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写作,是怎样一种潮流.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55590 上传时间:2021-1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家都来写作,是怎样一种潮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家都来写作,是怎样一种潮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家都来写作,是怎样一种潮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家都来写作,是怎样一种潮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家都来写作,是怎样一种潮流.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家都来写作 ,是怎样一种潮流近来,“非虚构写作”挺火,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 “生活写作社群”更是受到欢迎。不少网络付费学习平台嗅 觉敏锐,纷纷推出由资深媒体人操刀主讲的“写作训练营” 虽学费动辄数百元,报名者依然成百上千地涌来。其学员背 景之多元,让人惊讶昔日“青灯一盏下的孤独与静默”竟如 此受拥戴。如何看待、解释并展望“大家都来写作”这一现象?这 一热流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文化风景?复旦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梁永安带来了自己的看 法。与 80 年代写作热差得很远问:作为一位以文学研究为终身志业的学者,您怎么看 目前这波“大家都来写作”现象?梁永安:目前这波现象才兴起不

2、久,我们对这些写作活 动参与者具体写了什么、所写内容在用词和文体上有哪些变 化、口语化程度如何,还不怎么了解。但不管怎么说,这其 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热爱业余写 作的人就非常多。当然,那时写作之所以热,是因为当时的 社会生活还不丰富,于是,写作这样一种文学爱好,就在普 罗大众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里占到很大一个比重。还记得 1984 年,我去四川作协交流。根据他们对相关 数据的统计,当时他们全省光在册的写作者就有 22 万。问:当时符合怎样的标准,会被归到“写作者”这个范 畴里?梁永安:有给当地文化馆投稿的经历,或者经常参加各 种基层文学活动,就可以被归到

3、这个范围里来。在当时的体 制下,从作协一直到文化馆、文化局,都是热爱写作的人参 与文学活动的一个主渠道。 22 万人,就是从这个渠道上积累 下来的。直至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我们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 重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很多可以写作的人,或者原来对写 作很感兴趣的人,也就忙忙碌碌投入到另外一种人生中去 了。这跟文学家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也有很大关系。1990 年、 1991 年前后,我到江阴做乡村文化调查。在 这之前,当地如果有一个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是很受尊 重的。但后来就不一样了。比如聚会吃饭介绍身份的时候, 假如介绍一个人是作家,大家不再觉得怎么样;如果介绍哪 个是老板,大概就引人侧目了

4、。现在这波热,尽管还是刚刚兴起的节奏,比起20 世纪80 年代那种写作热还差得很远, 但也能算是某种回升。 尤其 对作为文化活动形式的写作来说,确实意味着一种回升。打通隔阂弥合断裂问:根据您的观察,现在这波“回升”中的写作,有体 现出什么新意或者特别之处吗?梁永安:这波回升,我个人觉得可能由很多方面因素构 成。首先一个方面,就是写作作为一个自发性和生命感都极 强的活动,越来越被当下的我们需要。在经济社会里面,在很多一次性的消费文化里面,人是 没什么自主性的,对很多东西都是被动接受。可是,写作就 不一样。语言这个东西,有自己的生命,写了上一句会有下 一句。从真正下笔写开始,语言会让你写出很多一开

5、始连你 自己都未曾想到的东西。人在这个过程里面,会觉得生命感 很强。如今这个社会生活里充满着匆忙、竞争、各种身不由 己的东西,这些能量在现实里疏解的空间不大,而写作,会 让你意识到、感受到它们,然后在表达中释放自我、发现自 我。第二个方面,伴随着社会发展,人在交往上的需求会日 渐凸显。在现在这个社会,以往熟人社会的那种彼此深入认知弱 了,人和人之间充满了各种“内”与“外”的区隔。在这样 的社会生活里,人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感和一种对交流的 渴望。加上人和人之间实际上在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上,有很多群体性的共性,只是你平时没有意识到。这时, 写作就很神奇。它能让你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其他人

6、,跟 你走在去往一个方向的路上。第三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写作也是非常有意 义的。回过头去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代,到后来市场经济 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再到今天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历 史情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这三代人之间,无论是人生经历, 还是价值理念、生活方式,都差别很大,代际间的断裂很明 显。这样一来,代与代之间就很可能产生某种记忆上的空白 或者断裂。记忆断裂是件很麻烦的事,会让人无所适从,因 为找不到自己的来龙去脉。但写作这个方式就很好,可以让 人把自己的这部分记忆更好地留存下来。问:这就能解释,为何这几年投入“非虚构写作”的人 那么多。梁永安:对。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写作都会

