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钟山记》看苏轼-精选文档.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80603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石钟山记》看苏轼-精选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石钟山记》看苏轼-精选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石钟山记》看苏轼-精选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石钟山记》看苏轼-精选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石钟山记》看苏轼-精选文档.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石钟山记看苏轼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看出苏轼的豪 迈,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可以看出苏轼的轻 灵,从“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可以看出苏轼的旷 达,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以看出苏轼的一一 片深情。苏轼以其广泛而丰富的题材、独具个性的情感、行云流 水般的文笔,呈给读者,留给历史,让后人看到一个完整的苏轼、 立体的苏轼。近日与学生一起学习石钟山记,我又有新的领悟,我从 中看到了他的率真、他的执著、他的无畏。他不但是一位多才多 情的文人,还是一位求真求实的科学家, 是一位不畏艰险的探险 家。不知何时,人们发现彭蠡之口有座山;不知何时,人们命名

2、 它为“石钟山”。这引起无数好学乐知之人的兴趣与探讨。著名地质学家郦道元认为是湖水与山石相互拍击,发出的声音如洪 钟,因而得名“石钟山”。“是说也,人常疑之”,与其说是别 人常怀疑,不如说是苏轼在怀疑。苏轼不但善于质疑,还善于探 究,善于在实践中去印证。“至唐李渤,使访其遗踪”,一个“始”字可以看出苏轼内心的焦急。对于李渤的说法,他就更加 怀疑了,甚至充满不屑,苏轼迫切期待能亲自解开其中的奥秘。苏轼不但善于质疑,还善于探究,善于在实践中去印证。苏轼终于等来了亲自探察石钟山的机会,在送长子迈赴任的途中, 苏轼终于一睹石钟山。 到了湖口后, 苏轼约上一名老和尚来到山 下。老和尚命小童子在乱石间挑选

3、两块, 而后用斧子不疼不痒地 敲了敲,发出的声响,与钟声相差甚远。此时苏轼轻轻地笑了, 这似乎已在苏轼的意料之中, 这也让苏轼确信自己对李渤的怀疑 是正确的。但苏轼并没就此停止自己探索的脚步。到了晚上,趁着明亮的月光, 苏轼与儿子苏迈乘上一叶扁舟, 再次来到绝壁之下。绝壁万仞,险峻幽寂。抬头仰望,大石高达 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欲向人咆哮怒吼;又像阴森的鬼怪,张 开臂膀,欲向人扑打。此时上山的老鹰听到人声也扑楞楞飞起, 在云霄间磔磔的惊叫; 另外还有鹳鹤沙哑而凄厉的声音在山谷中 回荡,这声音好像行将就木的枯槁老人在那里干咳, 在那里冷笑。 幽深的绝壁、 险峻的怪石加上凄厉阴冷的鸟鸣声, 不由令

4、人毛骨 悚然,心惊胆颤,就连一向胆大的苏轼也不觉有几分惊恐。就在 此时,苏轼忽然听到从水上发出巨大声响, 声音洪亮恰如钟鼓声, 回荡耳畔,连绵不绝。渔夫害怕极了,想驾船返回。而苏轼此时 却镇定下来,他蹲下身躯,慢慢察看。他发现原来山下石洞中都 是裂缝,水波涌入其中,相互撞击便发出了阵阵噌?粕 ?,正如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苏轼心头一阵暗喜,可他没有就此罢休。在返程的路上他继续细心观察。 途中, 他发现一块可坐百人 的巨大山石挡在水中, 大石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小洞, 风浪中, 水流被大石吞进去又被吐出来,发出 ?U坎镗?0之声,正如魏庄 子歌钟的声响。 这声音与方才的噌 ?浦 ?声相应和, 就如

5、同有人在 这里演奏和谐悦耳的音乐。 于是苏轼笑了, 笑得开心, 笑得爽朗, 笑得轻松,多年压在心头的疑团终于被揭开, 他怎不会开怀大笑。 这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荡出了他的喜悦、他的自豪,荡出了 他勇于探索的精神,荡出了他不畏艰险的斗志。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能主观臆断,是苏轼的由 衷感慨,也提醒着我们每个学子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我们不 能盲从古人、迷信权威,而要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从实践中求 索真知,探索真理。感谢苏轼: 感谢他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 感谢他闪现着智慧 光芒的睿智思想;感谢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个性;感谢 他大胆质疑、 勇于求索的精神。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永远不朽的 丰碑,他是中国历史上一颗永远熠熠闪光的明珠。在苏轼身上,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 愿他的旷达、睿智能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