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居民]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解析.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46665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居民]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湘西,居民]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湘西,居民]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湘西,居民]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湘西,居民]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西,居民]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解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代湘西“改上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解析一、湘西上司制度及改上归流湘西,即湖南西部的沅水、澧水流域地区,古称荒服。虽然从版图上看至少在秦代已 经划归中央政府管辖(属黔中郡),但事实上直到北宋时期才真正有效地在中央政府的直接 控制之下,这种控制采用的方式就是上司制度。这里试从前辈学者较少涉及的现存湘西地 方志中有关筑城活动的记载入手,借以考察清代改上归流后湘西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传 播圈的形成及其对居民生活变迁的影响。希望能有助于加深学界对于整个西南地区同一时期 改土归流后历史发展情况的理解。上司是一种世袭式的地方政权,土司制度是宋元明至清初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 族地区基于怀柔政

2、策施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它的特点是自筹经费、自我管理、世袭统 治,更多的是在名义上接受中央政府的册封。但这种制度的弊端有很多,这些上司与中央 王朝的关系亦时好时坏,极大地影响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在战乱时期,上司 是一种不能随意为中央所用的势力,有时甚至还成为反对中央的势力。所以,从明代永乐 (1403-1424年)时期开始,中央政府就着手对上司制度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方式即改土 归流。改上归流就是要打破土司世袭的自我管理制度,将其纳入到中央政府统一的直接管 辖之下。多年来,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己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对湘西土司 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消亡的过程,基本上已经

3、有了较为明晰的结论,其中对湘西改 上归流的过程及其影响也是讨论甚多。地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它是研窕一地历史状况 极好的第一手资料。清初康雍乾三朝,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雍 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改上归流折,建议在实行上司制度的地区取消上司 制度,设置府、厅、州、县,由朝廷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管理,这拉开了清代大规模改土归 流的序幕。湘西的改土归流 就是在这股浪潮之下进行的。湘西的上司制度起于五代,发于两宋,成于元,兴于明,至清雍正年间(1623-1735 年)改上归流,到清末基本结束。雍正初年,湘西的保靖、桑植、永顺等上司及鄂西的容 美土司相互仇

4、杀,朝廷不胜其烦。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通过对保靖和桑植上司的改流 工作,将二地分置为保靖县和桑植县。湘西势力最大的永顺上司深感大势所趋,乃于雍正 六年(1728年)主动纳士,清政府以其地置永顺县和龙山县。其后,清政府设永顺府统管 永顺、保靖、桑植、龙山4县。随后湘西其他各大小上司也逐一纳上改流,并入周围各县。 至乾隆年间(1736-1796年),原湘西上司主要地区,共设置有永顺、保靖、桑植、龙山4 县和凤凰厅(治所在镇覃)。湘西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结束。改上归流对于湘西来说不单是政治统治方式上的一种变革,更重要的是对于湘西地区 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筑城活动在湘西地区现存的方志

5、中,有几篇关于湘西上司地区在改上归流后进行筑城的记载, 这些记载一般以筑城记的形式存在于方志之中。记是一种文体,顾名思义,筑城记就是在修筑城池的时候所作的用以记录城池修建具体情况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会被刻石留存,因 此,筑城记一般存在于方志的艺文志或金石志中,或者附于城池之后。筑城 记详细地记载了一地城池修筑的原因、修筑的发起人、修筑的时间、修筑的资金来源、修筑 的结果以及城池长宽高的具体数据等,是有关一地区发展变迁的宝货资料。关于这些城池的修筑原因,龙山新修城记说:(袁)振绪以已酉令新邑龙(龙山), 驻江西寨,安辑招彳来。窃维固圉保民,设险为先,而缮治之始必得形胜宅之,然后有所凭 依,以戒不

6、虞。自今以往,国家万亿年丕基,龙邑(龙山)之巩固亦相与无终极也。保靖 建外城记说得更为明确,保靖,僻在万山之中,逼近苗巢,地居险隘。永、绥藉以运 粮,辰郡恃为藩蔽,为西南要隘之区。原设县城,狭小低薄,四用高山壁压,城垣形如 锅底。而附近居民,总以城垣单薄为虑,故而筑城并立门楼三座,为兵民守望之所。可 见此筑城活动的首要原因是保境安民,以戒不虞。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县城都有城墙,城墙到清代乃至民国才真正地普 及开来。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墙最主要的作用是防御,所以筑 城记在谈及筑城原因时都着重强调其防御功能。我们知道,改上归流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 顺的,永顺上司就是一个

