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语文八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word表格式导学案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59698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语文八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word表格式导学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苏教版语文八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word表格式导学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苏教版语文八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word表格式导学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语文八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word表格式导学案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语文八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word表格式导学案名师优秀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八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word表格式导学案课题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 1、 认真诵读,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习 2、 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目 3、 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标 1(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应关注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 学 2(文章中所举事例较多,要掌握其用来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法 3(注意文中对名言的引用。 指 4(周国平的经典语录很多,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记忆这些名言,并能用在导 习作中。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成都中

2、学、上海中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情为一体,是周国平作品的显著特色。 相 【写作背景】 关 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守望者,一如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链 中所描写的守望者:“一大块的麦田里孩子们在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接 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女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们捉住,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塞林格笔下的麦田隐喻什么

3、,人类的精神高地,珍藏着人类最基本的课 精神价值的高地。悬崖下面是什么,空虚与物欲的深渊。 前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忽略了精预 神追求,不能得到幸福。针对此种现象,作家周国平在本文中高声疾呼:习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一下自己的世界是否丰富、高贵,是否具有纯正的精神追求。 一、给加粗字注音。 芦苇(l) 平庸(yng) 赫赫(h) 携(xi)嘈杂(co) 沐浴(my) 缅怀(min) 萎缩(wi)自筹(chu) 二、解释词语。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 平凡 卑鄙:(语言,行为) 恶劣;不道德。 知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识 显赫:(权势、名

4、声等)盛大。 预 贤哲:贤明的人。 习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千古美谈:千古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好事。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三(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6段):以普通少女、青年画家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

5、(第7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四(收集日常生活中闪现出一种“动人的光彩”(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的材料。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常喜欢说,人是“万物之灵长”,到底人的灵性何在,我们也注意到,同样为人,为什么有的人高雅纯正,为什么有的人卑下龌龊,作家周国平对此做出了特有的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板书“高贵”二字)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叫高贵呢, (有钱的人,做大官的人。/穿名牌服装,戴名贵首饰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过渡:答案各不相同,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叫真正的高贵,我们今天来看看周国平的文章给了我们

6、怎样的答案。(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师板书全课题) 二(【读一读】 过渡: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答:论点、论据和论证) 那么,作者到底在哪一句提出了中心论点呢,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课 么,是怎样提出的? 堂 (1)人依然比宇宙间的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探 (2)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究 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明确: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是通过名言的申说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过渡:作者是一位哲学家,他能

7、够形成这样的认识当然源自于他的深刻的思考,但这样思考也不是凭空杜撰的,他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2(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1)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观点,依次找出文中所举例子,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以举例论证(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一个少女的事例)为主,结合运用引用论证(王尔德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阿基米得:不要踩坏我的圆。 ?第欧根尼: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王尔德: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车厢中的少女:在喧闹的火车上专心看书。 ?许多青年画家:自筹旅费到北京看名画。 过渡:这些事例是怎样与作者表达的观点发生联系的,是否仅仅罗列了事例,只是在

8、讲故事吗, A(文中的阿基米得和第欧根尼两个例子,是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列举的,对两个事例简单的分析有什么作用, 明确:叙说阿基米得的例子,突出了“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这个细节和阿基米得在罗马军人剑劈下来时说的一句话;叙说第欧根尼的例子,突出了“正躺在地上晒太阳”这个细节和他回答亚历山大大帝的一句话。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在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更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 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所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能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历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

9、顾;在这些有着高尚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B(课文的第三段举作家王尔德的例子,为什么要另列一段, 明确:这一段的举例与前一段有所不同。首先,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另外,这个例子的理解也比前两个有难度。“除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显然,这里的“才华”,如果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艺方面”,就和文章的观点缺乏联系,也就没有什么说服力。联系作者的语言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理将这里的“才华”理解为自己精神和灵魂所寄托的一切(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作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作者之所以在列举

10、了前面两个例子之后,还要举这一个例子,且把它另列一段,或许正出于这样的考虑。 C(请找出文中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思考过渡性语句的作用。 作用:使得上下文过渡自然,转换流畅,简明扼要,体现了本文结构的严谨。 总结分析:我们来看看这些事例,阿基米德是科学家,是不是,(是)其他人呢, (生在下面答:哲学家、作家、画家、一个普通的少女) 过渡:他们的国籍一样吗,(不一样,有英国人,有希腊人,还有中国人) 过渡:但有一样他们是相同的,是什么,(精神灵魂) 过渡:而这一点恰恰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可见议论文的举例一定要紧紧围绕住中心论点,同学们以后写议论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哦 明确:文章每列举完一个事例,都有一

11、段精要的分析。 所有这些分析和议论,就如一条条纽带,把事例和论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作者举五个例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去论述的, ?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 ?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 ?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 ?普通少女?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 ?青年画家?牵心名画,保持纯正追求。 (3)从这五个例子中归纳出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学法指导:注意文中作者举例后的分析,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把重点的句子,关键的词语标示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你归纳总结。) 1(有思想; 2(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3(有纯正的追

12、求。 小结:文章的标题,即文章的观点;开篇引述名言后,直接提出了论点,稍加阐述;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举例进行论证,并结合运用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结尾,结合所举事例和自己的实际又加以重申,表达愿望。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严密准确的,这也有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文章的标题“高贵”能不能换成“高尚“, 明确:“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人的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还含盖了丰富的内涵精神的追求、内心世

