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苏轼月近我.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64696 上传时间:2021-12-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读苏轼月近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夜读苏轼月近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读苏轼月近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读苏轼月近我.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夜读苏轼月近我仰望夜空,慕星河渺渺,皓月悬空,阅尽古今风流;夜读苏轼;恨岁月遥遥,时空阻隔,难觅先贤神采。幸运的是,以前目睹了苏轼的那一轮明月,常静静地栖息在窗前。这是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夜的那一轮明月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亲甚孝,且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1065年,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死者的生命静止了,活着

2、的人生活还要继续。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传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十年了,不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不思量,自难忘”,就是说,想与不想,那份情感那段记忆都早已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的最深处,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是何等的刻骨铭心!十年了,偶尔梦见爱妻,还是梦见爱妻对着窗户梳妆的情景。那一刻,年轻的苏轼是否也帮着爱妻描眉化妆;那些年,小夫妻恩爱缠绵,何语不言?何

3、情不诉?又有何等风情?如果当年的生活有多么温馨,现在的回忆就有多么伤心。“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何等的痛彻心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万千情愫,无以言表,恐怕只能依靠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来寄托哀思了。一首悼亡词如此,真可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读懂了苏轼的这个轮明月,你就读懂了柔肠。这是丙辰(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的那一轮明月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4、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年头,苏轼由于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以前要求调任到离胞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他发现这个愿望仍无法实现。生活本来无“欢”可言,却能够“悲”中寻“欢”,用“欢”的心态面对“悲”的现实,苏轼可谓“硬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谁不向往像明月一样美好的生活?才华横溢的苏轼更理应拥有这种生活。不过世事弄人,耿直的苏轼先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让王安石很愤怒。

5、后来司马光重新被启用,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然而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这又让司马光不高兴了。所以,苏轼诸事不顺就不足为怪了。面对窘境,苏轼没有选择逃避躲闪(“归去”),而是选择坚定地面对(“何似在人间”)。“高处不胜寒”,能够说是耿直倔强的苏东坡的旷世幽默。好吧,世事如浮云,真情最宝贵。想到不能团聚的胞弟,苏轼借天上明月向世人献上了“但愿人长久”的真诚的祝福。读懂了苏轼的这个轮明月,你就读懂了铁骨真情。这是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的那一轮明月吗?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6、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其说这是一篇短文,还不如说这是一首小诗。唐代诗人李益有诗夜上收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里有“月如霜”的忧愁;南唐后主有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里有“月如钩”哀伤。1083年,诸事不顺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四年了,世态炎凉,幸有月光来敲他的窗户(“月色入户”),抚慰他一世沧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苏轼首先发现了“月如水”的诗意。更妙的是,在“月如水”、“竹柏之影如藻荇”的比喻背后还藏着一个“游人如鱼”的妙喻。一个遭贬之人,居然在月色中找到了“如鱼得水”的闲适,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读懂了苏轼的这一轮明月,你就读懂了超脱。浪迹红尘,一个人如果缺少点气质怎么办?好吧,就读读案头的苏轼,就看看窗前的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