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35142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 法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 :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 :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在金针赋 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 等称为“赤凤摇头”。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医学 入门提由“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

2、气,白虎 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由“青龙摆尾手法,补;赤 凤摇头手法,泻”。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 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 有如用手摇铃一般。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 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 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所谓“苍龟探 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3、。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 (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 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 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 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 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由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 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3 :赤凤迎源概述赤凤迎源法由呼吸、 捻转、提插、行气等法组成,因其操作类似凤凰展翅飞旋之状而命

4、名。本法首载于金针赋,系“飞经走气”之最后一法。之后,在针 灸问对、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对其具体操作及作用特点都 有进一步的阐明和发展。操作方法进针后,先刺入穴位深层(即地部),再提至穴位浅层(天部)。待针下得气, 针体摇动时,即插针至穴位中层 (人部),然后用边提插边捻 转之法。具体操作法为,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一捻一放,两 指展开,行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并可结合呼吸,病在上则吸气而右转提针,病在下则呼而左转插针。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手催气、行气、守气,保持针刺感应,疏通经络气血,古人认为以行络脉气为主。因本法的进 退操作是先深后浅,符合徐疾泻法,故兼泻实作用。本法主 要用于各种疼痛症候,如四

5、肢关节痹痛等。注意事项本法提插时,必须在浅层(天部)获得针刺感应后,才能插至 人部;在捻转行飞法时,宜用拇、食指边提插、边捻转,每 捻一次,离针柄一次,要以气裹针,插而不入,提而不动, 捻而不转为宜。4:留气法 概述留气法又 称流气法,是徐疾、提插、九六补泻的组合。始见于金针 赋,以后,高武、汪机、杨继洲等明代医家予以充实和发展。操作方法凡用针之时,先刺入穴位内 7分左右中,行纯阳之数,紧按慢提9数(或27、49次),若气至, 便将针直插至1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 依前法再行。临床应用本法用于补气助阳,行血散瘀,治疗因气血瘀阻所致症痼积聚。注意事项掌握针刺先七后三的分层深浅,先

6、刺入7分,得气后再直插至1寸处,也就是先补阳,后泻阴的原则。5:龙虎交战概述龙虎交战法是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用于镇痛的手法。龙,指左转,为补;虎,指右转,为泻。左 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龙虎交战法,始 见于金针赋,以后,针灸问对、针灸大成又有所发 展。一般都以先向左捻转 9次,后向右捻转6次为操作方法。 也有以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手法相结合,由捻转、提插、九 六组成而分层进行补泻。操作方法一、进针至适当深度,待得气以后,先以拇指向左转(行龙)9次,使九阳数足;再以拇指向后右转(行虎)6次,使六阴数足,此为 先补后泻。欲先泻后补,则先右转,后左转,然后反复交替。 二、可先天部施青

7、龙摆尾, 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三提九按, 令九阳数足。再予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 三按六提,令六阴数足。上述二法任选一种。临床应用本法可疏通经络气血,以住疼移痛。临床多用 于各种疼痛,如风寒痹症,胃火牙痛、胃痛等,也用于疟疾的寒热往来之证。注意事项本法是在九六、提插、捻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等手法的基础上综合而成, 注意要点可参照有关手法。6:龙虎升降概述龙虎升降又名龙虎升腾法,是以捻转、提插补泻手法与行气 法相结合的针刺手法。为明代针灸医家所创,针灸聚英有“龙虎飞腾歌”,然术式不详。针灸问对与针灸大成 中具体操作有所不同。汪机所述,系提插、九六补泻与盘法 的结合;杨继洲所述则是

8、医生左右拇指交替捻针,结合提插 的方法。操作方法可分二法,分述如下:一先进针至天部,持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拇指,乘势 按针至人部。复将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食指,乘势 将针慢提至天部。随用中指扶住针身,复按至人部,如此反 复施行9次,行青龙纯阳之数,引天部阳气深入,是为龙降。 然后插针至地部,左转捻针 1圈,右转捻针1圈,乘势紧提 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如此反复施行6次,合白虎纯阴之数, 以引地部阴气外生,是为虎升。二、医者以左右手交替运针,右手拇指向前,捻针左转;左手拇指向前,捻针右转, 一左一右,两手并用,同时可下按上提。临床应用第一种方法可调和阴阳,疏通经气,补泻兼泻,临床应用于

