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试验Party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00422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趣的试验Party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趣的试验Party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趣的试验Party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趣的试验Party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趣的试验Party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趣的试验Party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试验Party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有趣的实验Party 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胡建芬案例:六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一(12)班的同学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大家正在为马上举行的实验Party 做最后一次准备。有的倒水,有的准备药品,有的提水,有的拿瓶子 胡老师来了!她把印有我们自己讨论、确定的评分内容、标准的评分表发到了每一个同学手中,因为今天我们不仅仅是导演、演员、观众,而且还是评委。终于,我们的实验表演Party 开始了。首先表演的是王诗豪、王黎杰、李鑫东三位同学。他们带着几个烧杯和几瓶溶液信心十足地走上台,一看就知道准备得很充分。“ 我们表演的是蓝色振荡。 ” “ 蓝色振荡?”同学们立即对这一题目产生了兴趣。只见王诗豪拿起一只空的锥

2、形烧杯,用滴管向内滴入一些蓝色溶液,然后又用滴管滴入几滴无色溶液,此时烧杯中的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他再滴入少许另外一种无色溶液,烧杯中的溶液竟然又变回了蓝色。“ 咦,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感到很奇怪,纷纷议论起来。他又滴入几滴粉红色的溶液,此时烧杯中仍为蓝色。“ 大家请看!” 他举起烧杯,左右用力振荡,几秒后,烧杯中的溶液竟然变红了;等他把烧杯静止下来,烧杯中的溶液又变回了蓝色。“ 呀,真神了!” 我们无不惊讶, “ 烧杯中的溶液在振荡时为什么会变红呢?”李鑫东告诉了我们答案:“ 刚才我们依次滴入的是亚钾基蓝、氢氧化钠、葡萄糖和酚酞。亚钾基蓝是一种呈蓝色的有机化合物,在滴入氢氧化钠后,两种物质

3、氧化生成一种透明无色的液体。滴入葡萄糖后,又还原为蓝色。滴入酚酞后振荡,氢氧化钠遇酚酞变粉红色;静止后,葡萄糖与空气结合,又还原呈蓝色。”“ 哦! ” 我们恍然大悟,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位同学站起来问:“ 为什么酚酞遇到氢氧化钠会变成红色呢?” 这时,董舟菡走上台说:“ 这个问题,大家看完我的实验表演铁树开花就知道了。” 她取出一棵精心制作的“铁树” :铁丝是树 枝树干,棉花做含苞欲放的花蕾,在棉花上面滴上粉红色液体。她用 一个罩子紧紧罩住“铁树”,放在玻璃板上,再用滴管吸取一些液体 滴在罩子周围。几分钟过去了,终于有一朵白花变成了红花,紧接着 一朵、两朵“铁树”真的开花了! “可这是为什么?

4、”她不紧不 慢地说:“刚才我滴在棉花上的是酚醐。酚醐是一种可以检验物质酸 碱性的试剂。当酚醐遇到碱性物质时会变成粉红色; 遇到酸性物质时 则变成蓝色。刚才滴在罩子周围的是氨水,氨水是碱性物质,所以遇 到酚醐变成了粉红色,铁树也就开花了。刚才王诗豪等人的实验中, 氢氧化钠也是碱性物质,遇酚醐后也变成了粉红色。”董舟茜的一番讲解赢得了我们的赞许和阵阵掌声。这时,张明走上台说:“下面由我来为大家表演一个小实验。”他拿出一盒火柴,先 点燃一根,在吹灭火柴的一刹那迅速点燃了另一根火柴, 向熄灭的火 柴靠近,“嚓一一”火柴不点自燃了。面对我们一张张疑惑的脸,张 明从容地解释道:“大家都知道,火柴是由磷元素

5、组成的。任何物质 在达到着火点后就会燃烧,磷也是如此。当第一根火柴熄灭时,原来 燃烧时的温度还有所保留;当另一根火柴点燃并靠近这根火柴时,磷 接受到燃烧的火柴传来的热量,达到了着火点,就燃起来了。 ”“张明的火柴不点自燃了,可我们的蜡烛却怎么也点不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刘晨燕和刘凤两位同学走上台来。 刘晨燕拿出一个 大烧杯,把一根高度不超过烧杯的蜡烛,插在一块橡皮泥上,固定在 烧杯中央。她在蜡烛的周围撒上小苏打粉,再在小苏打粉上倒上米醋。 过了一会儿,他们再试着去点燃蜡烛,却怎么也点不着了。“奇怪,蜡烛的着火点已经达到了,为什么还是点不着呢? ”台下的同学们都 很奇怪。一旁的刘凤帮我们解开

6、了谜团:原来,物质燃烧除了要达到 着火点外还有一个条件一一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小苏打粉是碳酸氢 钠,米醋是醋酸,这两种物质结合后生成了碳酸和醋酸钠,碳酸又分 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渐渐浮上杯口,围绕在蜡烛周围。由于 缺乏氧气,所以蜡烛无法燃烧。接下来,轮到刘晨燕和刘凤了。 “我们表演的题目为点不燃的 蜡烛刚一说完,大家七嘴八舌地交头接耳:“什么蜡烛点不燃?可能吗?张明的火柴不点自燃,而她们的点不燃有点意思” 刘凤 拿出一个大烧杯,把一根高度不超过烧杯的蜡烛,插在一块橡皮泥上, 固定在烧杯中央。她在蜡烛的周围撒上小苏打粉,再在小苏打粉上倒 上米醋。这个实验的原理十分简单,物质燃烧除了要达到着

