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北平图象汇编.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339227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论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北平图象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论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北平图象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论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北平图象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论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北平图象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论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北平图象汇编.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9、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重组A.修改与完善系统模型B.征求用户对系统原型的评价和改进意见设X为职工工资,Y为职工应缴税额。C.高层决策者使用的系统D.中层决策者使用的系统【答案】:CDE(1)根据资料(1)至(6),逐项判断甲公司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对于不正确的会计处理,编制相应的调整分录。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750理由:年末,工程能否提前完工尚不确定,所以在确认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时候在收入总额中不能包括该项承诺支付的奖励款60万元。C.人、数据资源D.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A.业务员信息系统B.主管信息系统 题 目:论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北平图象 (英文):

2、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5.8.18目 录摘要1关键词1前言2第一章 描绘平地图的媒介2第二章 藉饮食所呈现的平季节5(1) 春、夏(二)秋、冬第三章 所营造的平记忆8(一)亲情(二)今昔之比的感叹及缅怀第四章 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论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的北平图象摘要:梁实秋在雅舍谈吃当中藉由饮食,回忆在北平生活的过往。透过一连串对北平人事物的书写,展现心中那份怀乡的情怀。无论是北平老字号、街道胡同,梁实秋更是凭藉著经过记忆处理的符号,运用在其书写当中。并不仅止于纪录故乡,也展现北平历史的悠久以及文人学识之渊博。除此之外,其更用北平结合季节的特殊

3、饮食文化,呈现北平特殊的风土民情。而梁实秋所著重的,当然不只是对故乡的眷恋,其藉由饮食所强调的,还是那份与亲人相处的重要时光,以及北平居民的人情味。正是那份北平人所共有的记忆,让梁实秋无比的感叹和缅怀,本文则试图透过上述所言,试图描绘出雅舍谈吃的脉络特色。关键词:梁实秋 雅舍谈吃 北平 图象 符号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前言 梁实秋雅舍谈吃共有五十七篇,每篇的篇名皆以食物名称命名之。其于书序中即表明创作理念:“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说明其书所写意在言外,注重的并非美食当前,重的是寄託在饮食背后的怀乡意涵。据此笔者于本文将以饮食为辅,粗略探讨书中之“北平图象”。 北平

4、图象所意指的是梁实秋于北平生活的旧时记忆,也可视之为记忆中的北平符号。老北平的景象经过梁实秋记忆的处理以及转换后,在雅舍谈吃所呈现的是一个片段性的相似图像,并且围绕在梁实秋北平生活经验的人物中,从而将食物与北平相互联系,进而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笔者在本文将以描绘北平地图的媒介、藉饮食所呈现的北平季节、所营造的北平记忆三点试论之。第一章 描绘平地图的媒介民国时期北平城棋盘式的街道形状,是承袭著元大都建筑格局而来。当时对街道的宽度,宅第的大小都有规定,经过经济发展繁荣,房屋大量建造,院落之间只留通道,形成北平特有的城市街道名称“胡同”。北平胡同名称来历具有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且反映着时代的变化。梁实

5、秋的雅舍谈吃除了叙述北平的饮食之外,且不时提到餐馆、街道、胡同名称,不仅是对往昔的眷恋,也由于文人对于故乡之地的自我认同。 梁实秋曾居住于北平内务部街二十号、大取灯胡同一号以及大取灯胡同七号。内务部街命名起因于当时北洋政府内务部在此地,因而更名;大取灯胡同则是因明朝时期当地无取灯仓库而得名;三者皆位于北平的东城区。梁实秋对于北平的记忆,也许可以此为出发点: 栗子以良乡的最为有名。良乡县在河北,北平的西南方,平汉铁路线上。其地盛产栗子。然栗树北方到处皆有,故必限于良乡。我家住在北平大取灯胡同时,小园中亦有栗树一株,初仅丈许,不数年高二丈以上,结实累累。 梁实秋藉由饮食为联系牵引出良乡的地理位置。

