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37236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引言一、实习目的在课堂教学和室内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 起来,把地质图和地质报告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实习要求1、分析金山镇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三、实习任务1、绘制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2、绘制金山镇地区A 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3、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四、区域地理概况所读金山镇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 1:100000,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部

2、地势较 高,东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地势较为起伏。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1000m,海拔最高处为北部的诸岭,海拔为1800m左右;同时分布有多个高海拔点,如西部偏中的奇峰(1600m) 和雨峰( 1500m)、西南部的下白垩统砂岩高地(1700m);海拔最低处应为东南部的河流下 游,海拔在800m以下。该地区水系较为发育,支流较多,多条支流首先汇入两条主支流, 两条主支流最终再汇入干流。沿干流有多个村落分散,金山镇便坐落于其岸边。第二章地层金山镇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中泥盆统 (D2)砂岩、上泥盆统(D3)页岩、下石炭统(C1)灰岩、中石炭统(C2)灰岩、上石炭

3、 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叠统(P2)灰岩、中三叠统泥(T2)灰岩、上 三叠统(T3)灰岩、下白垩统(K1)砂岩、上白垩统(K2)砂岩。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岩层厚度m接触关系岩性产状与变化分布K2整合砂岩近水平西北部、北部略偏东K1300角度不整合砂岩近水平T3整合灰岩岩层倾斜陵庄西南侧T2300平行不整合泥灰岩岩层倾斜金山镇、诸岭、雨峰等P2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P1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部分地区发生倒转C3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部分地区发生倒转C2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部分地区发生倒转C1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部分地区发生倒转D3450整合页岩岩层倾斜河北村南正断

4、层系一代D2450砂岩岩层倾斜因地垒而被抬升其中侏罗世与Ti岩层发生缺失。出露地层面积较大的有 Ci、C2、C3、Pi,较小的有 D2。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 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Ki与下伏地层则表现为角度不整 合接触,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触。第三章岩浆岩该地区东北角陵庄附近有有丫花岗岩体及“斑岩脉产出。一、Y花岗岩体丫花岗岩体主要产出于-褶皱处,规模相对较大;图内出露面积约为 4km2,与围岩 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白垩系前期和三叠系后期, 即褶皱形成之后逆冲断层形成之前。 其西部被标号为F4逆冲断层

5、切断且被其上盘标号为的褶皱覆盖。二、7斑岩体“斑岩脉主要产出于丫花岗岩体之上,呈脉状分布,出露面积较小,图内面积约为1km2, 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 Ki之前逆冲断层形成之后。其向北覆盖过逆冲断层 F4 并被K2岩层覆盖;向南覆盖于丫花岗岩体及号向斜的南东翼上。第四章构造金山镇地区地形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第一节褶皱卜面对纲要图中标号一(11)的褶该地区褶皱发育较为完整,为阿尔卑斯式褶皱。从该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 2)上可知主要有五组背斜和六组向斜,轴向均为北东一南西方向皱列表概述:标号类型翼间角两翼地层核部地层位态形态轴面产状北西翼倾角南东翼倾角向斜75°Q、C3P1直立

6、水平平行褶皱NW307 / 82°60°45 °背斜15°Q、C3C1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08 / 72°65°80° (倒转)向斜65°Cl、C3C2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12 / 78°70°45 °背斜30°Q、C3C1斜歪倾伏相似褶皱NW313 / 60°45°75 °背斜30°C2、C3、P1C1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13 / 55°40°70° (倒转)向斜65°T2、P2T3斜歪倾

7、伏平行褶皱NW312 / 63°75°40 °向斜55°T2、P2T3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12 / 72°80°45 °背斜95°P2P1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E120° / 88°45°40 °向斜100°T2、P2T3斜歪倾伏平行褶皱/ 90°40°40 °(10)背斜100°C1、 C2、 CD2直立倾伏顶薄褶皱/ 90°40°40 °(11)向斜88°C1、 C2、 CP1直立倾伏

8、平行褶皱/ 90°47°45 °其中:号向斜位于西北角处,其北西翼部被 K1岩层覆盖,并沿东北方向延伸到图幅外围该向斜在图内延伸长度约为7km,出露宽度约为2km,号背斜位于奇峰一雨峰西北方向约 2km处,其南东翼至核心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1切断,从而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 F1的上盘。其枢纽向两边倾伏,褶皱呈长椭圆状形态。在图内该背余M勺延伸长度约为10km,出露宽度约为1.5km。号向斜位于奇峰一雨峰西北方向约 1km处,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其北西 翼被逆冲断层F1切断,整个向斜成为逆冲断层 F1的下盘;枢纽向两边扬起,而使向斜宽 度由中部向两边

9、逐渐增加。在图内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2km,出露宽度从1km到2km左右。号背斜位于奇峰一雨峰处,南东翼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2切断,使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2的上盘;且其在奇峰与雨峰南部位置被两条滑移断层错断。该背斜枢纽向 两边倾伏,褶皱形态应为长椭圆状。在图内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4km出露宽度约为1.5km。号背斜位于诸岭位置,其枢纽在中部向两边扬起,在两侧则向两边倾伏,整体呈马 鞍状形态。具东北处背斜即为诸岭,西南处背斜的南西翼发生倒转。整个背斜的北西翼被 逆冲断层F4切断而成为逆冲断层F4的上盘。在图内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 16km,出露宽 度为2km-3km左右,且其东北角处

