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决六重六轻问题心得体会本文作者:王彦华透视基层存在的问题,反思领导机关的工作,感到市局在抓基层工作上存在的“六重六轻”问题是导致基层工作不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重两头工作,轻中间环节。开头工作的布置周密认真,搞动员、订措施,发文件,抓试点,搞得轰轰烈烈;结尾验收也很细致,验收标准少则十几项多则上百条,验收工作组接连不断。从整个工作的过程看,有头、有尾,似乎工作落实了,但实际上,一些中间环节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如基层落实三基问题,年初机关帮基层抓计划制定工作抓得很细,年终机关检查验收也很认真,但对基层平时各项工作按三基要求的落实却不重视,导致一些基层单位为迎合机关口味抓开头
2、工作标新立异求轰动效应,抓结尾工作补添记录,拼凑尖子应付考核,而平时工作却松松垮垮,影响了工作的落实和基层建设的质量。重考评结果,轻过程控制。对基层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检查评比的名次看得很重,记得很清,考得也很细,但对如何按三基的要求,把基层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把工作干在平时、成绩出在平时、问题克服在平时却考虑得不多。致使基层抓工作把注意力集中在出“尖子”、争“第一”上,忽视了经常性工作的落实,出现了一年工作推着干、工作结束一起算、有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的局面。重发现问题,轻解决问题。有些机关部门的同志把本部门和自己看成是“检察专员”,下基层检查工作瞪大眼睛找问题,检查得很细致,问题找的也不少
3、回来后又是讲评又是通报,看起来工作很负责任,但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拿不出意见建议,更不深入基层去指导帮助解决问题。造成基层类似问题常查常见,常讲常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重点上先行,轻面上推开。有些领导机关干部只热衷于抓点上工作,凡抓工作一律找个先进单位点上先行,经验一出,现场会一开,工作就算完了。对属于面上大多数单位的实际情况既不调查研究进行分类指导,也不注意把点上的经验在面上很好地贯彻落实。结果是工作经验连续不断,基层面貌依然不变。重外部供血,轻内功提高。有些领导机关的同志热衷于为基层送“鱼”,把精力用在为基层送钱给物上,甚至一些本属于应该基层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也服务到门,对日常工作安排
4、考虑的比基层干部还细,但对如何提高基层班子领导基层全面建设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却考虑的很少,更很少开展授之以“渔”的活动,却搞“保姆”式服务,结果造成一些基层干部存在依赖思想,养成惰性工作作风,离开机关的具体安排工作便不知如何运筹。重有形工作,轻无形工作。对那些抓一抓就能出成效的工作舍得下大力气去抓,而对一些无形的、基础性的工作却并不热心。长此以往,导致基层单位工作急功近利,不注重做打基础的工作,造成单位建设基础不实,发展不均衡,影响基层单位全面建设和长远发展。抓基层存在的“六重六轻”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一些领导机关的同志工作指导思想不对头,工作作风不深入,工作方法不得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5、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端正指导思想,强化抓落实的意识。市区局领导机关处在抓基层“一线指挥”的位置上,对基层实行的是面对面的领导,工作指导思想是否对头,对基层工作的落实至关重要。有些领导机关的同志片面地理解市区局机关和基层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抓决策意识性强,抓执行意识淡漠。他们认为_工作就是发文件、下批示至于抓落实则是基层的事。因此,必须教育机关干部认清自身的职责,纠正在抓基层的工作落实中存在的“我说你干”等错误思想,正确处理好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在抓正确决策的同时,协助基层抓好决策的落实,保证基层工作落到实处。对抓基层来说,存在着多个业务部门一齐抓的现象,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政出多
6、门、“乱捅炉子”的现象,使基层工作频于应付,自然难以落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机关首先要树立大局观念,切忌为突出自己所分管的单项工作而忽视基层的全面建议。第二,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抓落实的方法。解决六重六轻问题心得体会(二)安全管理上的“六轻六重”安全生产历来是社会_、人民关心、国家重视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各企业为确保安全生产,制定许多管理目标,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严峻的局面。我个人认为,安全管理上的“六轻六重”是我们安全生产状况不稳的重要原因:一是重形式轻实干。一些单位虽然经常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但是口头上说得多,细致工作做得少;布置工作多,检查落实少;表面文章多
7、真抓实干少。特别是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打电话、听汇报,尽管忙忙碌碌,但安全生产的形势变化不大;有的领导干部即使到基层、到现场,但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多,发现问题也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重措施轻兑现。长期以来,企业为确保安全制定了不少安全措施。可以说,每发生一次事故,就要制定一些安全措施,但是真正一丝不苟一以贯之地抓落实的不多。有些措施只有定性要求,没有定量标准,更没有具体考核。因而在现实管理中,常常是有措施无考核,有要求无检查,有布置无验收。还有一些管理措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兑现率不高,流于形式。三是重治标轻治本。有些单位抓安全习惯于打“人海战术”,搞表面上轰轰烈烈
8、实际上很不扎实,重治标,轻治本,急功近利。有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此失彼,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还有单位抓安全时紧时松,安全不好时抓安全,安全好了就忘安全。“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乏具体落实的一贯性。特别是在强本固基方面,尽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再强调工作重心要下移,管理控制到岗位,但具体到企业往往不能很好解决。四是重处罚轻教育。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和经济制裁。有些单位甚至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图简单省事,不善于解决来自社会、来自生产中影响安全生产的思想故障,不能紧紧把握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思想动向。即使抓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也只是照本宣科,讲大而空的道理,缺乏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重静态轻
9、动态。热衷于就事论、事等静态式的常规方法,而不是从动态信息人手,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处理系统,及时捕捉不安全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认真吸取教训。六是重事后轻事前。做亡羊补牢的多,抓预防控制的少。安全好的单位,很难查出不安全因素;出了事故后,处处都是不安全隐患。未出事故的单位:即使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方也不。定在乎;发生事故的单位,似乎到处都是隐患。以上“六轻六重”是安全生产管理上的一个顽症,一直困扰着企业。要“医治”好这个顽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注重实干,力戒_。首先带头人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要率先垂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同时,从制度、标准、考评几方面规范干部的作风、行为。第二,注意考核,确保措施兑现。一方面要按照精简、实用的原则,对原有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措施进行清理,好的继续坚持推行,不足的修改补充、完善,并进行系统化、细化、量化和强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各项安全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定项目、定数量、定标准的“三定”管理,坚持运用量化考核手段,促进责任状的落实。第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而且要把治本作为重中之重。要强化干部职工安全生产的法律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基础。第四,注重教育,严禁以罚代教。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