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阅读题目和答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36332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塞上听吹笛阅读题目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塞上听吹笛阅读题目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塞上听吹笛阅读题目和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塞上听吹笛阅读题目和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塞上听吹笛阅读题目和答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塞上听吹笛阅读题目和答案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戍(sh)楼:军营城楼。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宇谧的气 氛。B. 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C. 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 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D. 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2)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惜感?(1分)(3)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2、3分)(4)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1)(2 分)C(2)(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如果答哀伤、哀愁 的得0.5分)(分析:战士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悄绪并不低沉。)(3)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 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宇的开朗壮阔景象。(4)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 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 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

3、战 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宇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 乐观开朗的基调。(答对两点给满分)阅读练习二: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参考答案:1、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 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乂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 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2、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 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

4、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 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 战士的思乡之情。阅读练习三: 一、二句是实写,其描写的内容是:边关塞上,雪已化净,正是牧 马时节。傍晚时分,战士们牧马归来,月色空明,忽然间,从戍楼上,飘来 悠悠羌笛声。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虚景,仿佛梅花被风吹来, 一夜之间,关山处处梅花开遍。 战士山听曲而想到家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诗中 也就含有了思乡之情;不过战士们的情绪却并不消沉低落。注释塞上:边塞地区。雪净:冰雪消融。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 呼。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羌(qi

5、Wng)笛:羌族管乐器。戍楼:军营城楼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乂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 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译文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 戍楼之间。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 关隘山川。赏析: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 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 幕府。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 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

6、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 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 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 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 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 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儿分田园诗的风味。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 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 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

7、,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 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 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 宇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 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 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儿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 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在如此苍茫而乂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 花

8、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 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 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 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 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乂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 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 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 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乂虚。 而这虚景乂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 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 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 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 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 乡,从来感知己,正是III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 而不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