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赤壁市第五中学傅水清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66799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赤壁市第五中学傅水清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最新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赤壁市第五中学傅水清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最新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赤壁市第五中学傅水清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赤壁市第五中学傅水清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赤壁市第五中学傅水清名师优秀教案.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 赤壁市第五中学傅水清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重点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1: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 概括小结: 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二、进行新课: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教师归

2、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几种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三、巩固新课: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

3、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四、小结练习: 1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重点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二、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

4、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二,进行新课: :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

5、7?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 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三、巩固新课: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

6、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四、小结练习: 2 1.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7、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 二、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中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

8、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三、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小结: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四、学生练习: 3 1.2.2 数轴 教学目标: 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重点难点:数轴的概

9、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由上述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画数轴 1、过程 2、要求 三、归纳结论: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数轴的概

10、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四、课堂小结; 数轴的三个要素;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4 课题, 1.2.3 相反数 教学目标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重点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a)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

11、13页的思考 二、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一个练习 三,运用规律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二个练习 四、小结练习 相反数的定义 5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课题, 1.2.4 绝对值

12、教学目标 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重点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与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二、探究规律

13、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值有什么规律,、 ,3,5,0,58,0.6 三、发现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

14、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练习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6 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练习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

15、法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重点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二、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

16、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 (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

17、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7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课题, 1.3.1 有理

18、数的加法,二, 教学目标 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能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使学生逐渐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合理、灵活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回顾复习: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 接着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举例子来说明一下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吗, 提出问题: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适用吗, 二、探究新知 探讨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1,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问题1:我们如何知道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问题2: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叙述有理数加

19、法的交换律呢, 教师归纳后板书:“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问题3 :你能把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用字母来表示吗, 由学生回答得出a+b=b+a 2,有理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 思考:如果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时,还能使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吗,与同伴交流你的看法,并举例子来说明你的观点( 例1计算: (1)16+(,25)十24,(,35); (2)(,2.48),(,4.33),(,7.52),(,4.33)( 三、讨论交流 例2教科书第24页例4. 8 这题可这样处理: 1,让学生估计一下总重量是超过标准重量还是不足标准重量( 2,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学生能给教科

20、书提供的解法1 .即先10袋小麦的总质量,再计算总计超过多千克。 此时可组织学生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此时,如果已有学生提出教材的解法2的思路,则请学生讨论这种解法的合理性。 并比较这两种解法。 (这是一个有理数应用的例子,这两种解法都应让学生掌握,尤其是解法2更是体现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 四、小结练习; 课题, 1.3.2有理数的减法,1,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重点难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

21、高多少摄氏度吗,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23个学生发言(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 二、探究新知 问题3: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 = 7,用彩色粉笔在4,(,3)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4,(,3)=7与4,(,3)=7,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4-(,3)=4,(,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

22、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a,b=a,(,b) 三、解决问题 9 例1 即教科书第27页例5 . 例2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四、小结练习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课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目标 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难点 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并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研究算式:

23、(1)4.5,(,3.2),1.1,(,1.4) (2) 4.5,3.2,1.1,1.4 提出课题: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给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利用运算来简化计算, 教师巡回观祭,作适当稍导,若学生不能进一步计算,也可以在他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后,提示他们使用运算律。 (,20),(3)一(,5)一(,7) ,(,20),(,3),(,5),(,7) ,(,20),(,7),,,(,3),(,5), 10 =(,27),(,8) ,19 归纳明确

24、“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如:a,b,c=a,b,(,C)( 省略加号( 教师引导: 式子(,20),(,3)十(,5),(一7)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三、解决问题 计算: (1)(,7),(,5),(,4),(,10); 3712 (2) ,,,()()14263四、小结练习 课题,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能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

25、运算(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重点难点: 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以引例为基础,观察得出的四个式子,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法中四种不同的形式,完成教科书中37页的填空( 根据前面的研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法则的内容(启发学生探索有理数中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特殊数。与其他数相乘的规律,把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补充完整 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寻找法则的特点并总结规律; 1、看两数是同号还是异号; 2、确定积的符号; 3、再把绝对值相乘,并用教材中38页的方法向学生逐步展示运算的一般步骤。 二、巩固新课:

26、 口答: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 11 (1) 5(-3) (2) (-4) 6 (3)(-7) (-9) (4)0.50.7、 给出教科书例1,让学生以独立思考的形式加以解决 1 由例1中的第(2)小题:(一) (,2)引入倒数的概念,分组讨论, 2归纳总结出倒数的定义( 三、小结练习: 练习:填空: (1) 1(-3)= ;(,1) (,3), (2) 1a= ; (一1) a= ? 课题,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教学目标: 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重点难点: 多个

27、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23(-4) (,5), 2(3) (4)(,5), (,2) (,3) (,4) (,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利用所得到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二、运用新知,成功体验: 12 出示教科书40页例3,在解题前先引导学生思考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 出示问题:你能看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 7.8(,8.

