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编辑)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49315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56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编辑)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最新人教版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编辑)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最新人教版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编辑)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亲,该文档总共1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编辑)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编辑)名师优秀教案.doc(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2015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编辑)目 录 一、观察物体(三)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 九、总复习 1(数与

2、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

3、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

4、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

5、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6、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探究结果汇报。2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

7、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

8、个的前面如下图。 ?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9、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

10、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

11、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

12、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

13、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

14、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3的倍数的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

15、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

16、圈出2、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数学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问题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时划分:8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 3(质数和合数3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1

17、)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 30?6=5 2?3=0.6 26

18、?8=3.5 19?7?2.71 20?10=2 21?21=1 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12?2=6 20?10=2 第9?5=1.8 19?7?2.71 一30?6=5 21?21=1 二2?3=0.6 26?8=3.25 类 63?9=7 类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

19、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20、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 18?2=9 2和9是18的因数, 18?3=6 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

21、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30的因数 36的因数 1,2,3,6,9,18 1,2,3,4,6,9,12,

2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1,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

23、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

24、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知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

25、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6、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

27、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倍数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交流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 答: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1=2 2?2=1 22=4 4?2=2 23=6 6?2=3 24=8 8?2=4

28、 2的倍数有246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1,、3、8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三课时:2、5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教材P9例1及练习三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法和操作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百数

29、表。生:彩笔百数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

30、表1: 表1 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把l3579这些不是

31、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 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

32、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1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O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如:20759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

33、02468的数如:82290 偶数:2的倍数如:54728 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245 作业: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6、7题。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

34、、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

35、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

36、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 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

37、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 (2)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2(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 )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

38、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1、长、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长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 2.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 ,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39、仪 ,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 一、初步感知 , 导入新课 。 1、 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 ,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并说明 :“ 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 3、 出示反例 教师拿出 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 ( 四棱台 ) , 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 要用长方体生如果答不出来,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 教师板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 二、启发引

40、导 ,探索新知。 ( 一 ) 认识长方体 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 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 ,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 ,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引导谈话 : 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活动一: 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未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活动二: 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

41、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 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 多少厘米, 4活动三: 剪下附页1的图样。 (1) 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 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 量一量所作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 二 ) 认识正方体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

42、的特征, 长方体 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 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正方体 三、巩固深化 ,培养能力。 1、 填空。 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 相对的(1) 面的面积, 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都,12 条棱的长度都 2. 判断。 (1)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6 个面、 12 条棱和 8 个顶点。 ( )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 (3) 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 ) (4) 正方体是特殊的

43、长方体。 ( ) (5) 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 3. 如图 , 这是一个纸巾盒 四、 作业: 1、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从生活中找一个长方听或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课后小结: 4、这个粉笔盒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棱第二课时: 长时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求长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判断:(

44、复习相应的概念) (1)、长方体中至少有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 ) (2)、长方体中有时最多有8条棱的长度相待。( ) (3)、 1 2条棱都相待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4)、长方体的6个面中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 ) (5)、相交于一个点的三条棱中任意一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其余两条棱的某一条看作宽,另一条可以看作高。 ( ) (6)、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 ( ) (7)、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 )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 ) (8(9)、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 (10)、长方体中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 80厘米=0.8米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问:根据是什么,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