13、界的丰富、纯真的追求。作家周国平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其实,“灵魂的高贵”还有很多的内涵比如对工作对事业的追求、责任心、对别人的爱心、一种坚强不屈的毅力等等很多方面。 过渡:我们文章的事例中是否就包含了灵魂的所有内涵呢,我们来看看下面两则材料。 三(【议一议】阅读下面这两则材料,说明人的灵魂的高贵的内涵还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林海燕是茂名市体育彩票10060销售点业主。化州彩民吴生用电话向林海燕预定体育彩票共700元。在吴生未交款和未取票的情况下,他电话购买的彩票中奖518万元。当彩票还在林海燕手上时,林海燕在500多万元巨款面前,不为金钱所动,立即通知了投注者前来领奖。 材料二:感动中国

14、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他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就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明确:材料一:诚信、信任 材料二:付出、帮助 过渡:同学们,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闪光动人的故事,请你们从生活中撷取一个片段,来诠释“灵魂”的内涵。 四(【写一写】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角度,从身边举个“普通人”的例子来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中心论点。字数不超过100字。 小结:同学们用鲜活的事例,形象地阐释“灵魂的高贵”。作为教师,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位不能

15、算是同行的“老师”,他是一名到贵州贫穷山区支教的志愿者,2004年公众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 颁奖辞是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一年里,他让人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人们的眼睛。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是的,每看一次徐本禹的故事,我的心灵都会受到震撼,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留在大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享受安逸舒适的生活。他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的灵魂是高尚

16、的。与他相比,我很汗颜,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位灵魂高贵的神,而我只是一位普通的俗人,但是我一定会以他为榜样,在三尺讲台上展现高贵 五(【说一说】学习本文后,你的阅读感悟是 明确: 【示例一】一个人的高贵不是体现在金钱、地位上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灵魂、思想、品格上。我们要做一个灵魂高贵的人。 【示例二】善良行为可以使人类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而高尚的灵魂可以使人做更善良的举动。 【示例三】我觉得,一个人的高尚首先是心灵上的高尚,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为了高尚而高尚的包装。真正高尚的人,他的言行在别人眼中是高尚的,是令人赞赏的,但就他自己本身而言却是觉得一切理所应当,是平凡的。这才是真正灵魂的高贵。 六(【

17、结束语】 同学们,高贵的外表可以在短时间装扮,但灵魂的高贵可要靠长时间的“修炼”;外表的高贵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灵魂的高贵则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灵魂,让它日益“高贵”,并放射出动人光彩 一(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人的高贵( D )在于灵魂( C )。 高贵 A(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 B(极为贵重的。 C(指地位高、生活享受优 越的。 D(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灵魂 A(宗教所信居于人的身体内主宰身体的精神体。 巩 当 B(心灵。 固 堂 C(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训 练 D(比喻起指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练 习 (2

18、)除了我的才华( B ),什么也没有。 A(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艺方面) B(为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所寄托的一切。 二(文章开头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的作用是( C ) A(把所引的话直接作为文章的观点。 B(把所引的话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 C(把所引述的话作为基础加以申发提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观点更见深刻和独到,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三(阅读课文第七小节,思考“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句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你认为可悲吗, 明确:加点的“这”指代“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民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可悲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

19、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灵魂衰竭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事呢, 【美文赏读】 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的善美之言而家喻户晓。一同登月的还有奥尔德林,虽然少有人知道,但同样让人敬佩。 ?在庆功会上,有一位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作为同行者,而成为登上月球第一人的却是他,你是否有点遗憾?”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窗的!我是从别的星球上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欢愉的笑声中,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奥尔德林用与人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们的不

20、平和尴尬,同时也真诚地分享了朋友的快乐。 ?与人为善是一座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 ?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 ?道家的老子说得好:“上善如水”。是的,“水溶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者与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者能包容一切,气度恢宏,胸怀博大;“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与人为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与人为善跟水一样精深博大。 ?与人为善来源于高尚。“人心本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课 人间”有了这样的情操,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理想大厦才有后 了精神支柱。 作 ?与人为善也来源于自信。无论生活以什么样

21、的方式回报他,他都能应对自如。正如一位诗业 人所说:“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狂风暴雨。” ?市场经济,红尘滚滚。似乎地位、金钱、利益决定一切。于是有的人便认为与人为善的精神已变得陈旧而失去了光泽。其实,人们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分析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 3(说说你对“其实,人们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这句话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与人为善。 2(?例证法:举奥尔德林回答记者问题用与人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们的不平和尴尬,分享了朋友的快乐的事例,

22、具体形象地论证了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引证法:引用老子等人的名言,具体论证了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的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3(3分)示例:自己善良,就会宽以待人,宽以待人,人就会宽以待我;自己善良,就会善待世界,善待世界,世界也会善待我。宽以待人,善待世界,就能促进社会和谐,利于我们成长和发展,所以我们自己也需要善良。(能结合文中对与人为善的论证并结合语句谈理解即可。) 反 思 总 结 格言警句: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周国平

23、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性的指导。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

24、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十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

25、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10.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

26、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 ,五,创设情境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且仅能作一个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

27、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六,重视体验 1、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得到奖励时的感受,”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43.193.25观察物体2 生活中的数1 P22-23,七,巧妙变换 6.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4,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是;北偏东30,南偏东45

28、(东南方向)、南偏西为60,北偏西60。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臵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八,体现“两”度 2. 图像性质: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

29、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应用题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集合性

30、定义:圆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其中定点叫做圆心,定长叫做圆的半径,圆心定圆的位置,半径定圆的大小,圆心和半径确定的圆叫做定圆。,十,“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201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