28、1)O (,19.6)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得出几个数相乘,其中因数为0时的特殊规律 . 出示教科书中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计算 出示教科书例4,引导学生用计算器中的符号键和运算键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三、小结练习: 课题, 1.4.1 有理数乘法,3, 教学目标: 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重点难点: 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 (,7)8与8(,7) (,2)(,6)5与(,2)(,6)5 59952,(,)(,)与(,)(,) 33

29、10101717(,)(,4)与(,)(,4) 2323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二、探究新知: 13 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对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去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 三、运用新知: 出示料书42页例5:用两种方法计算 111,,)12 (262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45

30、出示另一题:(,7)(,) 314该题不限制计算方法,让学生先思考,再选择运算方法( 11变式练习:9 15. 18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 四、小结练习: 课题, 1.4.2 有理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 重点难点: 理解商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5020=100) 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100 ?50=20) 探索发现:有理数

31、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的关系 板述课题:有理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大小:8?(,4) 8(一); 414 1 (,15)?3 (,15); 3111 (一1)?(一2),(,1)(一) 442小组合作完成上面题目的填空,探讨并归纳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运用法则计算:(1)(,15)?(,3); 11(2)(,12)?(一);(3)(,8)?(一) 64观察商的符号及绝对值同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完成教科书的填空( 三、运用新知: 讲解教科书例7,使学生明白分数可以理解为分子除分母。然后做教科书的练习第1题 . 乘除混合运算该怎么做呢,通过教科书例8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叙述计算的方法:先将

32、除法转换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计算:(1)(,36)十9; 1 (2) (,12)?(一4)?(一1); 528 (3)(一)(一)十(一0.25) 35四、小结练习: 课题, 1.5.1 有理数的乘方,1,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掌握幂的符号法则。 重点难点: 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展示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某种细胞的分裂过程,学生则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并说明如何得出结果。 结合学生熟悉的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

33、体积是a?a?a及它们的简单记法, 板述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二、探究新知: 结合教产书中的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列几个概念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底数是相同的15 因数,可以是任何有理数,指数是相同因数的个数(正整数),而幂则是乘方的结果。 补充例题: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指数各是多少, (1)(,2.3)(,2.3)(,2.3)(,2.3) 1111(2)(,)(,)(,)(,) 4444(3)x?x?x?x(1999个) 此例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述完成。 提醒学生注意,相同的分数或相同的负数相乘时,要加括号, 如(,2)(,2)(,2)(,2)记作(,2) 44小组讨论:

34、 的区别。 ,22与,三、运用新知: 56计算,以及教科书练习第2题。 ,8和-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练习,你能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正数呢,0呢, 学生归纳总结: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是0 四、小结练习: 3222,4,24,计算(1) ;(2) (3);(4) ,2,,33,2222观察下列各等式:1=; 1+3= ; 1+3+5=;1+3+5+7= 1243通过上述观察,你能猜想出反映这种规律的一般结论吗, 你能运用上述规律求1+3+5+7+2003的值吗, 课题,1.5.2有理数的乘方,2, 教学目标: 能确定有理数加、减、

35、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和性质符号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2提出问题:在2+(,6)这个式子中,存在着哪几种运算, 3继续提问:这道题应按什么顺序运算,前面我们已 经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知道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现在又多一种乘方运算,你们认为在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哪些运算顺序, 二、探索新知: 16 运算顺序: (1)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2)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三、巩固练习: 1, 将教科书的例3改为计算: 252,,建议学生采用多种

36、方法进行计算。 ,,,,,3,,39,11,解法一、原式= 911,,9,25,解法二、原式= 99,,,,39,=,6,(,5)=,11 2、练一练 教科书练习 3、师生共同探讨教科书的例4 . 四、小结练习: 计算 33142,3,,,245,,,(1) (2) ,932,231211,1111,,,(3) ,3382,课题, 1.5.2 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通过科学记数法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感受 重点难点: 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2345n10,10,10,

