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34365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惊是惊动,蛰是藏。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冬眠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当然,昆虫是听不 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翻页】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在农忙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惊蛰时节,各地天气已 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 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

2、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在我们后边学习的唐代韦应物观田家诗中便讲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有谚语云: 雷打惊蛰谷米贱, 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 个好收成。【翻页】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惊蛰节气里有哪些习俗吗?接下来,我们在一块了解一下惊蛰节 气里的习俗。【惊蛰习俗】惊蛰祭雷神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 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

3、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 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 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 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 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

4、和驱赶霉运的 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 中念念有词地念: 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有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惊蛰吃梨寓意离家创业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惊蛰之蛰,此指"藏"。惊蛰即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惊醒后出来活动,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标志大地回暖,进入春耕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日:"仲春遭时雨,始雷发东 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拟

5、古九首其三)。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 外感咳嗽。 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诗中惊蛰】韦应物观田家一雷惊蛰始,是一种农事的提醒,预示着来年会有好的收成。说到惊蛰这一节气,人 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诗歌,韦应物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惊蛰时节的景象。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劭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注释:景常晏:指天晚。劭:劳苦。膏泽:指雨下到田里。闾里:民

6、间、乡 里。【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前面两句描写了春雨过后一片美好的田园景象,农民 自惊蛰起就要开始春耕。 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于农活,家中却无隔夜粮,劳役还远没有结束。后面一句,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棒禄却来自乡里,心中万分惭愧自责。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翻页】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诗歌,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其三。拟古九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之后写的一组诗歌。下面这首诗是第三首,它以春 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决心,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拟古九首其三【晋陶渊明】促春透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

7、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陶渊明(约365-427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人刘宋后改名潜。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得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的诗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这首诗描写了春雷后天气转暖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安于现状、安于山野的田园生活。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陶渊明惊蛰将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

8、的属性 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 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 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3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

9、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 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 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4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 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 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 细雨鱼儿 出,微风燕子斜好的,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同学们都掌握了吗?我们下周周讲再见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