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课堂教学评价概论第一节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一、 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一)测量及其要素(二)测验(三)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 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一)目标理论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模式(二)多元智力理论(三)替代性评价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 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 演说、实验、操作、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四)有效教学的理论伯利纳总结的有效的教学
2、行为有:(1)教师建设性地对学生的情 绪和态度作出公开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2)教师给学生某种指导或警 告,并且说到做到。(3)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 的驾驭能力。(4)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自己 的教学工作。(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 乐观的态度和情绪。(6)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迹象预测意外事件。(7)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堂作业,并对学生课堂作业负 责。盖奇等提出了四类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行为:(1)组织(2)提问(3)探究(4)奖励多伊尔提出了一套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表。1. 帮助学生识别学
3、习中的重点与非重点2.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兴趣。3.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4.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5.采取措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6.使学生了解教学的目的。7.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材料。8.清楚地讲述教学内容。9.提供数量合适的内容(不过多也不过少)10.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有效的指导。11.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12.帮助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之中。13.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学习成果。14.使学生感到容易接近。15.尊重学生。16.理解学生。17.努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18.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19.恰当处理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与功能(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1
4、 多维性原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课堂教 学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内容、主体及方法的多维性)2. 过程性原则:指的是改变以往评价中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倾向,要把评价对象当 前的善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变为多次性评价。三个基本特征:A是把全部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评价的范围。B在方法论上,量化研究与质性评 价相结合。C本质上受“实践理性”的支配。3. 真实性原则4. 发展性原则(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1.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教学前评价: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内容限定在必备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监测学习进
5、步、检测学习中的错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对 于在形成性评价中持续出现困难的学生,必须采用诊断性评价来确定问题之所在,从而为 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教学结束时的评价:总结性评价。2.课堂教学评价与师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 展。第二节有关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一)认知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六级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二)情感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有七级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
6、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四)对认知领域目标的修订安德森的二维结构:知识和认知过程。1. 知识维度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2. 认知过程维度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 造。二.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一) 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什么”。言语信息学习的内部条件中最 重要的是学生的先备知识。学生要先学会概念,然后才能学习规则,有了概 念和规则作基础,才能进一步学习有组织的复杂知识。(二)智慧技能的学习。“怎么做”。辨别形成概念规 则一一高级规则。辩别学习的外在条件包括两项:1.对正确反应在,立即给予适度的强化2.让正确的反 应多加几次练习,以避免遗忘。具体概念学习的内在条件是学习者的辨别能力,其外在学习条件是由教师提供具体事 物让学生去按属性进行辨别。定义性概念学习的内在条件是在给予概念的定义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定义所涉及的语 言信息的含义,其外在学习条件是教师提供具体活动作为示范,使抽象的定义性概念与某 项具体活动相联系,从而得以理解。问题解决学习的外在条件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针对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给 予适度的解释说明,使学生的先备知识与问题情境相衔接。(三)认知策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