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汇编.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324409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汇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高一年级百家争鸣的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1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任长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第172页。已有经验和知识准备不足,往往导致新知建构的失败。2 同上,第183页。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简析。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与专题之间的关系: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此为依据对教材的使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1)对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太密切而且会增加学生负担的部分坚决删掉。教材中被删掉的知识点有“李悝变

2、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2)用“认识”和“了解”这些较为明确的词语来突出本课主题。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吸收道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由低级到高级、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对本课的学习对于整个文化史模块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高中内容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3、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要点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影响和现实意义。知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三、学情分析1、学习对象分析:(1)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2)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4、。2、知识背景分析:(1)高一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2)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重点。(3)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3、课堂问题预测:四个方面的问题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难点:(1)儒家思想的发展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2)孟子如何发展了儒学。(3)荀子如何吸收法家、道家思想进一步完善儒学。(4)老子的思想。四、教学目标(内容分解)1、本课主题:儒家思想的创立并在争鸣中发

5、展。(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2、知识与能力(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3)孔子的思想和贡献。(4)孟子如何发展儒家思想及其贡献。(5)荀子如何发展儒家思想及其贡献。(6)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思想。3、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下主动探究问题,并掌握观察法、比较法、辩论法等学习方法。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变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热爱之情。五、重点难点1、重点: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确定依据:(1)专题主线:儒家

6、思想发展史。(2)本课中心: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在争鸣中发展。2、难点:百家争鸣与儒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定依据:百家争鸣体现了思想文化史的发展规律:由低级到高级、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根据问卷调查,当问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基本讲不清楚,很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难点。3、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模式。(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3)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六、资源整合笔者突破以往学派本位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将资源重新整合为四个子题:战争观、政治观、民生观和哲学观。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各

7、个学派的观点的差异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儒学发展的脉络,并且加深学生感悟文化发展史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材料呈现:两会剪影温家宝总理的文学素养深厚,每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关于温总理讲话的新闻节选: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控制物价增幅问题时,温总理说道:“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问题设计:文中红体字部分的含义是什么?反映了哪个学派的思想?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入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

8、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设计说明】呈现年度两会剪影以沟通历史与现实。该导入能体现“凝神”的效果。年度流行语所表现的是时下最流行的观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所呈现的内容主要是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该问题设计直接点明该课的主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通过师生互动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二、百家争鸣背景和概况的介绍材料呈现:高中语文读本比修三23页文摘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

9、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问题设计:指定一位同学朗读,让学生总结诸子各派在哪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以及他们对其他派别观点的态度。 参考答案:分歧点:社会秩序;人性。态度:争鸣辩论,相互吸收。师生互动: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解释,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中心问题:儒学在借鉴中发展。(我们接下来学习在哪些问题上诸子百家观点不同,以及他们如何在借鉴中完

10、善。)【设计说明】百家争鸣的背景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作为课文的整体,老师必须介绍。笔者选取高一学生语文读本里的典型文字材料旨在增加学生亲切感,减轻本课内容过于抽象可能带给学生的焦虑感,并且,该文字材料以通俗的、平实的、适合学生心理的表述呈现出比较深奥、抽象的文化发展史规律(多元组合),从而能够减少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该环节的设计能够起到“起兴、点题”的效果。三、主体部分知识的建构(一)政治观1方法:选词填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A. 德仁礼 B.仁政 C.仁义;礼(法) D.无为 E.中央集权;法制;改革 F.尚同;尚贤2呈现史料,理解诸子思想。(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关于仁,大家

11、要把握四个命题:仁者爱人。简言之,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理念,实际上可以从孔子思想里找到它的痕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可解释为:你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要想自己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举个例子,雪中送炭的成语大家都知道,别人有了困难,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他们,等你遇到了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八方的支援。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助人自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言之,就是要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时做人的底线。以邻为壑的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最近有报道说,某个乡镇为了转嫁垃圾处理成本,在凌晨时把自己乡镇的垃圾

12、偷运到其他乡镇,这就突破了做人的底线,仁者不为。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讲的是实现和谐的方法:德和礼。德指的是道德克制,礼有两个含义:礼仪和社会规范,这里主要指社会规范,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地运用道德约束自己,并且遵守社会规范,就能实现社会和谐。晚自习有些班级比较吵闹,其原因不外乎是由个别同学自我约束能力差,不遵守班级规范。假如每位同学都能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同学们之间不会互相影响,都能在和谐的环境里学习愉快,效果也好。(2)师生互动,理解孟子思想.仁政: 统治者要善待老百姓。民贵君轻。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把人民的地位抬得比较高,目的就在于引起统治者高度重视,实施仁政,善待

13、老百姓。(3)孔孟思想的关系: 孔子的仁主要指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的仁政主要指阶级关系的和谐。孟子的仁政是孔子“仁”的观念的继承和发展。(4)荀子思想: 儒学思想家仁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荀子也重视礼,但是他的“礼”和孔子的“礼”是有区别的。(先存疑)(5)老子思想: 无为的含义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即只要顺其自然,那么一切都能如你所愿。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根源于他的哲学观,这个我们一会儿会继续涉及。对于战争,老子很厌恶,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才能避免因为争权夺利而导致的战争。(6)韩非子思想: 韩非子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严刑