37、10你知道分别等于多少吗,的意义和规律是什么, 1017 5696 000=6.96100 000=6.96 108300 000 00=3100 000 000=3 10n引导学生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的形式,并指出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10n是正整数,并指出这种表示法便是科学记数法 二、新知升华: 教科书的例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并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做一做:教科书的练习题第1题。 一个大数用科学记数表示同学们会表示了,反过来,已知一个用科学记数表示的数,你能知道它的原数是多少吗, 补充例题:下列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38、, 431)3.2( (2),6 1010做一做:教科书练习第2题 三、小结练习: 课题, 1.5.3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教学目标: 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保留有效数字; 重点难点: 有效数字概念的理解;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收集数据(投影演示) (1)我班有 名学生, 名男生, 女生。 18 (2)我班教室约为 平方米。 (3)我的体重约为 公斤,我的身高约为 厘米 在这些数据中,哪些数是与实际相接近的,哪些数与实际完合符合的, 与实际接近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近似数。 二、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近似数, 学生纷纷举

39、例: (1) 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亿。 (2) 某词典共1234页。 (3) 我们年级有97人,买门票需要800元。 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三、探究新知: 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序,可以用精确度来表示。例如,教科书上的约有500人参加会议,500是精确到百位的近似数,它与准确数513的误差为13 . 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取近似数,即完成教科书的填空。 ,通过填空,引出有效数字的概念,强调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举例说明零“是”还是“不是”有效数字,让学生辩别。 四、小结

40、练习: 近似数1.8和1.80一样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后反馈:(1)精确度不同;(2)有效数字不同。 补充例题: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请按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并指出近似的有效数字。 (1) 精确到百万位;(2)精确到千万位 (2) 精确到亿位; (4)精确到十亿位 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记数法教学目标: 明确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400320 8007000000 -23510000 2还原下列各数; 6.025?10 -2.234?10 2.19?

41、10第一个有效数字左有_个连续的0; 3.002?10的整数位数是_ 19 3取近似值: 3.05万精确到位 0.025亿精确到位 36480(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99806(精确到百位) 70653(保留两个有效数字)_ 近似数15.6,有_个有效数字、精确到_位 近似数2.12?10有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位 4综合问题: 99806(精确到千位)_ 2.4万(保留三个有效数字)=_ _ 9.996(保留两个有效数字)=999653(精确到千位)_ 3.09?10(精确到万位)_ 4156千米(保留两个有效数字)=_ 5取值范围 近似数a=2.15,求a的取值范围 近似数3.95的准确数是x

42、,求x的取值范围 单项式教学目标: 明确单项式的概念;能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重点难点: 单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数与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可省略“”号,或用“?”表示 如:2a可写成2a或2?a ab可写成ab或a?b 20 注意:1、数与数相乘,不可省略乘号 2、数与字母相乘,不能省略乘号 二、探讨新知: 研究下列式子含有的运算 4x ab x -n 3xy 研究结果: 含有运算:1、乘法运算; 2、乘方运算(特殊的乘法) 因数种类:1、 数与字母相乘 2、字母与字母相乘 单项式的概念:只表示数与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单项式。 补充定义:单独一个数或单独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43、。 巩固概念:判定下列式子中的单项式 3a 4x a+b -7xy - 单项式中的因数:1、数字因数 2、字母因数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三、运用新知: 说出下列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9x -3xyz ab -m -10abc abc - 单项式的读法 例1 四、小结练习: 多项式教学目标: 明确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等概念;能熟练确定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 重点难点: 多项式的项、项的符号、及多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研究下列各式含有的运算: 4x-5 2x-3x+4

44、a+ab+b 21 研究结果:含有的运算 1、乘法、乘方等运算 2、加减运算 如:4x-5表示4x与-5的和等 二、探求新知: 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如;1+ 不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和,所以它不是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 如:4x-5 第一项为4x;第二项为-5 注意点: 1、项的符号 2、常数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3、读法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如:多项式 2x-3x+4 第一项2x的次数为2 第二项-3x的次数为1 第三项是常数项4(常数项的次数可看为0) ?多项式2x-3x+4的次数为

45、2 三、运用新知; 下列各式中,若是多项式,指出其次数和项数 x-4 x-2x+3 x- +1 例2 例3 四、小结练习: 同类项1教学目标: 明确同类项的概念与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重点难点: 同类项的判断与合并法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问乘法分配律:a(b+c)=ab+ac 2、运用法则研究下列各式: 22 5x+2x=(5+2)x=7x -4ab+3ab=(-4+3)ab=-ab 二、探索新知: 研究上述多项式的各项 1、所含字母数 2、各字母的指数 5x、2x与 -4ab、3ab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同类项。 同类项的特征:1、字母相同 2、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补充定义:常数项和常数项是同类项 研究多项式:4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