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amp#46;doc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3598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amp#46;doc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amp#46;doc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amp#46;doc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amp#46;doc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amp#46;doc名师优秀教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doc第四单元 16 化石吟(张锋) 17 看云识天气 18 *绿色蝈蝈(法布尔) 19 *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20 *山市(蒲松龄) 16(化石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

2、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

3、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4、。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 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

5、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 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1、 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整体把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

6、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构分析 ?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内容解剖 ?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5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

7、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 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7、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2 17(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教材分析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

8、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2)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本单

9、元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 2、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

10、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1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3 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三、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

12、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情分析:朗读能力方面方言较重,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教学环节设计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播放录像片段天气预报。 2、谈谈天气。(

13、收听或收看) 3、出示苏轼避雨,引出课题。 4、明确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 (2)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由天气预报和辛弃疾避雨视频和动画片段,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发布“张掖天气预报”这一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情境获得切实的感受。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注音: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征兆 弥漫

14、 轻盈 月晕 2、抽查朗读:(2)(5)(7)。 3、范读,练习朗读:指名1人朗读。 (设计意图: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抽查片段朗读和练习片段朗读,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阅读当中,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看云可以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哪些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哪些云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4)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什么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5)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

15、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4 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设计意图:限识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四、探究质疑,学习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过渡: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1、出示图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2、自主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从高层

16、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阴雨冰雹的云。)小结:这部分作者把云分为八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样根据事物的 特点,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的方法叫分类说明。这样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机动部分: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分为三大板块:“晴天云”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云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摘录关键词语,二是根据具体描述进行概括,三是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在掌握了这一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学完成

17、“雨天云”部分,进一步训练这种阅读能力。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 扶、放的一个过程。通过对8种云介绍顺序的讨论,学习分类说明这一显著的写作特点。“云的光彩”部分作为机动内容处理。) 五、课堂练习:选词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六、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练习看云识天气,轮流发布天气预报。 3、以小组为单位,用分类说明的方法,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 (整体思路: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

18、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教学启示 得:创设了学习情境,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较为扎实。 失:理清课文思路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一班7分钟,二班12分钟),学生阅读勾画的学习过程也有些慢,后面“雨天云”部分学习没有全部完成,课堂练习部分有些匆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布置作业。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有些高,学情分析做的不够深入;二是说明学生在把握文章整体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欠缺,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别。这也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一(1

19、) 关系密切 总 层次清晰 5 二(26)云 识 天气 分 思路明确 三(7) 意义、局限 总 一目了然 说明方法: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式: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 18(绿色蝈蝈说课稿 说教材:文本教育价值的发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主题的第二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

20、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21、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教法和学法: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习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

22、。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习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习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 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

23、规律等方法;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6 说教学程序:教学思路扫描 本文很

24、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创新板块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

25、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设计旨在链接中考考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阅读延伸,比较阅读,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多音字、生词、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7、分享学习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习边

26、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习习惯。 8、自由作业,快乐学习,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课堂作业是任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10个左右的词语连词成句,并有几处用上拟人手法。注重落实双基。课外阅读实践,到图书室和网上查阅昆虫记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知识,学会用卡片式摘抄积累笔记。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 10、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阵地。 19 月亮上的足迹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教

27、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7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

28、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

29、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

30、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8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20(山市教学设计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

31、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

32、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

33、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预习步骤:?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

34、难句。 ?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9 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

35、,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36、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

37、,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20以内退位减法。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

38、,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3) 扇形的面积公式:扇形的面积 (R表示圆的半径, n表示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10 (4)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以直线为对称轴,顶点坐标为(,)的抛物线。(开口方向和大小由a来决定)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规律: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39、,可以看出,(1)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2)0sin1,0cos1。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

40、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六、教学措施:?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5)二次函数的图象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

41、的欲望。 互余关系sinA=cos(90A)、cosA=sin(90A)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6.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4,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是;北偏东30,南偏东45(东南方向)、南偏西为60,北偏西60。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 作业: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53.264.1生活中的数3 P24-29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