9、 治疗疼痛痒麻等营卫虚实不调病症;第二种方法,主要用于 行气,以利经气运行,气至病所。可据症情,任选一种。注意事项本法多在腹部施术,操作时需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7:纳气法概述纳气法是运气法的深化,是提插补泻手法与针刺方向、吸气、插针等行气 法的结果。在金针赋中始有载述,针灸问对、针灸聚英又有发展,针灸大成称为“中气法”。认为此法能除 积聚之症。操作方法根据症候虚实不同,或用紧按慢提而行九阳之数;或用慢按紧提而行六阴之数。得气 后,即卧倒针身,针尖指向病所,使针感向病所放散。同时, 令病人吸气,催送经气上行,待气至病所,立即扶针直插, 复向下纳,使上行之气不复后退。稍待片刻,可继续施行。临床应用

10、主要用于疏通气血、消除积聚,治疗症痼积聚等病症O注意事项必需在掌握运气法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待气至病所后,再扶针直插下纳。8:青龙摆尾概述青龙摆尾法是以针尖方向行气为主,并结合摇针行气,九六补法组成的复式手法。在金针 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 书称“苍龙摆尾”。本法是以操作时拨摇针柄,犹似龙尾摆动 状而命名,明代各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所区别者,只是在 操作次数与应用上有异。操作方法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 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度角以内)或前后慢慢拨 动,往返拨针如扶船舵之状, 然后将针缓缓拔由,急闭针孔。 (图例)临床应

11、用本法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临床多用于症痼积聚、瘦瘤嗦病、关节痹痛等病证。注意事项本法一般在穴位浅部操作,左右拨动针柄,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 慢。 9:烧山火概述烧山火手法,是较常应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 等法组合而成。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 也,气实乃热也”。金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的针 法。标幽赋则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热补手法的 要点。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始列“烧山火”之 名,并述其操作方法与主治范围。因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 世医家各执一端。根据金针赋烧山火应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

12、,同时配合捻转补法, 待针下热 至后由针,并急按针孔。明汪机指由烧山火“令天气入,地 气生"。这里,所谓天气即是阳气,地气指体内寒气而言。 杨 继洲认为“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说明要 达到阳气入内,充满月奏理的目的,就需从阳(外)引阴(内),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 热感自生。对于各家理论,宜综合分析,不必拘泥。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口呼鼻吸,然后: 1、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腌穴深度的上1/3处);2、紧按 慢提9次,按针时以右手拇指向前捻转,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3、进至人部(腌穴深度的中1

13、/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4、再进针至地 部(腌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如针感强者即 有热感;5、得热感后可将针由地部一次提到天部,稍停针 随其吸气缓慢把针拔由,左手急按针孔。从天部、人部、地 部分层进针,再从地部一次提针至天部的全过程,称为1度。倘无热生,可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继续按上述方法施术, 至热感产生。临床应用本法一般用于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 如中风脱症、瘫痪麻痹, 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阳萎偏坠,五更泄泻等, 亦可用于外感风寒。注意事项一、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二、刺激强度应根据病人针感反应的耐受程度来决定。

14、三、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病人皮肤发热或由汗,或针穴附近, 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四、施术应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无 热感则宜留针1015分钟,往往可由现热感,提高疗效。五、每次操作刺激量较大,操作时间不宜太长。六、病人注意力应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予以暗示。七、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成功。八、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 提插均匀,必须分清紧慢,不能模糊。九、手法熟练者, 可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仅以提插为主,只有在针感不明显,或不得气时,才配合捻转等法。十、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由现部位因人而