6、以其个人的游历为辅,再转述出儿时生活的四合院中的庭园场景。内有栗树一株,经过岁月的增长因而高大并进而结实累累。北平是梁实秋的生成地,因此在表述出文人对地理文化深厚的理解外,仍不免意想北平的居住处所。因为那也许可视为梁实秋的根,也是展现文化传统融合的首要之地。 内务部街二十号为梁实秋之祖父所留旧房,为约有四十房的大宅院。梁父为北平“厚德福饭庄”的股东之一。由此可约略了解梁实秋成长过程中家境不俗,因此有馀力于北平城内品嚐各类美食。其父亲常带其前往“厚德福饭庄”,也因此梁实秋对此的地理位置、景观文物,印象深刻: 北平前门外大栏杆中间路北有一个窄窄的小胡同,走进去远就走到底,迎面是一家军衣庄,靠右手一

7、座小门儿,上面高悬一面扎著红绸的黑底字招牌厚德福饭庄。看起真是起眼,局促在一个小巷底,没去过的人还真是找到。厚德福饭庄位于北平前门外窄胡同中。 北平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市,除了继承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之外,更保有众多的“老字号”餐馆,梁实秋于书中提到的,在自家的厚德福外,还有正阳楼、全聚德、便宜坊、宝华春、六必居、酱园、忠信堂、玉华台、信远斋、致美斋、同和馆、东兴楼等十馀来间,老字号是北平地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如六必居是以“黎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种经营标淮命名。而以吉利字眼为名的则有全聚德、宝华春、玉华台、致美斋、同和馆等;以传统

8、儒教精神为名的则为忠信堂、信远斋等。 在内务部街附近,即有多家店铺,“金鱼胡同口的宝华春”、“金鱼胡同市场对面的天义顺”、“北平锡拉胡同玉华台”,梁实秋除了对旧宅院的周遭环境可细数外,对于老北平的特有饮食,虽然已经过往许久,仍可经由符号与记忆联合而促使经验再生,将符号与记忆相结合,并能藉由书写扩充对于符号的印象。 北平烤鸭在现代名闻中外。尽管由于时间因素,他对烧鸭料理的记忆不免会有所缺漏,但是仍可凭藉著当今的饮食过程,由此推断呈现出当时的情景。“小利巴”为北平街头的伙计外送食物之代称,藉由这个符号的联系,再与中国善用佐料的饮食习惯互相结合,即呈现一道具有视觉、味觉、触觉的美食料理。 由内务部街

9、向西南方向延伸,经过俗称前门的正阳门之后,即来到所谓的外城区。前门外肉市的正阳楼远近驰名,主要是因为“工料细致”。中华的饮食文化著重的不只是味觉,还讲究食材、器皿、民俗、刀法等种种,也正因为如此特殊,还有因为思乡的元素,促使梁实秋对于异地“火腿、鸡蛋、牛奶麵包作为标淮的早餐,当然也好,但我也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在迫于无奈接受这些异乡文化之后,其对于家乡文物总不能忘情。 梁实秋曾出国留学三年,让他难忘的是正阳楼附近,坐落在煤市街的“致美斋”。其引述清末魏元旷都门锁记说到:“致美斋以四做鱼名,盖一鱼而四做之,子名万鱼,与头尾皆红烧,酱炙中段。馀或炸炒,或糖溜、糟溜。”致美斋除了

10、伫立在北平历史悠久,更有著多道作工繁复,口味突出的特色料理,四做鱼为其中之一。但是让梁实秋难忍口腹之欲,极欲前往的,是它的爆肚儿: 记得从前在外留学时,想吃的家乡菜以爆肚儿为第一。后回到平,东站一下车,时已过午,想家中午以毕,乃把寄存车站,步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三个爆肚儿,盐爆油爆汤爆,吃得我牙根轻痠。然后一个清油饼一碗烩两鸡丝,酒足饱,大摇大摆还家。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犹能忘。这道爆羊肚儿料理,让梁实秋从外地回到北平之后,旅途劳累之馀,仍从北京东站步行至致美斋解馋外,也解乡愁。此道料理,也让五十年后的梁实秋虽在台湾,仍不忘北平的“致美斋”。 北平饮食的书写,这除了是他对故都的记忆

