分析有直接关系!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问题,也是以往的每节课的问题,今后在这方面我要多加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