7、很好的例子。永顺上司作为湘西地区势力最强大的上司,为什么 会主动纳士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政府先控制了桑植和保靖两地,对永顺上 司形成了包围之势,永顺上司才被迫纳上献城。如果说在双方势力的较量过程中对于阵前城 池进行修缮加固以防范敌人倒是无可厚非,但这些筑城记所提到的筑城时间均在改土归流 之后。改上归流之后,湘西区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再是对上司的监控和对苗民叛 乱的镇压,这些地区已经为中央政府所直接控制,不存在需要防范的对象,为什么还要耗 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城池保境安民呢?因循旧制,与民休息也不更好?如宋朝,在与 辽金相互抗衡的边界上十分重视城池的修建,但在统治领域内部则对

8、修城持消极态度,不 仅不把修城作为考课的内容之一,反而将其视为劳民伤财的活动。所以,筑城的动因并不 像筑城记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为了保境安民,以备不虞,尚有其他原因有待讨论C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强调城池的防御作用,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来,但是它 所包含的另一功用却少有人关注,那就是区分君民。城墙这种区分人群的作用自古就有,西 周时期有国人和野人之分,这里区分国和野的界限是什么,就是城。居住在城邑及其 附近的人是国人,居住在远离城邑的人则为野人。因之,湘西地区筑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区分和管理人群。在改上归流后,原来属于上司世袭主管的私地变成为国家统一管理 的地区。由于历史的惯性,在非常重视地方

9、城市修建的清代8 237,在新直管的上地上 自然是要修筑城池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同一时期湖南西部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修筑城增 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来。在这种修筑城增的大潮流下,湘西上司地区在改上归流后自然首先要做的就是筑城。 因为自古以来修筑城墙的防御作用被强调,所以在筑城记中着重强调固圉保民,设险为先, 而缮治之始必得形胜宅之,然后有所凭依,以戒不虞。但针对湘西改上归流地区,筑城 的另一个作用,即区分人群的作用则更加明显,更加需要关注。改上归流不仅是治理地方的官员改为非当地民族的人员,同时,清政府在土家族地区 废除了汉不入境,蛮不入洞的禁令,大量汉族流民迁入湘西。这样将人群进行区分管理 就很有必要

10、。凤凰请展镇草城垣疏说:湖南镇覃一镇,地接黔苗,民口杂处,本系上司所辖,兵民房屋及数处井泉围抱入内,如此一加宽展,即于苗疆重地益昭慎重,而 居民遇夜亦得在城汲饮,可无缺乏之虞,实于地方民情均有裨益。并请毋庸拆毁(旧城)即 圈入新城以为重门保障,则边疆黎庶感荷圣恩益无既矣。此也可见湘西地区的筑城活动,区 分人群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筑城活动是清朝政府对湘西的一种管理措施。因此,我们 讨论改上归流前后湘西地区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要特别重视筑城区分人群的这 一作用。三、筑城与居民生活的变迁永顺府建城记云:永顺,古荒服之地。旧隶上司宣慰司,统三知州、六长官司治 之。本朝设流官同知、副将各一员弹

11、压。其地皆负险而居,未有城郭今蒙皇上圣德神功, 度越千古,始开建兹地,创造城垣,山明水秀,焕发于光天化日之中,固斯民出草昧而 游雍熙之幸,亦斯地辟混沌而入文明之会也。将筑城与出草昧辟混沌相提,正体现出作 者已经意识到湘西改上归流地区的筑城不仅是修造一座城池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 一种文化C筑城以区分人群,什么是区分人群?只是单单地把不同的人群用城墙隔离开来 吗?当然不是。既然筑城是清朝中央政府对湘西地区的一种管理措施,那么区分人群就在于 教化人群。区分A和B就是要表明A和B是不一样的,而筑城就是要区分出A和B,然 后用A来辐射、改变B。城市研究强调城市在历史发展和区域变化中的主导性作用。刘