11、之外,也是与其有著同样背景,离乡在外的北平人集体记忆。其善于引用古典,展现文人学识的博大精深,更懂得将古典与当时状态相互运用。利用北平人或者有相同背景的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传递共通的讯息。 对于北平的认识除了在饮食之外,在梁实秋北平的街道一文中他曾具体形容北平街道的场景: “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这是平街道的写照。也有人下雨时像大墨盒,台风时像大香炉,亦形容尽致。像这样的地方,还直得去想么?知道为么我时常忆起平街道的景象。梁实秋在此具体的描写北平街道。早年北平街道一片泥泞,遇到气候不佳,环境更为恶劣。引文叙述北平在东四的十字路口跟西四的十字路口各设有四个牌坊,从高空俯看,北平为方正之形。而其

12、中西四牌楼的“居顺和”梁实秋与其父亲也有段记忆:提起平的白切肉,首先就会想起沙锅居。沙锅居是俗名,正式的名称是“居顺和”,坐在西四牌楼北边缸瓦市路东,紧靠著定王府的围墙。引文提及北平餐馆有名的白切肉以“居顺和”最为闻名。坐落于西城区西四牌楼北边缸瓦市附近。这是梁实秋对北平西城区的老字号餐馆的印象。餐馆可以煮出类似中国满汉全席的一百二十八道猪全席。梁实秋对此好奇,于民国十年与其父亲前往一探究竟。梁实秋对此的评语是“很少人去了还想再去”。但此也许可谓西城区的代表老字号餐馆之一,也是梁实秋笔下与父亲相处的重要北平场景,所以其仍用不少的篇幅描述。 梁实秋藉由饮食的穿插连结,探索食材所在的文化本源,再从

13、记忆中牵引出连结故乡的符号,藉由老字号餐馆、店铺、街道巷弄等各个点不断向外扩张延伸,纵横交错成网络。从中呈现出北平文化,寄託著心中的情怀。第二章 藉饮食所呈现的平季节 (一)春、夏 时令对于饮食文化而言,极其重要。是因为大抵好吃的东西有个季节,逢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踰矩。合时宜且新鲜的食材易取得,促使北平在不同的时节,拥有各样的美味料理。春夏之际,黄鱼上市,熏黄鱼则成为北平人民共同的记忆:平胡同里卖猪肉的小贩,口里咬唤著:麦筋呦!他斜背著的红漆木盒里却是猪肠肝肚猪头肉,而你喊他的时候必须是:“卖熏鱼儿的!”北平胡同里的叫卖声也是北平饮食文化的特色。而且只有在地人才明白,不同的季节小

14、贩背上的盒子,所贩卖的,是不一样的小吃。“卖熏鱼儿的”则是北平春夏时期,反覆出现的听觉记忆。 雅舍小品也曾谈论北平的咬喝声,“紧接著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爱窝窝,一起出现。”季节性的小吃会在特定的时间周而复始的出现,成为北平人同样的生活习惯,时间、空间相互配合: 屠宰售卖羊肉的店铺,到夏季附带于午后卖烧羊肉。店铺全是回教人的生意,内外清洁,刷洗得一尘染。大块五花羊肉入锅煮熟,捞出来,俟稍乾,入油锅炸,炸到外表焦黄,再入大锅加料加酱油焖煮,煮到成焦黑色,取出切条。 北平贩卖羊肉的店铺,在夏季午后会附带贩卖著名的北平小吃“烧羊肉”。是异于北平盛月斋的精制酱羊肉外,一般北平市民都能享受的

15、美味。这是由北平回教人特有的独卖小吃,将羊肉,依照煮、炸、焖多道工序,形成羊肉“外焦裡嫩,走油不腻”的奇妙滋味。利用美味的汤底,自行利用当季时材新蒜、黄瓜配合而成的羊肉麵,成了长年旅外的梁实秋无法忘怀的滋味。离开北平后,他始终认为无法吃到像样的羊肉,儘管仍记得製作过程,但是成品仅有七八分相似。对此他曾言:“人就是这样,对于家乡风味总是念念不忘,其实千里羹,末下盐豉也不见得像传说中的那样迷人。”故乡的风味往往在于周而复始的习惯、以及人物、场景上因而增添情感,对于梁实秋而言,这是只有在北平成长,了解北平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人,才能理解的独特风味。在夏季炎热,人会对冰品特别馋,梁实秋谈到馋之时,认为