14、峻法来加强统治。韩非子富有创新精神,主张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他的改革和创新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影响非常深远。创新可以说是十七大报告的灵魂。(7)墨子思想: 兼爱,即爱人如同爱己,是一种博爱思想;非攻,即反对掠夺战争;尚贤,即选择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尚同,即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臣下和君主思想保持一致,是一种专制主义思想。墨家的这些和平、博爱、尚贤和专制主义思想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专制主义思想,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长达两千多年之久与墨家这种思想不无关系。3展示孔子问道图,帮助学生理解思想观念的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为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推动儒学发展史实的理解作铺垫。

15、4课堂探究 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之间的关系。材料一:姜伯勤教授新近也下了个定义云:“礼是一种规范性的行为。材料二:荀子主张礼法并举,认为礼是制定法律的根据,法是为了维护礼而制订的。材料三:管仲是法家的先驱,荀子的礼与法承继发展了管仲礼法并举的思想。荀子在阐发礼的起源时,就将礼赋予了法的规范功能,给礼打上了法的烙印。议一议:对下述观点判断正误,并陈述理由。小红 :孔子的“礼”对人的约束性比荀子的“礼”强晓岚:荀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在改造孔子的“礼”的时候,没有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设计说明】正确答案为A.题支的四个选项均围绕着“荀子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借鉴了法家思想,从而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16、这个重要问题而设计的。该设计不近降低了思维难度,而且能够凸现本课主题:“儒学在借鉴中发展”。5议一议:通过本课的学习,下列观点属于哪个学派?(1)“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法家)(2)宠辱不惊 (道家)(3)创业创新,推动浙江全面发展。 (法家)(4)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儒家)(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墨家)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法家)(二)哲学观1方法选择:选词填空和图片呈现孔子老子荀子韩非子墨子A. 注重政治人事,不问鬼神 B.道;朴素辩证法 C.天行有常,制天命 D.发展观 E.实利主义2老子和韩非子的哲学观 图片呈现:柔能胜刚问

17、题设计:根据上图,填写刚柔互变的条件,并指出老子思想的局限。大树:刚 柔 ;小草:柔 刚参考答案:条件是大风的作用。老子能看到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但是看不到转化的条件(大风的作用),因而他政治上主张“无为”(顺其自然)。3荀子哲学观材料呈现: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建构明显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以天道言人事,在孔子那里难于找到,而在老子中则清清楚楚。问题设计:荀子天道观和老子思想体系有何联系?参考答案:荀子吸收了老子的天道观,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等命题。根据所学,完成儒学政治观发展脉络示意图。儒学仁义孟子:仁政孔子:仁;礼法家道家早期儒学在借鉴中发展示意图【答案】

18、:A继续涉入资产次级权益 l 000万元3下列各项关于资产组认定及减值处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荀子答案 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的产物,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一、A型题(1)参考答案:法 礼法并举 天道 天行有常;制天命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D微循环障碍【设计说明】这个部分属于该课的重点和难点,笔者精选难易适中的材料,设计梯度明显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该课核心观念的掌握。(三)民生观答案 DIC时,出现一种由于微血管病变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因受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切割、挤压而引起碎裂,外周血中出现各种裂体细胞。裂体细胞出现为溶血的表现,因溶血而导性贫血。问题设计:完成选词填空B

19、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ED-二聚体增高孔子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孟子墨子1.有教无类;全面发展;修订典籍 2. 民贵君轻 3. 节葬节用师生互动:教师在学生填空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逐一解释。四、知识升华1学者评价:孙卓彩 :墨学“追求平等”、“主张互利”、“重视自然”、“崇尚创新”、“向往和平”等思想具有当代价值.黄水源: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富含着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承认和肯定,是当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的有效借鉴。 王楠:我们既要“洋为中用” 又要“古为今用”, 要从法家管理思想体系, 从先秦哲人谋略中汲取丰富营养, 使我们民族诸多美德、苦干精神、聪明才智与现代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创造

20、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佚名: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问题设计:根据学者的观点,体会诸子百家思想的现代价值2各抒己见: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这节课的感悟。例如:1.只有观念交流才能结出人世间最美丽的思维之花;2 相互借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永恒话题。3创新要以古为鉴,传统要为今所用。学习传统文化,实现在借鉴中创新。【设计说明】该部分旨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并且授予学生建构知

21、识的合法权,在学生自评的过程中升华认识。【参考书目】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2000年出版。2、儒家文化面面观,杨朝明,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3、心得,傅佩荣,国家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1月出版。4、探究式学习,任长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5、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刘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6、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三),马执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参考文献】1、例谈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张汉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9期。2、人性化教学的曙光-高中历史新课程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罗士祷、李长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5期。3、历史教学设计:采得百花酿成蜜-在多种教材中追求教学设计最优化,杨志才、陈国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10期。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王俊昌,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王秀义,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