15、异,或先在施术处产生, 以后扩散到全身;或先生现在施术腌穴的肢端,而后沿经延 至全身;或先生现于对侧,逐渐波及另一侧。10:提气法概述提气法是由提插、捻转、提针等法结合的手法。始见于针灸聚英之“提气法歌”,针灸大成则 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指由:“提气法,提针从阴微捻提, 冷 麻之症一时除"。操作方法将针刺入人部,紧提慢按,行六阴数(6、18、64次不等,可根据针下气至情况决 定泻法次数),待得气后,左右捻针,同时将针轻轻上提至天 部,使经气隆至。临床应用本法用法祛邪扶正、疏导经气,专治顽麻冷痹。注意事项本法一般在人部施术,操作时,动作宜缓和,用力宜均匀。同时,不 论行提插泻法或补法。

16、 均宜在人部上下12分范围内进行。11 :透天凉概述透天凉手法,是较常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捻转、呼吸、九六、开阖等法组合而 成。素问针解篇说:“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 也”。金窦汉卿针经指南有取凉感的针法。标幽赋则 有“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关于凉泻手法的论述。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首先提由“透天凉”的名称,与 烧山火手法并列对待。其基本要点是“先深后浅”,“慢按紧 提”,行六阴之数,以及配合呼吸动作。根据金针赋透天凉手法理解,也是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提 慢按,同时配合捻转泻法,待针下凉至后由针,由针时摇大 针孔,由针后不按穴。明汪机指由透天凉“令地气入,天

17、气 由,热可退矣。”这里,天气应指阳热,地气或指体内凉感而 言。杨继洲认为“虚者,气也阴生于内,故由。”说明要 达到阴气隆至,必须在阳邪已退之后,阴胜于阳,才能达到 目的。因此,必须从阴(内)弓I阳(外),将亢盛的阳热之气,由 地部逐层引导至天部而宣泄去之,而后则所谓“倒阴”,寒凉 之感自生,阳热之邪尽退。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鼻呼口吸,然后:1、随其吸气,用舒张押手法;2、不捻转缓慢地将针插进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6次,提针时以右手拇指向后捻针;3、候针下气至沉紧时,则将针急提到 人部依前法施术,连续紧提慢按 6次,以保其凉感产生;4、 最后将针提到天部,仍依前法施术。如此分三部操作,每部 紧提

18、慢按,并配以向右捻针,可有凉感。5、由现凉感后即可由天部随呼气急速由针,摇大其孔,不闭针孔。如凉感不 至或不明显者,可依法继续施行。临床应用本法多用于邪热炽盛,相火上炎,脏腑经络气火有余之证。如 中风闭证、暑热病、高热、癫狂等。注意事项一、透天凉手法适宜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 宜使用。 二、操作时刺激量应较轻,操作时间可适当延 长。 三、凉感较难以产生,不宜强求,在操作 3度后仍未有凉感时,可留针 1015分钟。 四、施术必须在得 气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成功。其他注意事项与烧山火相同或可类推,兹不复述。12:阳中隐阴概述阳中隐阴法,是在同一穴位先行烧山火,后行透天凉,补泻 兼施

19、,先补后泻的复式手法,系受灵枢终始及难经七 十六难有关补泻先后兼施原则启发产生的。本法最早见于金针赋,针灸问对则加上针刺分寸的说法,并述其机 理。针灸大成做了进一步阐发。目前临床应用,常以“二 进一退”的方法操作,以徐疾补法和提插补法、泻法组合而成“二补一泻”的形式。操作法令患者口呼鼻吸,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入天部,候其气至,即将 针急插至人部。在人部1分上下的范围内紧按慢提九阳之数, 也可配合捻转补法,拇指向前捻针,患者如有热感,稍停片 刻,候热感消失,再令患者改为口吸鼻呼的呼吸,医生改用 舒张押手法,将针缓慢地插至地部,再在地部1分上下的范围内慢按紧提六阴之数, 也可配合捻转泻法