16、那是中国人的特性。尤其是北平人因为元明清数百年文化政治的影响,饮食渐呈现兼容并蓄的八方风味,除了有传统的宫廷料理外,还有北方季节特定,不分阶级皆能解馋的平民美食: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在北平是分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过东西也有精麤之别。琉璃厂信远斋的酸梅汤与糖葫芦,特别考究,与其他各处或街头小贩所供应者大有不同。北平夏天的气候,虽不如南方一般酷热,但仍有凉饮解暑之习。早时北平内的皇宫贵族,皆由他处运冰窖内,製满汉甜点解暑。梁实秋夏天于此独爱信远斋的酸梅汤。他形容酸梅汤的酸甜适度,如同其品醇酒般,捨不得下嚥。而在此他认为加以推广可以与可口可乐比拟,可见酸梅汤于夏季的滋味,也许有其过人之处。

17、他在最后更提及离开北平之后就没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由此略知糖葫芦的滋味,也可与酸梅汤相比,让梁实秋难以忘怀。 (二)秋、冬北平地理位置位处于中国北方,秋冬季气候偏寒,因此,饮食注重御寒。到了新年前后,家户充满了团员的气氛,食物的丰盛性更是不用说。秋风吹起时,也正是家户吃蟹的季节,对此梁实秋言:记得小时候在北平,每逢到了这个季节,家里总要大吃几顿,每人两隻,一尖一团。照例通知长发送五斤花雕全家饮。有蟹无酒,那是大杀风景的事。吃蟹佐酒,是北平人秋季饮食的特色之一。秋季除了螃蟹之外,在梁实秋笔下,还有一道重要的季节性料理:北平中秋以后,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肥羊,而少羶味,是平人主要的

18、食用肉之。北平在中秋之后,除了螃蟹与全国同样盛行之外,还有就是烤羊肉。北平人除了以猪当作日常主要食用肉之一,羊肉也是主要部份。北平的烤羊肉与他处不同的是少羶味,更易入口。而梁实秋对于此道料理,更描写其刀工工法精緻。切肉的师父刀法俐落,让其至今回想,画面犹清晰。藉由雅舍小品北平的冬天一文,了解梁实秋对北平冬天的印象,用以形容的是“寒而憟”四字。过中秋以后,北平的家户即为过冬而淮备。冬天的北平家户。充满著煤球、煤炭、柴火。街上的行人装扮大多为棉袍、棉裤、棉背心、棉手套等御寒的穿著,而冬天的北平饮食,在过年节时,视为主要的部份。过年除了年菜之外,“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连下水带头,分别处理下嚥。一锅炖

19、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30年节的北平,饮食材料特别丰富,除了有过节气氛外,可能也是为可用此御寒。其在雅舍谈吃中,也藉由饮食为引,描绘北平当时不同季节所呈现的风貌。因此在雅舍谈吃粥提到: 一说起粥,就免想起从前方的粥厂,那是慈善机构或好心人士施捨救济的地方。每逢冬天就有少鹑衣百结的人排队领粥。由引文可观北平的粥极具特色。除了可视为穷苦人冬季必备的粮食,也是一般北平人从早至晚皆可食的料理。也因个人口味上的区分,而制作成不同种类的粥料理。清代腊八时节,皇城内的内务机关花大笔经费煮腊八粥分赐大臣,食粥文化可说为梁实秋笔下北平冬季的象征产物之一。 北平的冬季年节饮食除

