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89937 上传时间:2022-0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 人教版高一必修 二) 知识链接 一诗词选粹迢迢牵牛星 (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 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评析】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 河鼓二 ,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 天孙 ,在银河西,与牵 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 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 写的。春秋元命苞 和淮南子真 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 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 九咏 曰: 牵牛为夫,织 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

2、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 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 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 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 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 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 处落笔,言牵牛曰 迢迢 ,状织女曰 皎皎 。迢迢、皎皎互 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 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 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 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

3、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 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 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 , 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 女为河汉女 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 织女星 在 三字。上句已用了 牵牛星 ,下句再说 织女星 ,既不押韵, 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 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 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 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 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 迢迢牵牛星,皎 皎河汉女 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 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 说她虽然整天在织

4、, 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 意谓擢 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 札札弄机杼 对仗,而改变了句子 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 是 机杼之声。 杼 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 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 : 乃生女子, 载弄之瓦 (纺) 。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 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 化 用诗经大东语意: 肀酥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 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 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

5、一水之隔却相视而 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 盈盈 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 脉脉 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 臣注: 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人多以为 盈盈既置于 一水 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 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 河水清且浅 的影响,并不是 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 盈盈 除了这首诗外,还有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 广雅曰: 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 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 端丽 。又汉乐府陌 上桑: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

6、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 这就是 盈盈一水间 的意思。 脉脉 ,李善注: 尔雅曰 脉,相视也。 郭璞曰: 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 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 迢迢 、 皎皎、 纤纤、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 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 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 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 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 古诗

7、十九 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 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 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 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 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 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 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 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 的

8、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 ?所 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 “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 句承“远道”而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 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 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 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 的迢迢路程 !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 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 ?至此,抒情主人公 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 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

9、含蓄不尽的 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 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 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 真是令人销魂 ! 二、涉江采芙蓉赏析 (朱光潜 ) 据徐陵的玉台新咏,这首诗是西汉诗人枚乘的作品。 这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 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 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 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 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诗大半是“触物生情”,这首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 花芳草,而想

10、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 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 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 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 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 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这首诗的 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 最心爱的人。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 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 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 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 人在哪里 ?四面都

11、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 在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 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 ! 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 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 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 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 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 ?真是 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 ?“所思”是时时刻 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 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 锋不露,第三句

12、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 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 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 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 实际上很曲折。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 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 江”“采芙蓉” ?谁在“还顾” ?谁在“忧伤” ?说话的人是 个男子还是个女子 ?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 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 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 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

13、, 照这样看, 便是男子在说话, 是他 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 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 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 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 “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 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 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 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 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 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 说话的人应该是女

14、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 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 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 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 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 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 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写作借鉴 涉江采芙蓉中以乐衬哀的写作手法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 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 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

15、乎无须多 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 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 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 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 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 (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 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 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 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

16、 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 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 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 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 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 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 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 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 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 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

17、切微笑 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 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 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 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 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 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 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 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接着 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 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

18、归乡, 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 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 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 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 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 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 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 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 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 “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 表

19、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姑”的主人公,在悬 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 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一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 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 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 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 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 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 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 胸,但因为

20、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 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 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 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 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 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 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 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 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 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 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 只是在表现游子的

21、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 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 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 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 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 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 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 简直是奇想了! 问题思考 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 预习检测 默写填空 涉江采芙蓉, 。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 , 。 合作学习探究案 (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 思想感情? 明确: (二)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给文章奠定 怎样的意境? 明确: 2 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明确: 3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 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 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 4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体会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明确: 蒋生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