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84083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教学最后一课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 2 单元), 爱国主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 题。但如何将爱国教育渗透在文本阅读和理解中 , 真正让学生接 受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 让学生也像小弗郎士一样逐渐萌 发爱国意识 , 是教学的难点。本文就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 , 谈谈如何落实爱国教育这一教学难点。第 1课时,落实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 二 是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 , 初步感知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 的深刻影响。第 2课时,也是落实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分析韩麦尔 先生的形象 , 二是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 感悟作

2、品揭示的爱国思 想。具体从以下 3 个方面突破。一、从“人物形象”突破 , 感知爱国的表现 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 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 活,展示时代特征。具体到教学 ,就是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 展现社会生活 , 揭示时代特征。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 , 是一个从事了 40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 热爱 自己民族的语言 ,在亡国的悲惨事实面前 , 他的悲痛心情和爱国 情怀表现得尤为深沉 ,表达方式也与众不同。 因此, 引导学生分析 韩麦尔形象 , 是感知爱国表现的重要途径。如何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呢 ?经过反复阅读文本 , 笔者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

3、句话为突破口 , 引导学生深入 文本,体悟情感 , 理解主旨。问题 1: 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 2: 你从“从来没有”中读出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小弗 郎士什么情感 ?问题 3: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 雄”, 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问题 1 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爱国者的高大形象 , 这 种“高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他特意穿戴上“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 戴”的礼帽 ,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即将诀别故土时的悲痛心情 , 显 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尊严感。2. 他诚恳地检讨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 表现了高度的责

4、任感 , 这种责任感正源于他对祖国深厚的爱。3. 他热情地赞美法兰西语言 , 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记它” ,充分反映了一个爱国者的坚定信念 : 亡国是暂 时的 ,阿尔萨斯终究是要回到祖国的怀抱。4. 他被迫离开执教 40年的讲台 ,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 ,但仍 能强忍亡国的悲痛 ,坚持上好最后一节课 , 体现了他的忍辱负重 , 坚强勇敢。5. 他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书写“法兰西 ?阿尔萨斯” ;在 最后时刻 ,他使出全身力量 , 写下“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 小说的爱国主题得到最充 分地展示需要强调的是 , 学生的发言要紧扣文本 ,教师点评

5、要及时到 位, 对重点语段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最终得出韩麦尔先生的 “高大”集中表现在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上。问题 2 意在让学生明白韩麦尔先生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 人, 由“从来没有”到“高大” ,既体现了小弗郎士爱国主义意 识逐渐萌发 , 又从侧面说明最后一课对听课者的深远影响。问题 3难度较大 ,既关乎小说的爱国主题 ,又涉及小说构思 的巧妙。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 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 ,韩麦尔老师虽然普通平凡 , 但他最能代表法国广 大民众 , 他的爱国情怀是全体法国人民 ,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 人民的共同情感。这样安排 , 使小说的爱国精神更加真实 ,更富有 感染力。

6、这一教学环节中 , 从“高大”切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 个 子问题形成一个问题串 ,逐层推进 ,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 , 而这种引导始终围绕“爱国”这一主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 使学生对作者的构思认识深化 , 将爱国情感引向更深处。但教学只停留于此 ,还远远不够 ,要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作品 爱国情感 , 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爱国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二、从“句子含义”突破 , 理解爱国的内涵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分析中 , 我们发现 , 韩麦尔先生对祖国 语言的赞美 , 对学生专心写法国文字的沉思 , 对失掉祖国语言的 悲愤,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 , 深深影响着小弗 郎士等所

7、有听课者。 正是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的 教育下,小弗郎士才由幼稚贪玩 ,到骤然成熟许多 , 第一次体味到 亡国之痛 , 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小说所表达的爱国主题,并不是空洞的说教 , 更不是空泛得不着边际。 小说告诉我们 , 热爱 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 , 正是热爱 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为此,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学完全文 , 你对爱国有哪些认识 ?联系文本谈谈如何做到爱 国?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流于空泛 , 没有联系文本。通过引 导,学生明白 ,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母语。 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 生再读文本 , 重点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8、 , 只要牢牢记住 他们的语言 ,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含义。师 生讨论交流明确 :1.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 己的语言 , 那么, 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2.民族语言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亡了国的人民 , 如果牢 牢记住自己的语言 ,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 , 这个民族的人民 就永远存在向心力 , 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起来。这样的理解仍然显得抽象 , 笔者又及时呈现两则背景资料 ,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好、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 :1.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后 , 马上强迫当地 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 , 其目

9、的就是要达到真正占领和征 服这两个地区。2.20 世纪 30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后 ,也是不 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两则材料提示了侵略者的共同目的 : 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 言文化的侵略奴役。于漪老师说: “教师要真正读懂教材 ,既读懂字面 ,又读懂内 涵,还要读懂字面和内涵如胶似漆的关系。 ”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 生对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句子含义理解有困难 , 而这恰是解开 爱国主义内涵的一把“钥匙”。因此 , 从比喻手法入手理解句子 含义,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母语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 又使爱 国主义教育不脱离文本。两则背景资料的适时呈现, 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

10、的内涵。至此 , 学生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最 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的影响会如此深远。三、从“现实材料”突破 , 体验爱国的情怀真正的经典作品 ,其主题是没有国界的。 最后一课于 1912 年首次译成中文 ,从上世纪 20年代起 ,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 它所表达的热爱、珍惜本国语言的爱国主义精神 , 在长期饱受割 地赔款屈辱的中国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那么, 今天的中学 生学习这一经典作品 , 应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呢 ?如何深入理 解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 调皮、幼稚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敬重老师、 热爱法语、具有浓烈爱国情感的学生呢 ?笔者在课的最后环节又 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如果说因战争的失败而失

11、去学习母语的资格 , 那是一种被迫 无奈痛苦的选择 ;那么, 在现实生活中 ,却经常上演人为地、主动 地舍弃母语的荒唐做法。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2010年 1月,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 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 6 所高校 , 各自进行了 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 ,其中有 4 所高校“不约而 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这件事就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 而这类事情将来可能还会上演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现实材料的呈现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 同时也加深了 他们对母语地位的重新认识 , 为学生深入体验小弗郎士式的爱国 情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生讨论

12、接近尾声时 , 笔者设计了这样 一段结束语 :我们的母语 ,我们的语文学科 ,就这样 ,明目张胆地“被下岗 了!现实中 ,语文正被逐步”边缘化 !这已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高 度重视。作家陈歆耕看到这则材料说 , 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 , 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 ,离开了本民族的语言 , 就等于抽去 了民族文化的脊髓 , 更何谈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 ?明确表示了反 对的态度。记得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 , 如果 哪天复旦大学自主招生 ,我第一天先考语文 ,如果语文不及格 , 就 不用参加其他的考试了。 试想, 一个数学大师如此重视语文 ,重视 我们的母语 ,真是令人深思 , 发人深省。在此基础上 , 笔者及时呈现模仿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话 , 请学生齐读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美观 ,最动听; 我们必须牢 牢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要学好它。 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 ,就像 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正如一位听课老师所说 , 我们不能奢望爱国教育在一堂课中 得到解决 , 但这堂课真正让爱国教育在课堂落地生根 , 因为我们 从学生的回答和齐读声中 , 明显感受到他们对汉语言充满自豪 , 感受到他们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 感受到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 已逐渐萌发。 因为学生深深地认识到 :爱国,从热爱祖国的语言开 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