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案例.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77416 上传时间:2022-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案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案例分析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芳华小学 李金强一、教材分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下年级, “沉和浮”单元里的第二课,是在研究了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后,换个角度来思考“怎样利用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 轻重的关系来改变物体的沉浮” 这一课题的研究。 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 1、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2、为什么潜艇会在水中上浮下沉?3 、应用制作我们的“小潜艇” , 4,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制作小潜艇,学以致用。二、学生情况分析沉浮现象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 这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有利条件。 但学生对这种现象没有深思,更不知沉浮的规律。在教师的

2、引导下,学生对进一步探究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改变轻重、大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探究。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从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复习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然后利用提供丰富的结构实验材料, 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 经历一个探究改变物体沉浮办法的过程。 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运用所学知识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 通过制作 “小潜艇” 、 玩 “小潜艇” ,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真正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四、教学设计理念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开展以引导、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

3、的改变的探究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体作用, 让学生体验并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五、学习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知道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技能目标:通过实验的思考、设计、操作、记录的经历,了解设计实验、探究科学的基本技能。情感目标: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积极思考, 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六、课堂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谁能说说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师: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生:大小有关。生:轻重有关。(二) 、研究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师:出示空瓶、水槽,让学生猜一猜

4、,空瓶在水槽中沉还是浮?生:沉。生:浮。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将空瓶放入水槽中,结果空瓶浮于水面。师:空瓶浮于水面,你们有什么办法使空瓶下沉?生:装水。生:装石头。生:装沙子。师:为了验证自已的办法是否正确,请用实验盒内的材料装加以验证。生:四人小组用实验验证。师:巡回指导。生:小组汇报实验方法、结果。生:装满水瓶子下沉。生:装满石头瓶子下沉。生:装满半瓶水瓶子半浮半沉。师:半浮半沉我们把它叫做悬浮。师:大家想想, 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个沉下去的玻璃瓶又浮起来, 使悬浮的玻璃瓶上浮或下沉。生:上浮的玻璃瓶倒满水就下沉,把下沉的玻璃瓶中的水倒掉,就上浮,悬浮的玻璃瓶倒掉水就上浮。生:悬浮玻璃瓶倒

5、满水也下沉。师: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讨论师: (提示)把上浮的玻璃瓶倒满水它就下沉了,这是改变了玻璃瓶的什么?生:改变了玻璃瓶中的水。生:把上浮的玻璃瓶再倒满水,玻璃瓶中的水就增加了,它就沉了。生:把下沉的玻璃瓶中的水再倒掉,玻璃瓶就轻了,它就浮起来了。生:我想,是改变了玻璃瓶中水的多少,水多它就沉,水少它就浮。生:我想,是改变了玻璃瓶的重量,水多玻璃瓶就重,它就下沉,水少玻璃瓶就轻,它就上浮。师:玻璃瓶,它的体积是一样的,当它变重时它就下沉,当它变轻时它就上浮,也就是改变了玻璃瓶的重量。体会:在这个环节上,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发现玻璃瓶沉浮原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另外,教

6、师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的所取得的进展,当学生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师:前面大家研究非常认真,下面老师还想和同学继续研究。师:把一个装有20 克沙子的气球吹足气,扎紧。让学生猜一猜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沉。生:浮。师: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把一个装有20 克沙子的气球吹足气,扎紧,放入水中,结果浮于水面。师:把同一气球放出部分气,扎紧,结果悬浮于水中。师:把同一气球放出全部气,扎紧,结果沉入水底。师:在这个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生:气球大小的变化与沉浮有关。生:气球变大就上浮,气球变小就下沉。生:气球不大不小时,悬浮于水中。师:在这三次变化中