7、变成历史 的一部分,可以说,肯定不会,但参与到这种写作形式的人 多了以后,就会逐渐积累出一些东西。文学写作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它不仅仅可以表 现人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对我们国家来说,特别重要的 一点,就是通过我们的写作,把历史进程中曾经有所断裂的 部分,那些空白的或者互不贯通的部分,一点点地啮合起来。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社会生活给人带来的压力和 内心挣扎,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每一代人的应对、选择会有 所不同。如果这个东西不写的话,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把它 写出来,大家就可以互相评论、互相体会。展开精神上的相 互连接与关照,文学是最合适的。写作背后还有人们对生活的重建 问:从这个意义上来

8、讲,能不能说,文学的意义得到了 再度焕发的契机?梁永安: 可以这么说吧, 人的感受和觉悟往往是滞后的。 我?很容易被一些新的东西吸引,因为它们特别亮眼;也很 容易放弃一些很珍贵的东西,因为它们看起来如此天然,以 至于并不会让你产生某种非常珍贵的感觉。当你在沉淀以后 体会到了,正好可以通过写作,把你的那些感受和觉悟记录 下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人自身的再塑造、再发现、再 敬畏。事实上,当前这波写作热背后,有很多普通人对个人 生活方式的重建。这个重建背后更大的背景,则是当前整个 社会正在推进着一场价值观上的重建。众所周知,之前一段时间,我们经历了物质上的极大丰 富,一些近在眼前的房子、车子,就能

9、给人以目标,这些目 标甚至还会代替人去做一些判断。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意 识到,这种判断过于简单,以至于掩盖住了更重要的价值判 断,以及外部世界的整体丰富性。 而如今, 比起车子、 房子, 生活中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被发现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再被 作为唯一目标,生活本身的确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觉知 今天的写作者需要继续给思维松绑问:不过也有人诟病这种现象,说过去的精英写作或者 纯文学写作大都下笔谨慎,心存敬畏,如今这波写作热却很 随意放松,往往跟着自己的情绪、感情走,走到哪里写到哪 里。大众写作的质量是否就一定弱一些?梁永安: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标准的。比 如,你写作背后的价值体系、思

10、维模式,是新的还是旧的? 现在有些人虽然写得多,但他们对生活的判断和追求,依然 还在既有的世俗社会体系里,甚至还未走出农业社会。可实际上,今天已经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人们需要在全 球化里获得更能体现出自身个性、特性的价值。而不再像以 前,讲究共同性,越符合整体的标准越好。与此相对应,今天的写作也应该这样:逐渐地,在一片 对写作的热爱里面,互相之间能感受到自己的特别性,能够 把自己跟这个世界之间那些独有的对话呈现出来。与此同 时,这种写作不该是闭门造车或者各说各的,而应是一个互 相倾听、言说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作者先把自己说服, 也在倾听和言说之中,进一步发现并表现出自己的特质。问:这跟“青灯一

11、盏下的孤独”写作完全不同了。梁永安:对。这可能也是如今这些小组式写作活动非常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从一个倾听者变成言说者,从言说者再变成倾听者,在 这个过程里面,每个人都在发生改变,然后在改变之中发现 共在性,然后再发声,往更高一度的差异提升。这种发现社 会、发现彼此、发现差异的过程也非常有意义。问:您本身也在高校教授“创意写作” 。您觉得今天这 些成长中的年轻写作者,同前几代写作爱好者相比,最大的 差别在哪里?梁永安:以前那些写作的意义来源,很多都是来自一些 宏观的东西。就拿鲁迅的写作来说,总有一个巨大的、沉重 的黑暗在后面。从他的作品里,你很难得到那种类似胜利感 的东西,也无法找出一个可以达到幸

12、福的东西。他的这种写 法,不同的个体不断被这个“黑暗”吞噬,很符合当时那个 时代对于反封建的要求,但这里面其实是缺了一点什么的。问:您觉得缺了什么?梁永安: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笔下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也是充满了困顿,但从他的身体里面,有激发出来一种英雄 主义的东西。我不是说鲁迅赋予笔下人物的力量不够积极, 而是说,当我们在面对时代、面对现实的时候,完全可以开 启更多种的可能。既可以有像祥林嫂那 ?拥模 ?也可以想象另外一个“祥林 嫂”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逃走了。或者,她在庙里捐了 门槛以后,发现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悲苦,于是一下子醒过 来,开始了自己的另外一段人生。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写作一定要给人松绑,让我们既有 的那种整体的、模式化的思维有所松动。要让读者看到,人 不管遇到什么生存困境,其实都可以有更自由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