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里的李商隐.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27913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里的李商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语文里的李商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语文里的李商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里的李商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里的李商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里的李商隐摘要:李商隐的诗独具魅力,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几个诗人的诗入选率很高,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其中李商隐的诗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老师和学生喜欢,但是他的诗往往写得曲折,需要认真去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以全面、深入的分析,为学生认识李商隐其人及其作品打下良好的根底。关键词:中学语文;李商隐;经典;情怀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4-0211-02DOI:10.16657/j ki.issn1673-9132.2021.14.138大家都熟知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2、时。这首诗已经许多教师详细解读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有个时空交错的问题。“问归期是当下的时间,“巴山夜雨是当下的空间,然而“共剪西窗烛却是想象中的未来的时空,要在未来的时空里,又说起过去的,也就是当下的这个时空“却话巴山夜雨时。所以,李商隐的诗就难在这里,他并不是眼见的那么直白,他总是要婉曲一些。我们需要对李商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他的身世背景到他的诗作特点,只有对他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作。一、李商隐的诗“潜气内转作为晚唐末世的诗人,李商隐以一首首“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诗留传于世。他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以致于无人作郑笺。“深知身在情长在,正是因为其诗中的回复曲折的感

3、情步步进逼,层层郁结,一波三折,始终无法宣泄,才使得他的诗寄托深,而這种情源于他特殊的人生命运和悲剧意识,融铸着他的人生悲哀和身世伤感,浸透在诗中逐渐地凝聚成一种浓烈的悲情。谭元春评“其诗深情苦语,无谓而有主情。张采田那么评其诗“潜气内转,刘学锴先生曾说:“他的诗中贯注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一种身处衰世者对人生命运深沉的忧伤与哀感。李商隐认为?樊南甲集序?是美的。李商隐的无题诗沉博绝丽,含意蕴藉,深情婉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中徘徊重沓的悲情又让人回味不已。周汝昌先生曾以“三才说“三李诗,谓太白是才气,长吉是才思,义山是才情。这些题材之中最能凸现这种悲情的便是他的咏物诗,在物象上他选择的是纤

4、柔和细小之物,在内容上不同于以前的咏物诗借咏物之品性高洁,而是抒发对其的品质节操的赞美,或是托物寓志,他的咏物诗那么是通过其特有的悲己悯物的心态来体察物,描绘与自己的社会环境相似的物的生存环境,不以描摹物状为主,而是着重抒发物之境遇的感慨,到达物我合一,物我之境合一,身世合一,慨叹合一,旨在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怀,流露出浓郁的悲情。二、李商隐的诗纤柔悲惋不同于李白的纵情山水,喜欢写高山大川巨浪瀑布,李商隐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往往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非常细小、弱小、纤柔之物,如蝶、蜂、蝉、樱桃、野菊、嫩笋、微雨、落花、李花等,无一不是体态弱小之物。即使选取的是古典诗歌中常以吟咏的物

5、,在他的笔下都有一种悲情,“凌寒傲霜雪的梅,在其诗中那么有“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的怨情;“春风摇枝条的柳在其诗中那么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的哀情;“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在其诗中那么有“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凄情。他的情感附着于微小之物上,着重这些物的无奈、悲遇,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叹。这种悲情并不是作者特有的,而是缘于他的人生经历,“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肖侍郎二十四韵?本应该有显赫家世的他经历的是“佣书贩春的生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他这辈已是门庭衰落,其曾祖、祖父虽然任过官,但只是县令、县尉之类的地方官,而且都是“以疾

6、早世,累代孤寡,门庭衰薄,这些幼小的经历给诗人留下了难以抹掉的创伤,也使他的内心有一种悲剧意识。三、李商隐的诗充满了身世悲凉较之于前辈诗人而言,李商隐在诗中反映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怀,“无论是写景、纪行、酬赠、怀古,都贯串着或渗透着身世之感和人生之感,呈现出诗人独特在形象与个性。“一些咏物诗、悼念诗、咏怀诗、题画诗,尽管品类不同,但大多数表现身世的自慨。他的咏物诗外表上写物的遭遇和环境,其融入的是他本人的身世遭遇,流露出浓郁的伤感和悲哀,伤物与哀己合一。“由于他的悲剧的身世,在更多情况下,是用悲剧的眼光和心理来看待人生,感受外物。因此其诗中弥漫的依然是他心中抹不去的悲情。李商隐曾在?

7、上令狐相公状二?中说:“因情寄情,寓物成命。又曾说“楚雨含情皆有托,正因此使他的咏物诗含蓄蕴藉,包蕴密致,而且从这些物的描写之中,我们通过物的遭遇,看到的是李商隐个人的独特的身世遭遇,体味到的是他的身世悲叹,与表达的人生感慨不同,着重抒发的是身世体验,比之与感慨而言,更有一种浓郁的悲情,这是他亲历之后,内心的更沉重的哀叹。李商隐十六岁曾“以古文出诸公间,受到令狐楚的欣赏,从其那学习骈文,随其出席公宴,受其提携,曾有得意之时。在崔戎之处,也受到知遇。十年应举后中进士也曾被赏识曾入秘书省。然而这一切只是那一瞬间,回想起来或许就是?锦瑟?中描写的“才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前后的比照使他产

8、生“先荣后悴的体验。“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欺。水亭暮雨害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无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帏。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中所说的曾植于长安曲江苑囿的牡丹何其受宠,明媚鲜艳,而此时沦落于西州,遭风吹雨淋,连蝶也不来问津,寒意逐渐浓了,牡丹更加孤寂落寞,无人赏吟,然而此时此刻在长安,那些章台柳却承厚天恩,正在一展摇曳芳姿。作者一生坎坷困顿,但前期中进士和入秘书省,在当时一般文人心目中,仍可算春风得意。尤其是处在晚年的境地回看前期,更有天壤之别。故本篇抒发的当有作者的身世之感。无论从内容看无论是寄寓人生慨叹,还是身世体验,都隐隐地透露出他的悲剧情怀,而并不是对物的形态作刻画,注重抒发的是他心底的悲情。参考文献:【1】刘学锴.李商隐诗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86:157.【3】刘学锴.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开展J,安徽师大学报,19911:32.责任编辑冯红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