12、易斯芒福德在其著作城 市发展史中将城市的功能比喻为容器和磁体,广为人所知。我们看到,湘西地区的筑城 活动与一般地方的筑城活动略有不同。一般地方的筑城活动是人口在某一特定地点集聚到一 定程度后,为了防御的或是其他的原因而在此地修筑城增,将原地之人群包裹在内。而湘 西改上归流后的筑城活动,在永顺府建城记和龙山新修城记中都提到聘用堪舆人 员择址修城。其中在永顺府建城记中还特别提到修城之地乃是请官庄以易民用而来。也 就是说,湘西的筑城多是由政府统一规划、重新择址进行修建的。城市要具有容器功能, 就不单单像维护旧城一样修筑一个城圈那么简单,更多的是需要在修城以后对于城圈内部 进行填充。在这些方志中我们可

13、以看到,在筑城记之后紧接着就是新修衙署记新修文庙记 新修学校记这样的文章。所以湘西的筑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筑城,是在少 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典型的汉文化城巾。而城市又具有磁体功能,这些新修的城巾势必也将 给当地社会和民众带来巨大的影响。县城恰是一人(皇帝)政令传达与地方的焦点和媒介,县令是皇帝的代言人,县城成为 中国文化的一项特征,汉人政治或文化力量所到之处,它就在那里出现。在湘西地区,这 些新修的城市,作为县城,一旦建成就会成为一个地区人员、物流及文化交流的汇聚点, 同时也会是一个地区文化扩散的传播点。以城市为中心,连接交通线会形成一个文化传播圈, 这样一来必定给湘西地区带来前所未有

14、的文化冲击。原先湘西地区居民都负险而居,未有城 郭,居于寨、洞之中,如龙山新修城记中所说振绪以已酉令新邑龙(山),驻江西寨, 连县令都是居于寨中。修筑城池,不仅是衙署,更有许多当地人员要迁居到城中,这样就 加大了城市作为文化扩散传播点的功能,也就不能不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乾隆 永顺府志卷11中说永顺改上归流后建城垣、立学校、开河道、立市镇、置邮传、修祠 宇、衙署等项,劝耕稼、兴党塾均得与被仁义礼乐之化。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在建城垣之后, 亦可见建立城垣为这些推行文化革新的活动奠定了基础。改上归流后湘西地区的筑城活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传播点和文化传播圈,给 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

15、响。第一,居民身份的变化,由蛮民变为普通民众。在改上归流前,在湘西地区无论哪 个少数民族都被统称为蛮,如东汉时期就将湘西地区的居民称为五溪蛮。在改上归流建立 城垣以后,兴学校,行教化,儒家思想在当地传播,科举取士在当地实行,加之汉人迁 居于此地,这些都给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城市成为湘西与外 界交流的一个窗口。通过城市,一方而使其他地区的人,特别是汉人,对这些少数民族有 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而,这些少数民族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圈的影响下也在发生 变化,越来越多地与外界趋同。原先被视为蛮民的人,逐渐地被大家认识并接受为普通民 众。第二,居民生活基础开始发生变化。虽然古

16、代中国一直都是以农为本,但是在湘西地 区改上归流建立城垣以后,城市不仅成为本地区交流集会的中心,也成为本地与外地交流 的中心。这样以城市为依托的交流,不仅使湘西地区在农业方面让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农 用上地得到开垦,农业取得较大的发展,而且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惭繁荣。另外,棉花、油 菜等经济作物自此以后在湘西地区广为种植,湘西与外地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当地百姓 负土出境,川、陕、鄂、滇、黔、湘、粤等省皆有永顺商贸的足迹。第三,民风民俗发生变化。改上归流后城市中的衙署、文庙、学校等成为本地文化传 播的中心,在这个城市中心的示范作用下,加之清政府革除蛮风的政策,欲安苗境,必先 除扰苗之弊慎重苗疆檄,湘西的民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习俗如巫术、傩戏、骨终坐床、 强制婚配等出现改观详革上司积弊略,更重要的是蛮声少数民族语言发生了变化,操官音 者十之七八,近日操种音者十不一二惟乡间间有蛮声。总之,改上归流和筑城活动使湘西地区这个古来荒服之地,由化外归入版图,由边 疆转变为腹地,最终融入于中国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