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质PU隔音垫的设计及应用.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97128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种轻质PU隔音垫的设计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轻质PU隔音垫的设计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轻质PU隔音垫的设计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种轻质PU隔音垫的设计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种轻质PU隔音垫的设计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轻质PU隔音垫的设计及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种轻质 PU隔音垫的设计及应用引言随着汽车轻量化趋势的发展,声学包逐渐走向“以吸代隔”的趋势,由高密度的隔音材料替换为低密度的多孔吸音材料,轻质且性能优良的材料越来越得到青睐,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隔音垫作为声学包的部件之一,在轻量化的同时也必须具有优异的声学性能,为乘员提供优异的乘坐环境和声品质感受。本文通过材料试验验证在传统树脂毡隔音垫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引进轻质 PU隔音垫,调研工艺流程及内部结构,分析微观上结构对吸音性的贡献,并探讨如何在轻量化的同时保证优良的吸音性,达到轻量化目标的真正意义。1 生产工艺区别于传统的PU发泡,隔音垫使用的PU为开模发泡,自然发泡,无压力,无回弹性

2、,通过切割得到片材,以此形成引擎盖隔音垫模压的基材,而传统的座椅及前围发泡为闭模发泡,高压力,且具有高回弹性, 密度根据部件需要调整。故轻质 PU密度较低,目前使用的密度均在15kg/m3 至18kg/m3 之间。与传统的树脂毡隔音垫相同,得到片材后通过模压模具覆表面面料形成最终的成品。树脂毡大部分只覆表面一层面料即可,也可根据需要覆正反两面面料,而轻质PU需要覆正反两面面料,防止PU破损,吸湿,以及长时间风化后剥落。(如图 1)2 吸音原理吸音的原理就是声能转化成热能,而热能是产生是微乎其微的,对零部件和整车没有影响。传统的树脂毡为纤维交织而成的结构,工艺流程为PET纤维混合PP纤维和低熔点

3、纤维通过开松、混合、梳理、铺网、针刺形成树脂毡垫,故而微观结构为纤维丝互相缠绕纠结的形态。轻质 PU是通过 A、B 料混合反应而成,微观结构为多孔互联结构,孔与孔之间互相串联,路径不同扭曲。当声波传入进去后,多孔之间类似迷宫的微观结构使能量大幅衰减,从而达到吸音目的。故而从微观结构本身分析,轻质 PU相对于树脂毡在吸音性上会更有明显优势。 (如图 2)3 吸音性片材测试为获得不同材料具体的吸音性数值,验证理论结构。用混响 - 半消声法对传统树脂毡及轻质 PU片材的吸音性进行测试验证,轻质 PU常用的密度均在 15kg/m3 18kg/m3,根据应用在不同部件上选择不同厚度,以下选择常用厚度15

4、mm、20mm、25mm、30mm、35mm进行测试。树脂毡常用克重1200g/m2左右,根据针刺工艺可以做到的范围,厚度可以实现5mm、10mm、15mm、 20mm,太薄纤维无法进一步刺紧,太厚纤维无法缠绕连接形成毡垫。分别测试以上共9 组片材,得到以下吸音性结果。(如图 3)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轻质PU的吸音性随频率增加响应更快,很快到达较高水平,表现为在中低频阶段相对于树脂毡吸音性明显提高,每个频率上平均高出50% 125%不等,高频阶段两者几乎相当。我们可以根据吸音特性曲线,根据重量目标,成本目标以及吸音性目标选择合适规格的轻质PU片材来设计隔音垫。在密度相当的情况下,厚度在一定范围

5、内增加,会获得更好的吸音性,但是成本和重量随之进一步增加,所以需要权衡选择。43D 设计确认了面料及PU片材的规格后可以开始进行隔音垫的3D 数据制作,以用于引擎盖上的隔音垫为例:( 1)确认覆盖面积,根据引擎盖钣金的型面及尺寸确认隔音垫的外形尺寸; ( 2)主定位及辅定位确认,根据优先要保证精度的位置或者装配卡扣的操作惯性,确定定位孔的位置;(3)安装点间距确认,传统的树脂毡隔音垫推荐间距在 250mm左右,保证安装牢靠且不下塌变形,经过验证轻质PU隔音垫重量较轻, 安装点可适当减少也无影响,间距可放宽至 300mm左右;( 4)结构设计,安装点的位置保证和钣金贴合,其余位置设计3mm左右间

6、隙,保证装配方便性;( 5)压变设计,相对于树脂毡隔音垫,轻质PU隔音垫外观更美观在于压变厚度更小,封边美观,边界几乎不可见,不易炸边。具体的压边厚度要根据隔音垫的主体厚度来确定;( 6)翻边设计,为了外观装配后更美观,通常会一圈增加反向翻边结构,通过和钣金干涉,达到装配后无缝隙的效果。5 实物吸音性验证根据 3D 数据开发一款隔音垫,利用混响- 半消声法进行检测,经过两轮次PU内部孔隙率的适应性调整,对照当初输入的目标值,吸音性达成,且远远高于目标值。(如图 4)在孔隙率调整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孔隙率的上升,PU内部开孔率提高后吸音性逐渐提高,在微? 结构上,此为一大影响因素。6 推广应用目前轻质 PU根据不同部件的功能特性可应用在引擎盖隔音垫和前围隔热垫上,可实现降重60%左右且不影响性能。应用在前围隔热垫上后,除了吸音性之外,还要保证隔热性不降低。7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吸音性原理的分析,对不同规格的片材进行摸底对比测试,用理论结果支撑实际设计,最终验证达到预期的目标值且远优于目标值。为轻量化工作提供了科学且有效的实施方向,深入轻量化的真正本质,在降重的同时保证产品性能,提升车型的产品竞争力,为客户提供经济、舒适的产品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