7、,气球的重量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气球的大小。气球变大就上浮,气球变小就下沉。也就是说,改变大小也能改变沉浮。体会:演示实验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往往会跃跃欲试。会对下面的分组实验起铺垫作用。其实“亲历”也包括教师,当教师也成为一个和孩子们一样的研究者时, “亲历”也才更有教育意义上的味道。师:改变玻璃瓶的沉浮和改变气球沉浮有什么不同?生:玻璃瓶的沉浮是改变轻重,气球沉浮是改变大小。师:知道改变大小和轻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那么,请同学们想办法来改变泡沫、橡皮泥、石头的沉浮。生:利用准备的器材,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并记录于表内。师:巡回指导。附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报告 材料开始时

8、改变重量改变体积其他橡皮泥泡沫塑料小后子生:交流实验方案、实验结果。体会:教师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交流过程中尽管有的学生答案同别人不一样,作为教师不能轻易否认,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让学生存有已 见。既要关注别人的答案,又要反省自己的答案,这样,科学素养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在 科学探究的“进程”中,适当激励、适当评价,对形成科学学习的常规、激发科学学习的 兴趣,有很好的作用。师:请拿出塑料潜艇模型,让学生在水中玩,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潜艇在水中上浮下沉 的原理。生:潜艇在水中上浮下沉和重量有关。潜水艇模型能上浮、下沉是因为上浮减轻重量,下沉增加重量。潜水艇的大小并没有改变

9、。(三)应用:制作我们的“小潜艇”师:根据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理,来自制“小潜艇”。师:利用桌上的一个易拉罐和一根吸水管,请你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潜水艇”。生:学生实验制作。师:巡回辅导。师:与真的潜水艇相比较,它们的沉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把易拉罐装满水,它就下沉,吹气就上浮。生:潜水艇打开进水舱就下沉, 再把压缩空气压入水舱把水挤压出去潜水艇就上浮,我们的实验是将易拉罐内倒满水就下沉,再把吸水管伸进易拉罐内吹气把罐内的水挤压出去就浮上去了。体会:科学探究活动到期了这一步,学生已由教师的扶着走过渡到放开由行走,留给 学生想象与自由发挥的余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乐趣无论结果是成功或失败,

10、对于学 生来说个个都是成功者。( 四) 、拓展延伸:师:刚才大家做的非常成功,这里我给大家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师:将笔帽和橡皮泥粘在地起, 放入矿泉水瓶中, 挤压瓶子, 笔帽一忽儿上浮一忽儿下沉。师:同学们回家后也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并思考:挤压瓶子,笔帽为什么会上浮,这与潜艇在水中上浮有什么关系?下节课再告诉老师,好吗?生:好。六、教学反思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三年级(下)沉与浮单元第二课时, 学生们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掌握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了 “激趣引题、 活动探究、 巩固应用、 延伸扩展”四个教学

11、环节。通过教学,我发现自己的设计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谈一谈我在本课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1、探究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递进。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讨论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包含四个探究活动,我本着由扶到放的原则,让学生大胆探究,动手实践,鼓励学生想出更好,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活动之前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改变浮标的沉浮这一探究活动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物体重量不变时, 改变物体的体积也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如果让学生直接动手, 可能会有许多同学掏出里面的橡皮泥, 也会有一部分同学会借助一些其他的物体, 往往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 在学生动手

12、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想办法, 然后我把这两种方法作为限制条件。 这样学生就会从浮标的结构特点上想办法, 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来改变物体的沉浮,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也节省了教学时间。3、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小潜艇”应用了新知,使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让学生真正认识了科学,理解了科学,运用了科学。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1、没有及时提出 “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学习要求。由于本课的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因此在汇报交流阶段, 有个别同学仍在继续自己的活动, 没有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述。2、各个环节所用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学生探究活动中有四个活动,其中第三活动拖长了时间,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略显匆忙。附 : 作者简介:李金强,男,汉族, 1983 年 5 月出生,云南陆良人,大专学历。现工作于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芳华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从事小学语文、科学学科 8 年,自 2008 年对小学科学学科及科学教学进行探索与研究至今。通信地址: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芳华小学(655609)联系电话:08746919316 或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