20、了粥之外,还有的就是饺子。此部份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以及雅舍谈吃皆有论及: “吃过饺子,舒服过倒著。”这是方乡下的一俗语。平城里的人这话。因为平人过去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方人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前述引文的俗语主要描写北方人以麦食为主,而包著各种馅料的饺子即为北方主食。煮饽饽为满族语。北平为前清京城所在,因此在文化用语上仍遗有满洲话。北平的冬季除了除夕夜吃饺子外,从初一到初三更是“顿顿煮饽饽”。梁实秋还谈到除夕夜煮饺子还在其中一只放银币,谁吃到谁好运的年节娱乐。第三章 所营造的平记忆 (一)亲情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所要表现的,是其过往的经历以及情

21、感,以在故乡北平的过往而言,儿时与父母亲相处的时光,是其到暮年之时,仍旧难以忘怀的回忆,尤其是对于梁父的记忆: 我记得先君在世的时候,照要到供应水产最为丰富的东单牌楼菜市采购购青蛤,一买就是一麻袋,足足有几十斤,几乎一个人都提动,运回来供我们大嚼。引文透露出梁实秋父亲对子女的疼爱。文中并未提及父亲的为人处世、身材比例等各方面,但将父亲形象化,呈现一个传统旧社会老北京人,为了自己孩子们的口腹之欲,提着沉重的食材奔走身影,表达为人父的心意。 而让梁实秋难忘的,除了上述之外,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书写到让其难忘的更是梁母所作的菜肴: 我从小最爱吃的一道菜,旧式冬笋炒肉丝,加一点韭黄木耳,临起锅浇一杓绍兴

22、酒,认为那是无上妙品但是一定要我母亲亲自掌杓。梁母在梁实秋笔下的形象为传统中国妇女,精通厨艺,连玉华台餐馆所做的佳肴也难不倒其。而梁实秋除了爱吃梁母做的冬笋炒肉丝,认为是无上妙品之外,梁母自煮的薄铫儿粥,梁实秋吃了形容其甘之如饴。梁实秋除了藉由料理描绘母亲闲淑的形象外,更藉此一解思乡之情。而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更在一段旧往展现: 有一天,我们两三个孩子偎在母亲身边閒话,我的小弟弟知怎么的心血潮,没头没脑的冒出这样的一段话:“妈,小炸丸子要多少钱一碟?”同和馆离家不远,常有机会在餐桌上,看见炸丸子等美食。但是因为家族人口多,分下来后,每人仅得两三个,依旧无法解决对食物馋的欲望。因此,当小弟没来

23、由地冒出童言童语,引来母亲的不捨。立刻请佣人买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母爱的呵护下,让梁实秋一生,都无法忘记那道孺慕之情的滋味。 梁实秋幼时居住于传统的大家庭中,更提及家中的食物,并非每个家族的人都能享用,仍是有辈分之分,长幼有序在一个大家族而言可以从吃早点约略可以看出: 我生长在北平,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都是一套烧饼油条,叫油炸鬼,不叫油条。在比较富裕的大庭家里,只有作父亲的才有资格偶然以馄饨、鸡丝麦或羊肉馅包子作早点,只有作祖父母的才有资格常以燕窝汤、莲子羹或哈玛之作早点,像我们这些民族幼苗,便只有烧饼油条来果腹。 家中辈份最小的孩童,每天早餐虽然仅有烧饼油条,且天天食用,但是在尔后梁实秋旅

24、外求学之时,异俗的早点换成牛奶、火腿、麵包之后,梁实秋与其他羁旅之人一般,对烧饼油条的滋味怀念不已。纵使之后迁来台湾,台北仍有烧饼油条的店家,但无法与北平当时“大家庭”一起享用的美味相比。他怀念的是“在痴想时所想像的香”以及众人一起分享的欢乐。长辈也并非不近人情的,梁实秋仍是有机会一尝餐馆的精致早点: 我家胡同口有一个同和馆,从前在当地还一点小名,早晨就卖混吨和羊肉馅和滷馅的小包子。馄饨做得错,汤清味厚,加上几小块鸡血几根豆苗。凡是饭馆没有备一锅高汤的,一碗馄饨舀上一勺高汤,就味道十足。后来味之素大行其道,谁还预备原汤?过善品味的人,一尝便知道是不是正味。梁实秋用当时滋味浓厚的原汤,与如今大量