20、,拇指向后捻针, 待针下凉感,稍停片刻,即将针提至天部,再稍停片刻,将 针拔由,缓慢揉按针孔。临床应用阳中隐阴法,以补阳为主,兼能清热,临床上适用于先寒后热的疟疾,或 寒多热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表寒为主)、虚实夹杂(内实 外虚以外虚为主)的杂病。注意事项一、本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来说,在人部行烧山火法宜在酸胀感的情况下,地部行透天凉法宜在沉重、麻感的情况下 施术。二、分层操作,必须严格按要求执行,切忌混淆。三、针法熟练者可不必配合呼吸,分二层操作,可先在腌穴5分深处行九阳之数的烧山火,后在腌穴1寸处行六阴之数的透天凉。13:阴中隐阳 概述 阴中隐阳法,是在同一穴位内先行透天凉,后

21、行烧山火,补泻兼施,先泻 后补的复式手法。此法与阳中隐阴一样,是受灵枢终始 及难经七十六难有关补泻先后兼施原则发展形成的,首 见于金针赋,针灸问对则加上针刺分寸的说法。 在医 学入门中却将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称为“龙虎交战”法。而针灸大成则对本法又做了进一步阐述。目前临床应用, 常以“一进二退”的方法操作,以徐疾泻法和提插泻法、补法 为主,组合而成“二泻一补”的形式。操作方法 令患者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用舒张押手法,缓慢的将针 进至地部,在地部1分上下的范围内慢按紧提六阴之数,也 可配合捻转泻法,拇指向后捻针,如有凉感稍停片刻,候凉 感消失,然后令患者改为鼻吸口呼式呼吸,医生改为单指押 手法

22、,将针退至人部,在人部上下1分左右紧按慢提九阳之数,也可配合捻转补法,拇指向前捻针,待热感产生,稍停 片刻,将针拔由,缓慢揉按针孔。(图例)临床应用 阴中隐阳法,以泻热为主,兼能补阳,临床上适用 于先热后寒的疟疾,或寒少,寒热错杂 (内热表寒以内热为主)、虚实夹杂(内实外虚以内实为主)的杂病。注息事项针法熟练者可不用配合呼吸,分二层操作,即在腌穴1寸深处先行六阴之数的透天凉法,后在腌穴5分处行九阳之数的烧山火法。其他可参照阳中隐阴法。14:运气法概述运气法是在金针赋“进气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法,始见于针灸大成。其法是在穴位中行提插泻法,配合针尖方向与吸气,以调节针感走向,促 使气至病所。

23、操作方法先将针直刺入穴位人部,紧提慢按,行六阴数(6次或18次),待针下得气,将针微微 退由,针尖扳倒约45° ,朝向病痛部位斜刺23分,令病人 吸气5 口,以使气引向病所。临床应用本法有催气、行气作用,以疏通气血,去壅决滞,为专治疼痛而设。注意事项施术时,先行纯阴之数,针下气满即有明显感应后,便扳倒其针。本法与龙虎交战法同有住疼移痛之 功,但本法多用于远隔部的穴位。15:子午捣臼概述 子午捣臼法是以捻转、提插为主,并结合徐疾补泻 组成的复式手法。子午,即左右捻转;捣臼,即上下提插。 始见于金针赋,明代以后医家均承袭之,认为有导引阴 阳之气的作用,可治疗“蛊膈膨胀之疾”。现代有人强调

24、本法 操作应以频繁的捻转、 提插为要务,从而达到“针转千遭,其 病自消”的要求。操作方法下针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三进二退,如此 3度,计为九入六由。即在进针时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 81次;退针时分二部,每部紧提慢按64次。同时,在紧按慢提时,结合左转针;在紧提慢按时,结合右转针。这样在每度行针时三进二退,要在五个分部内提插捻转371次。3度行针,共提插捻转1113次。 临床应用本法可导引阴阳之气,壮阳以制水,补阳兼泻阴,能治疗阳气不行,水湿泛滥所致的水肿、 豉胀。 注意事项本法施行三进二退分五部操作,需掌握穴位深浅,以确定分部。另外,本法多在腹部操作,需注意针刺的 深度和角度,以防误伤内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