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645103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下册除法教学反思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的算理放在首位,整个教学过程都遵循教学的编排意图,首先安排了“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出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次基础上再介绍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并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掌握。接着通过第一次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第二次“分苹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每盘放6个?”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这两个不能继续分下去,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体验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在学生的问

2、题意识培养方面,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老师一边列竖式一边就把每一步的含义都说了,没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导致有部分学生对竖式的不理解,还有到最后列出一半就以为结束了,如254,学生就写出一个商,就想口算一样,没有继续写。本章另一个难点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发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他们会更强烈的愿望去学习解决这个问题,更能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本节课我结合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学生最喜欢的春游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1、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格式不是很规范,有学生只列出一半的竖式就以为是好了想些横式一样,只写一个商就

3、停了。2、出现没有余数的除法也变成有余数的了,3、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二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上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出现了争论,因为围得太标准。这时,我指出:接近正方形,因为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图形,想随意围成是不容易的。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可能更好。学生活动时,出现把长方形误认为是正方形的现象,比如:一边围10钉子,另一个围11个钉子。学生只从视觉上判断是不是正方形,而没有

4、从特征上判断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总之,我感到家堂课,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了脑,动了口,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是,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非常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前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

5、教学效果会更好。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6、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4 、多种

7、形式练习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表内乘法是教学难点,特别是6、7、8、9的乘法口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而不是单方面的记住。一定要让学生边学边用才能熟练掌握。教学时,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如画图、列表、摆学具、小棒等,应用已有的知识迁移类推等。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展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不必要求学生概括出严密的计划,更不要求学生记

8、忆或背诵相应的结论,重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如:在背7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学生有时会把三七二十一背成三七二十四,遇到这种情况时, 我就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背错,下次怎么记才不会发生错误。这时,学生就会说出只要记住二七十四,三七就是十四加七,就不会记错了。这样,发现错误时,让学生自己找错误,学生印象深刻,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认识1厘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学生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

9、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这些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

10、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