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2.doc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32820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摘要岭南舞蹈文化渊源流长,在我国的舞蹈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舞蹈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由于它的舞蹈动作传承和精神文化韵味相辅相成,是一种特别的精神文明,所以它的传承不仅仅靠着文字记载,还要通过许多的舞蹈者们将舞蹈动作一代代的传授下去。杯花舞是由客家兴宁所创作的作品,在舞蹈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多年来杯花舞逐步被兴宁人民进一步改善,当前展现给人们的杯花舞让人印象深刻,让人们看到了客家人的舞蹈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本文重点介绍了杯花舞,对于杯花舞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态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样更加有利于杯花舞的流传下去,同时通过对杯花舞的深入研究,可以对杯花舞在动作编排和舞

2、蹈形式上进行更好的改善,使杯花舞在历史中能够长流,通过更加美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表演台上。关键词: 客家杯花舞;动作;形态;ABSTRACTLingnan dance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 top priority of Chinese dance culture, dance culture like literature can record, it needs to generations of dancers to be able to complete the words and deeds passed along, because the spiri

3、t of dance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wo missing one can not. Flower Dance Cup Xingning Hakka dance piece, very representative, but in recent years has also been improved to a good show in front of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so we can all see this dance Hakka - cup flower dance. Research cup flower

4、 dance movements and shape is very important, not only can it continue to pass down, even for a cup flower dance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it can be spread in the world, with a new face to show a better stage in the future.KEYWORDS: Hakka cup flower dance; action; morphology;目录摘要2ABSTRACT3第1章杯花舞简介

5、51.1 杯花舞的历史形成51.2 杯花舞的发展5第2章杯花舞的艺术特色72.1表演道具72.2 舞蹈技巧72.3音乐特色8第3章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9第4章结语12参考文献13致谢14第1章 杯花舞简介1.1 杯花舞的历史形成兴宁杯花舞最初的形成来源于道教,它是由道士施法的动作而演变而来的,距离的现在足有几百年的文化底蕴1。早在明朝时期,一群从福建而来的道教徒将道教法事带入了兴宁,逐渐道教开始兴起,各项法事活动也开始频繁出现,延续到清朝时期,道教依旧处于兴盛时期,兴宁道士的各种法事活动日趋频繁,以各种形式散播在民间,兴宁道士以赶鬼驱邪、“安龙奉朝”等方式进行活动,他们的法事活动大多是为了祈

6、求神灵保佑,希望能够福泽后代,很少去为了逝者进行超度做斋。在进行道场法事时,常常叫年青的壮年假扮成女性(俗称“觋婆嫲”)。做道场法事的通常步骤是:白天进行“迎神”、“上表”、“化表”等以唱为主的法事,晚上化妆成三奶娘(陈奶娘、林奶娘、李奶娘)表演扇花、棍花、梳妆、办军粮、过五方、唱鸡歌(无舞)、杯花等歌舞。据称,这个法事讲述了陈奶娘、林奶娘、李奶娘三人一起去茅山学习法事然后铲除妖孽的故事。这个舞蹈主要由三个人来演出,一个人进行演唱和跳舞,另外两个人采用敲锣鼓和竹板来打节奏从而进行伴舞。清朝末年,兴宁道士朱官祥将竹板替换为兴宁自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道士凌佛桂沿习了朱官祥敲击“伯公杯”伴舞的做

7、法。到后来舞者逐步转变为一手一个杯子进行演唱和跳舞,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便是杯花舞的本身。1.2 杯花舞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多数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生活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多站在科学的角度去处理事情,各种祭神求福的活动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圈,但是舞蹈杯花却以它独特的形式被人们所留存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研究,使其舞蹈艺术不断的改善,让杯花成为了一种民间艺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同时杯花也成为了客家兴宁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56年,兴宁当地的中心教师将当地的山歌和小调作为舞蹈伴奏,将杯花改编为杯花舞,杯花舞展现了兴宁当地的年轻男女推崇劳动

8、美和追求爱情的一面。1983年,兴宁当地的文化馆在艺术家林惠文的带领下,对杯花舞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在动作编排和舞蹈形式的创新和改编,形成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此外他们还对敲击白色瓷质“伯公杯”进行了改变,通过在杯子底部钻一个小孔,通过一条小松紧带系在拇指和中指上,使得在舞蹈时杯子不容易掉下来,这样使得原有的杯花舞在表现时增加了技巧性,在舞蹈时显得灵巧些,这个设计一直保留到现在。2004年3月,杯花舞的发展到了一个新台阶,它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一比又一批观众,兴宁市被广东省评为“杯花舞艺术之乡”,2005年,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表演中,舞蹈杯花声声获得民间艺术金奖,同时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