10、被K2岩层覆盖。号向斜大部分被号背斜覆盖,组成逆冲断层F4的下盘。号向斜位于诸岭东南部约2km处,其枢纽在中部向两边倾斜,在两侧向两边扬起。 其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4切断而成为逆冲断层F4的下盘。在图内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 10km,出露宽度约为2km,且在其西南方位有飞来峰出现。号背斜枢纽向东北方向产生倾伏;图内延伸长度约为4km,出露宽度约为1km,号向斜西南侧枢纽向上扬起,其东北部被 丫花岗岩体覆盖,且其南东翼局部被“斑 岩脉所覆盖。图内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 5km,出露宽度约为1km.(1。耳背斜地处河北村位置,其枢纽在中部位置向两边扬起,在两侧则产生倾伏,整体呈 马鞍状形态。沿轴向背斜

11、被五条正断层切断,沿西南至东北方向,第一条与第二条正断层 构成地垒组合;第三条与第四条正断层构成地堑组合;第四条与第五条正断层构成地堑组 合。整个背斜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且在其西南位置有河流经过。图内该背斜的 延伸长度约为6km,出露宽度为2-3km。(11场向斜位于东南角处,沿向斜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 在图幅内的延伸长度约 为3km,出露宽度约为2km,根据大规模的背向斜组合可知金山镇地区曾受到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强烈的挤压作第二节 断裂金山镇地区断层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其中 F1、F2、F4三条逆冲断层伸展整个地区现列表分别对地质才造纲要图中的 F1 F6断层或断层系进行概述

12、:标号全长上(左)盘地层下(右)盘地层断层向倾向及倾角分类方位其它F1逆冲断层图内长约 12kmC1、Q、C3。、Q、C3NW 30°左右纵断层奇峰-雨峰北西方向1.5km处F1、F2、曰三条逆冲断层组合成叠瓦式逆冲断层组F2逆冲断层图内长约 18km。、Q、C3P1、C3NW 20° -30 °纵断层奇峰-雨峰被地层F3断错F3滑移断层1.5-2km。、。、横断层奇峰-雨峰断错断层F2F4逆冲断层图内长约 22kmP1、。、C2T3、 T2、P2NW 15 -25 °纵断层诸岭南东方向1.5km 处规模最大的断层F5滑移断层0.7-0.8kmP1、C3

13、P1、C3横断层王家庄西部及北东部2.5km处断错岩层P1、GF6正断层1-1.7km匹、D3、C1B、D3、C1SWF口 NE 80°-85 °横断层河北村形成地垒与地堑组合其中:标号F1逆冲断层沿号背斜轴向纵切其核部地层,并沿其走向延伸至图幅外围。标号F2逆冲断层沿号背斜轴向纵切其核部地层,且其中部位置被两条滑移断层错断,其东北部被K2岩层覆盖,西南部延伸到图幅外围。标号F3的两条滑移断层为同一性质的断层,它们的滑动方向相反并断错号背斜与 F2 逆冲断层。标号F4逆冲断层为图中规模最大的断层,其纵向穿切号向斜与 丫花岗岩体,并沿其 走向延伸至图幅外围。标号F5的两条滑移

14、断层为同一性质的断层,它们的滑动方向相反并断错P1、。岩层。标号F6五条正断层横切(10号背斜,并共同形成地堑与地垒构造组合。同时,该地区南部偏中部位有构造窗和飞来峰出现。 构造窗出露岩层P2、T2,海拔800m 左右;飞来峰残留岩层为 P2、T2,海拔为1200m。第五章构造变形史根据对金山镇地区地层不整合接触及出露岩体的分析,可将该地区地层分为两个构造 层,即6T3构造层和Ki 一©构造层。因P2与T2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接触,又可将 D2一T3构造层分为D2P2构造层和T2T3构造层两个亚构造层。改一P2构造层中,改的中泥盆统砂岩属于湖泊沉积岩;D3的上泥盆统页岩和CiP2的 灰

15、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测C2P2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后地壳有轻微的抬升, 但幅度很小,沉积过程稳定,岩层连续,沉积环境从浅海沉积向湖泊相沉积过渡。P2与T2之间因缺失T1而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由此可知在 T1时段内,由于地壳开始快速垄开而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从而造成 T1岩层缺失。T2T3沉积过程中,岩层又继续接受沉积,仍属于滨海沉积,处浅海沉积环境。可猜 测该时段内地壳又开始下降或海平面开始上升。T3-K1过程中缺失侏罗纪造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内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金山镇地区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大型褶皱;褶皱后期,丫花岗岩岩浆侵入岩层,喷溢出地表形成丫花岗岩岩

16、体;随后形成数条大型逆冲断层和各种滑移断层及正 断层;接着“斑岩侵入岩层并溢出地表形成“斑岩岩脉。K1 K2期间又继续接受沉积,沉积岩为砂岩,因 K1、K2岩层在其他地区并未出现,可 知K1K2属于滨海沉积岩,处浅海沉积环境。在图北部略偏东位置处,由于©沉积时发生海侵,K2沉积范围扩大,K1被覆盖在©下部,所以只出露K2而并未出露K1岩层。第六章结束语在班主任朱老师的辅导下,通过这两周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学习,我对地质 学习的认识丰富了很多,同时也学到了很多。首先,我学会了如何绘制地质构造纲要图,并通过构造纲要图大概了解了金山镇地区 整体的构造概况。其次,通过绘制A B和C D图切地质剖面图,进一步熟悉了绘制剖面图的要点,并开始通过定轴面来准确绘制褶皱产状,从而在正确的基础上力求准确最后,通过这篇地质构造概述,我清楚了构造纲要图和剖面图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初 步掌握了地质构造概述的一般步骤、内容、方法;弄清楚了金山镇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 序。我想,这两周的学习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它预示着我在地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