7、火点外还 有一个条件一一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小苏打粉是碳酸氢钠,米醋是 醋酸,这两种物质结合后生成了碳酸和醋酸钠, 碳酸又分解为二氧化 碳和水。二氧化碳渐渐浮上杯口,围绕在蜡烛周围。由于缺乏氧气, 所以蜡烛无法燃烧。刘凤去划火柴,偏偏在关键时候杀出个“程咬金” 来,火柴像着了魔一样,怎么划也划不着,眼看桌上的火柴杆越来越 多,时间也一分一秒地过去,怎么办?终于过了一分左右,火柴点着 了,刘凤用火柴去点蜡烛,哆哆嗦嗦的,刘晨燕心里默念道:上天保 佑,浪费了那么长的时间,二氧化碳早跑光了,实验要是失败了,奇 迹快出现!” “哧” 一瞬间,一片光明,下面一阵叹息,没戏了,怎么 收场?刘晨燕集中生智把

8、她刚才默念的搬出来,和刘凤互相补充,将失败的原因分析的头头是道,下面鸦雀无声,一会儿便爆发出雷鸣般 的掌声,她们虽败犹胜,成功了,两人对视一下,会心一笑。这时,蔡辰霄、潘梦和刘静娴每人手持一只蜡烛、一包粉末走上 台来。她们为我们带来的是星光灿烂。首先将蜡烛点燃,再用小 匙取出少许粉末,小心翼翼地撒在蜡烛的火焰上。奇迹出现了,火焰 上竟新冒出五颜六色的火焰,就像点点星光在闪耀,美丽极了。刘静 娴向我们解释道:“我们使用的这三包粉末,分别是铜粉、镁粉和锌 粉。这三种粉末和氧气在燃烧的条件下分别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镁和氧化锌,这些氧化物又在燃烧下呈现出各种颜色。”台下的同学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走上台去

9、亲身体验。教室里的 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台上里三层外三层,同学们仍热情不减。接下来的实验表演一个比一个精彩。汪雯的巧化糖块告诉我 们:在水里化糖块放在上面比放在水底化得快得多;唐超煜的瓶口 吞鸡蛋,利用压强的原理,让鸡蛋自由地从比它小的瓶口进进出出。 还有金倩、洪烂华的失而复得的白色,胡晓娇等人的如何成功 的登月,吴天明等人的人工造雪等等。精彩的实验表演让我们在欢乐中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知识和道理。最精彩的时刻来到了,蔡辰霄从容地走上台。“ 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水底珊瑚。 ” 她将水和水玻璃按1 : 1 的比例倒入烧杯中,搅拌均匀后再放入一粒硫酸铜颗粒。过了一会儿,烧杯中的硫酸铜竟然像珊瑚一样生长起来:

10、“珊瑚 ”尽情地向四周扩散开来,生长出“触角 ”。每一个同学都睁大了眼睛,惊讶万分。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不仅认真的演、听、看,而且还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对每一个实验表演打上了自己满意的分数。最后,蔡辰霄同学的水底珊瑚当之无愧地被评为“王牌实验”。在一片掌声中,我们的实验Party 落下了帷幕。同学们完美出色的表演、精彩的发言和公正的评分,让这一次实验Party 格外成功热闹。同学们兴奋地期待着下一次的实验Party 早日来临,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给家长、老师们一个惊喜。评析:这是一堂胡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作业展示课。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设计和操作作业,并进一步去寻求解答,个中的体验对学生具有

11、强大的诱惑力。胡老师的“自设作业”实施以来,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给我们提出了反思的课题,作业形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外化。胡老师倡导的“自设作业”追求的就是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氛围;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跳一跳,去摘自己设定的“果子”,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只要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相结合,那怕教得“少”也就是“多”一样,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的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当今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

12、原因,在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数量多、 难度大, 并且在作业本身的质量和要求上存在着许多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倡导减负,并不是说不要作业, 而是要提倡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 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 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伤口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2) 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 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 写随笔、 论文、 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作业;( 4)表演作业。为此,我们也致力于学生作业的研究。除了“自设作业”外,还有

13、一些新的作业形式的尝试:( 1 ) 分层作业。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它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样、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A、B、C三种难度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分层作业也有特例,就是教师对学生布置同样内容的作业,但是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应用题中困难学生一题一解,优秀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2)弹性作业。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种共同的最低层次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这个基本作业要求的前提下,无论在作业数量、难度,还是在完成时间等方面都允许他们有一定的弹性。实质上是一种自主性和开放性的作业体系。如对优等生可进一步充实作业,而对中下生只要求完成

14、最基本的作业要求即可。( 3)范例性作业。教师通过给学生精心设计一些具有“范例性”特点的作业,着重突出作业的代表性、典型性、精要性、概括性,从而使之具有更大的可迁移性。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4)实践性作业。在社会、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等学科中多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或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亲自操作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去完成这些作业,并从中受教育,获得发展。(5)主题性作业(或长期性作业) 。研究性学习属此类。它把学生作业活动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并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完成,旨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倡课堂作业、口头作业、体验性作业等作业形式。我们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就要求减去他们过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的作业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地研究并设计学生的作业是当前减负的一个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