9、会比赛中夺魁。2007年,杯花舞的传承逐步受到重视,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拥有杯花舞这一特色的兴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第2章 杯花舞的艺术特色兴宁杯花舞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不管是文化艺术舞蹈从事者,还是广大普通民众,大家都对杯花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杯花舞这一舞蹈情有独钟。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杯花舞的艺术特色:2.1 表演道具兴宁杯花舞的独特之处在于“伯公杯”,运用杯子作为表演道具在形式上充满新意。敲击的杯子产生的声音干脆动听,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同时在敲击“伯公杯”的节奏不一,时儿快时而慢,时而干脆时而拖沓,有时像是整齐的

10、步伐声,有时像是涓涓的流水,这种多变的节奏,时而欢快时而宁静,让人心神荡漾,充满遐想。为了能够表演者能够在敲打杯子不容易掉下,他们对敲击白色瓷质“伯公杯”进行了改变,通过在杯子底部钻一个小孔,通过一条小松紧带系在拇指和中指上,使得表演者在舞蹈时来舞动杯子和敲打杯时能够自由发挥,容易敲打出复杂多变的节奏韵律,使得杯花舞舞得更加欢快,观看者乐在其中,这些都展现了杯子的特殊价值3-5。2.2 舞蹈技巧传统的杯花舞是道教法事的一种,常常叫年青的壮年假扮成女性,做道场法事的通常步骤是:白天进行以唱为主的法事,晚上化妆成三奶娘,在一个预先设置好的草蓆上演出,舞蹈动作有云步、跪步、下板腰等,双手有摇杯、转杯

11、杯花出手等动作,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研究,使其舞蹈得到了改革创新,现代的杯花舞经过修改有了一定的变化。首先在人数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表演人数,不分男女,通过一边跳舞一边歌唱的形式,充分表现了杯花舞的特色,使得场面更加活跃;其次在舞蹈编排队形进行了调整,不在是以往的旧的舞蹈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队形增加了艺术渲染力,开辟了杯花舞发展的新道路,对于杯花舞的传承起到了重大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83年对杯花舞表现形式进行了改变,对唱形式的杯花舞取代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杯花舞,通过对唱形式,将含有各种情感的歌词与舞蹈相结合,完美了释放了情感。同时一些舞蹈动作做了相应调整,在原先道教法事舞步

12、的基础上,添加了“磨步”等新的动作,“甩杯”等技巧也逐步融合到“摇杯”动作上,而且敲击“伯公杯”的节奏不一,时儿快时而慢,时而干脆时而拖沓,有时像是整齐的步伐声,有时像是涓涓的流水,这种多变的节奏与舞蹈同步到一起,时而欢快时而宁静,而且采用灵活多变的队形、人物造型、剪影定格等大大增强了艺术渲染效果6。2.3 音乐特色传统的杯花舞由三人人表演,一个人进行演唱和跳舞,另外两个人采用敲锣鼓和竹板来打节奏从而进行伴舞,唱的是五句板曲调,音乐相对单调。1956年,兴宁当地的中心教师将当地的山歌和小调作为舞蹈伴奏,使得杯花舞舞曲奔放热情,充满年轻活力和乡土气息。其中你莫嫌涯(我)耕田郎的曲调被广泛用于杯花

13、舞伴奏,此外你莫嫌涯(我)耕田郎的曲调逐步演变为大部分山歌剧的演唱强调。在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创作时,对本来含有的山歌曲调和民间小调进来一定的保存,同时引入了新的音乐表达方式,更加重视舞蹈音乐张力的体现,让舞蹈音乐表现的明快,婉约,更富有情感,伴奏音乐与“伯公杯”敲击声很好的融为一体,尤其在女声独唱时,定格人物的服装造型进行剪影,让人体会到别有一方意境,使人如痴如醉。如今的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还流向了海外,受到了海外观众的喜爱。第3章 客家杯花舞的动作与形态以往道教的杯花舞主要是由三个人进行演出,表演者都头带黑套网,两鬓贴上假鬃发,头脑后面带上一个假的发髻,再由黑色布条缠绕头部,身着红色或粉红色带有绿