25、使用味精相以对比。梁实秋除了描写当时住家附近就有小有名气的餐馆外,也许也是为了彰显出当时北平人的单纯感,浓厚的人情味就如同原汤般,浓而不腻。 (二)今昔之比的感叹及缅怀北平的生活除了经济尚可,可于餐馆用餐之外,更多时候,梁实秋描写的是城市人物的景象,这也许是当时代的北京人的集体记忆: 在平懒婆娘自己动手,可以到胡同口外蒸锅铺油盐店之类的地方去定制。论斤卖。一斤麦大概可以大小四张。北方人贫苦,如果有两张家常饼,配上一盘摊鸡蛋(鸡蛋要摊成直径和饼一样大的两片),把蛋放在饼上,卷起,双手扶著,张开大嘴,左一口,右一口,中间再一口,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一顿丰盛大餐。上述梁实秋描写当时的北平妇女除了忙碌于

26、料理之外,也可有不一样的选择。北方人不如南方人富庶,天气寒冷之时,又需大量食物御寒情形下,利用容易有饱足感的麦粉类煎成饼皮,加上鸡蛋,就是当时北平居民的大餐。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也写出从当时至今,北平人成为北平市民后,仍然喜爱的豆类制品: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儿也是以北平城里的人为限,城外乡间没有人喝豆汁儿,制作豆汁儿的原是用以喂猪的。但是这种原料,加水熬煮,却成城里人个个欢喜的食物。如同蕃薯是台湾早期穷苦人家用以喂猪的原料一般,制作豆汁儿的原料也是北平城外人用以喂猪的材料。而城内人不论阶级却甚为喜爱。引文中描写出豆汁儿热卖的情形,下至靠力气维生的劳苦阶级,喝豆汁儿搭配其他食物,不修边幅,仍是自得其

27、乐。而上层的人民,虽不便露面,乃派底下的僱人购买,于自家享用。梁实秋除提及他充分想念豆汁儿的滋味外,也许他更怀念的是当时北平的情景。梁实秋雅舍谈吃大抵书写北平的人事物,以此书创作时间而论,书中的事物据其书写时间已久矣。而从梁实秋笔下记忆犹清晰。旧地事物对其意义之所在,其曾自言:“旧的事务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记忆。”梁文蔷在书序中也提到:“现在的北平,不是从前的北平了。”也许是对人事已非,不复往昔有所感触,梁实秋有感而发。第四章 结论 梁实秋用文字以及文化记忆去描绘老北平这座北平人的集体记忆。梁实秋在序中提到“人吃,是为了活著;人活著,不是为了吃。”在其认知,吃永远不是个重

28、要角色,会对饮食如此了解,从而表现在作品中,可说是因缘际会,也可归功于父亲以及母亲在其早年时期给他的印象,还有的就是由于父亲的关系得以在北平这个饮食、文化悠久的城市藉由享用美食到处浏览,使其对老北平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得以在多年后去书写北平人物、城市的风貌。 梁实秋藉由饮食描绘出北平餐馆林立的情景,并描写出当时代胡同文化的繁荣,以及旧时代北平街道的淳朴之感。而北平因应著四季的变化,而有不同饮食习惯,也显现出身为三代古都因应环境变化的韧性。在书中更透露出他对家乡跟故人的思念,但也因他有著文人的风范,不轻易将伤悲的情绪扩大渲染,而是用朴实幽默的口吻,去描写今非昔比之感。 藉由雅舍谈吃笔下的北平,也许

29、我们能更加体会身为文化古都,民国初年当时的文人如何因应时代的变迁而保有自我,并且能在之后重现老北平的风情,也藉以感念对家乡及故人之思。参考文献1梁实秋:雅舍谈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2梁实秋:学问与趣味:梁实秋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3梁实秋:雅舍梦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4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9月。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 学院 老师和 的悉心指导和帮组,他们对本论文的写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在资料收集整理阶段, 老师为我提供了大量北京饮食文化资料;同时,本文还参考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著作,得到了同仁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签名:2015年8月1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