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情未必“难却”]申请依旧.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44436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盛情未必“难却”]申请依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盛情未必“难却”]申请依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盛情未必“难却”]申请依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盛情未必“难却”]申请依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盛情未必“难却”]申请依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情未必“难却”]申请依旧.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盛情未必“难却” 申请依旧吃请受礼者常有个遁词,叫做“盛情难却”。意思无非是说,不论吃请也好,受礼也罢,并非有意去讨便宜,实在是顾及情面,却之不恭,不得已而为之。 盛情”果真“难却”吗?未必!有位同志就自有高招。他不论到什么地方,一律滴酒不沾,并明言盛情就是要“却”。“却”了一次,下次再去,便省了许多口舌。这样,廉洁的牌子一亮,使人感到没有请吃的必要,也就少了“盛情”,结果非但没有伤感情,反而赢得了群众的钦佩。由此可见,盛情并非不能却。然而, 为什么有些人就感到 “难却” 呢?我看关键是有无 “却”的决心和诚意。有的领导干部在大庭广众面前虽然也经常振振有词地反对吃请受礼,但背后交易却是另一回

2、事。对于这种人而言, 不是 “难却”,而是压根儿就不想却。因为他们私心太重,只想从吃请受礼中捞油水、得好处。由此, 笔者想到了一个古人却盛情的故事: 东汉庐江太守羊续,初上任时衙门里送礼之风很盛。一天,有位下属给他送来一条大鱼, 他再三拒绝,那下属硬是不肯带回,羊续毫不客气,便将鱼高悬在门口屋檐下,直到晒成臭鱼干。羊续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态度鲜明地显示了他不以一鱼污自己清白之身的崇高情操。态度鲜明当然看着爽快,不过另一位太守刘宠的做法也同样值得我们回味。刘宠离我们很远了,已近2000 年。他是东汉会稽郡 (今浙江绍兴)太守。在他主政之前的会稽,官员横征暴敛,胡作非为,百姓不堪其扰,只得纷纷遁迹于

3、深山老林之间,甚至到了“白首不入市井”的地步。刘宠主政后, 废除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 郡中秩序井然, 老百姓安居乐业。 刘宠因为为官清廉, 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刘宠上京途经会稽郡辖下的山阴县时,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发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一百文钱,要送给刘宠。刘宠说:“各位父老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人,没有见过郡守。 别的太守在任时, 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 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 百姓不得安宁。 自从您到任以来, 夜里听不见狗叫声,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刘宠听罢,十分感动:“父

4、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惭愧。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可是,这几个老翁执意赠送,情真意切,刘宠不收,他们不肯 离去。真是“盛情难却”!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 作别。他将出山阴县界至西小江时,将钱投入江中而去。这钱,在刘宠看来已经不是钱了,而是百姓们的心。全部收下, 显然有违他做人、为官的原则;一概不收,又盛情难却,也有违他的 爱民之心。刘宠是个聪明人,他只象征性地取“一钱”,表示不“却” 民之“盛情”。然而,“一钱”也是钱,带走,也有违于他为官“两 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准则,所以,随后又投之江中,归还会稽郡。刘宠在“盛情难却”之下的明智之举,

5、获得了千古美名。后来, 史志家范晔将此记入后汉书循吏传,奉为楷模。后人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后,更为清澈了。后人遂将 西小江改名为“钱清江”(在今绍兴市境内),建碑于江边,上书”会稽太守刘宠投钱处”,碑旁建“一钱亭”,又在钱清设立“一钱太守庙”为之纪念。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据说就是当年刘宠投 钱入河的地方。“一钱太守”的美名自此传开。清初,监察御史杨维乔在刘宠墓前题诗:“居官莫道一钱轻, 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人情”本身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和谐社会,也就是人情融洽 的社会。刘宠太守在任时用心用力打造和谐融洽的郡境,他所“遭遇” 的盛情是不带任何企图的真情,虽然“难却”,他竟然“却”得艺术 而富于人情味,没有利令智昏。看来,自古至今,“盛情难却”都在考验着你我的智慧。/书含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