14、布边的大襟衫,深色中式裤,缀有红花球的红色圆口布鞋。跳舞时步法多样,时而前进,时而后退,也可以转圈,也可以走“”形,只在草席范围内跳舞,不能离开草席范围。可对舞蹈动作进行随意组合,大致动作有“甩杯”、“转杯”、“摇杯”、跌十字等等。说唱形式多以五句板曲调为基准,敲打老套的兴宁山歌说唱竹板来进行伴奏。这是一种粤东地区民间说唱艺术,它的特征在于有固定的说唱腔调,比较容易听懂,表达起来形象具体。由于它的歌词多以五句的形式,所以称之为五句板。具体形式上可分为四种形式:四句一落板、五句一落板、和尾加衬词、加白对唱。五句板为羽调式,采用四声音阶la-do-re-mi的曲式结构,其词曲为七言五句,一二四五押

15、韵。曲风朴实,节奏明快。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的并不清晰,姑且能听出个大概节奏。图1 道教时期杯花舞的服饰装扮 图2 道教时期基本动作图示图3五句板谱例这些在道教杯花舞中三奶娘学习法术铲除妖怪的歌词中同样也存在着:舍身学法入茅山,已到茅山一年零三日。转去立功大显身,十三十四娘学法,十五十六月下行,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刀刀乱斩灭瘟神保命长。1983年杯花舞进一步改善,原有的对唱模式逐步被舞蹈动作所取代,结合了以往的敲打“伯公杯”的技巧,增加了“甩杯”、“转杯”、“摇杯”、跌十字等等。在伴奏的创新上,融入了当地的山歌和小调作为舞蹈伴奏,在后期逐渐演变为一种情感宣泄舞蹈,增加了音乐和舞蹈

16、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道具的改进上,对敲击白色瓷质“伯公杯”进行了改变,通过在杯子底部钻一个小孔,通过一条小松紧带系在拇指和中指上,使得表演者在舞蹈时来舞动杯子和敲打杯时能够自由发挥,容易敲打出复杂多变的节奏韵律;舞蹈服饰的改变方面上,采用了附有一些碎花图纹的汉朝时期的服装,以修身的7分袖上衣搭配上高腰的大腿裤,来显示出南方客家妹玲珑身段。多以客家特色建设和当地景点作为舞台背景,体现了民族特色。图 4杯花舞创编剧目演出照第4章 结语岭南舞蹈文化渊源流长,在我国的舞蹈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舞蹈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由于它的舞蹈动作传承和精神文化韵味相辅相成,是一种特别的精神文明,所以它的传承不仅

17、仅靠着文字记载,还要通过许多的舞蹈者们将舞蹈动作一代代的传授下去。杯花舞是由客家兴宁所创作的作品,在舞蹈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多年来杯花舞逐步被兴宁人民进一步改善,当前展现给人们的杯花舞让人印象深刻,让人们看到了客家人的舞蹈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本篇文章在开始对了杯花舞的起源与发展背景进行简要阐述,然后介绍了杯花舞的演出道具,动作技术要领和配乐三个方面,最后对杯花舞在动作编排和舞蹈形式进行了重点阐述。对于杯花舞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态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样更加有利于杯花舞的流传下去,同时通过对杯花舞的深入研究,可以对杯花舞在动作编排和舞蹈形式上进行更好的改善,使杯花舞在历史中能够长流,通过更加

18、美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表演台上。参考文献1 刘利娜,兴宁杯花舞的传承与发展 J.神州民俗,2011(164)87-89.2 梅县教育局,梅州兴宁杯花舞:以特色成就生命 N.梅州日报,2010.5.3 梅州市群艺馆:兴宁杯花舞N.梅州日报第六版 专题.文化公园 2012.12. 4 湖湘三农论坛: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以及阶段性特征 吴理财EB/OL.2008.377.5广东新闻网:广东举办岭南舞蹈论坛 初步界定岭南舞蹈概念DB/OL. 2010-12-076 国际在线论坛 :客家山歌外交活动的意义和前景 张玲华 谢如建EB/OL2006致谢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导师XX老师,XX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并将影响我的一生!XX老师在我的论文构思、写作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谢!感谢同学们给予了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诸多帮助与体谅。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们,我希望用我的努力去回报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服装配饰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