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67601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1、黔之驴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 主备教师 杨雪君 辅备教师 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马海花 陈翠珍 执教教师 马春丽(3月10日第二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理解本文的寓意;掌握本文中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利用学过的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来理清文章的大意和所含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虎和驴的身上看到自己在生活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寓意。(2)掌握本文中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本文中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主要教法 启发式 教学时间 45分钟。

2、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执教时间: 2014 年 3月 10 日 1 节 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2)掌握本文中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一、检查预习 1.教师听学生朗学生自由朗读,可放出声读。 读。 2.师生共同订正学生个别朗读。 朗读的错误。 二、复习巩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三、新知探究 一、故事导入 1.故事导入 1(凶残的老鹰来抓 小鸡,鸡妈妈通过自 己的聪明战胜了老 鹰,保护了自己的孩 子。现在有这样一头 驴,它要比鸡妈妈的 体形庞大得多,可是 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 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学生思考教师的导入。 呢,下面我们就一起 去瞧瞧。 2.初

3、步认识 二、初步认识 1(介绍作者 作者柳宗元(773 一819),唐代文学家、 2 哲学家。字子厚,河 东(今山西永济)人, 世称柳河东。与韩愈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因积极参加 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 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 中,他有机会深入了 解人民的疾苦,也游 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学生做笔记。 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 文。这阶段虽在政治 上失意,但文学上却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 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 作品中的代表作,包 括临江之麋黔之 驴和永某氏之鼠。 3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 都可以使人引以为 戒,故称“三戒”。 2(介绍寓言。

4、3.学生自读课 文,幻灯片显示易读 错字,由学生读出, 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学生抢答。 黔qin 窥 ku 骇hi 遁dn 胜怒:shng (噬sh 狎xi 踉ling 憖 yn (hn)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 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4.学生举手朗读。 三、初步掌握 3.初步掌握 在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播放多媒体,让 下。 学生进行关于课文的 抽同学回答这些问题。 知识抢答。 1(字词释意 4 好事者:喜欢多事 (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 (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 (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 (为 蔽林间窥之:躲 (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 (另一方

5、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 (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5 驴不胜怒:能承 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受 面形式上 蹄之:用蹄子踢 交。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断其喉:咬断 解回答。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因跳踉大阚:于学生完成布置作业。 是。 2(请学生结合已 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 考译文. 学生举手朗读。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动) 6 止:只仅 尽: 吃光 (用做动 词) 断:咬断

6、 四、加深理解 4.加深理解 播放多媒体,引 导学生看画面,想情 节。 1(播放多媒体, 引导学生添枝加叶讲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故事。 解回答。 2(教师提问,让 学生从各个方面谈一 谈自己认为课文中最 精彩的部分。 学生进行关于课文的知识3(奇思妙想,引抢答。 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收集10个带虎的成 语。 4(故事的寓意在 哪里? 7 本文寓意深 刻,具有鲜明的针对 性、现实性。本文意 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 肆意逞志的人,联系 作者的政治遭遇,又 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 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作业。 位显、仗势欺人而又 无才无德、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的上层人物。但我们

7、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8 五、巩固练习 5.巩固练习 理解课文寓意并背诵课文 四、总结回顾 黔之驴的故事我们学完了,从这个故事你能想到哪个成语,黔驴技穷。我们了解到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探究练习。2.完成练习册。3、背诵课文。 六、预习布置 预习第22课。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 (机智勇敢)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学习准备 预习效果 优 良

8、 中 差 学习工具 优 良 中 差 思考表现 优 良 中 差 参与态度 问答表现 优 良 中 差 合作表现 优 良 中 差 学习效果 知识接受 优 良 中 差 知识巩固 优 良 中 差 9 教学反思 寓言的教学,学生特别感兴趣,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感 悟 里寄寓着一定的道理,更多的是要对学生作要求,文言文重在读,多读以后,自然就明白了文章的现代意思。本文设计的“奇思妙想”环节非常好,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可以设想好多好多奇异的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修改建议 我觉得在学生学完本文后,在设计上一个表演课本剧的环节,分角色,有一个同学读原文,一个同学翻译,另外有三个同学依次扮演:好事者、老

9、虎、驴。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 22、陋室铭教案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主备教师 杨雪君 辅备教师 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马海花 陈翠珍 执教教师 马春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10 情趣。 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学过的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来理清文章的大意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陋室主人身上看到自己在生活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

10、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要教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执教时间: 2014 年 3月 13 日 2节 教学要点 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1.教师听学生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习 2.师生共同订正朗读的错误。 可放出声读。 2、学生个别朗读。 二、复习巩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固 11 三、新知探 究 (一)故事导入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 学生思考教师的导的意思。(板书“铭”)“铭”字除 入。 了这个意思外,还有什么意思呢,

11、(出示投影片1) (二)初步认识 1.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2(初步认识 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教师边读解释边举现代词语为例加以说明。如铭刻在心、刻骨铭心、墓志铭。唐代时,有一位诗人,他叫刘禹锡,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为他居住的屋子作了一篇铭,这就是我们今天学12 习的陋室铭。(板书陋室二字, 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三)、初步掌握 让学生熟读课文,陋室是什么意思,既为陋室,作者为什么还3(初步掌握 要为它作铭,目的何在,现在我学生锻炼自己借助们一起

12、来学习这篇课文。 工具书理解课文的1(师范读课文。 能力,弄懂文章的结合词义识记:馨、儒、牍大意。回答教师的的字形,读音,并单读这三个字。 问题。 2(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协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文中押韵的字。押韵的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听教师读课文,注3(师范读课文,要求:这篇意字音。 铭文具有的音乐美 除了表现在押韵方面外,还表现在句式上,请同学再听教师读这篇课文,看看这篇13 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抽同学回答。 (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结合此特点,讲解骈句和散句的特点) 紧扣陋字,理解内容,

13、体会再次齐读课文,读感情。 出音韵特点。 (四)、加深理解 明确陋室不陋 4、齐读课文(男、师过渡: 女生分开进行。 这篇音韵铿锵,节奏明快,篇 幅简短的铭文是刘禹锡为他的屋 子所写的,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 4(加深理解 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 陋室吗,(不是)文中哪句话告诉1(要求学生在我们了,(孔子云:何陋之有,)认为难写的字下面(板书:何陋之有) 画线,并注意句子的节奏。 理解句中之字用法,这句话 的意思及所用修辞。 理解陋室不陋 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14 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 书:不陋)(苔痕上阶绿无案 牍劳形。) 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

14、用下面2。 的句式说明一下吗,(出示投影片2) 陋室实则不陋,是因为_。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 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 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 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 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 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 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 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 学生根据自己对课子有: 文的理解回答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题。 偶,写自然环境幽雅,这是写室中 之景) 1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 偶,写交往人物不俗,这是写室中 之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 表达的意思。理解白丁的词义, 并联系布衣一词)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5、(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情趣高雅,这是写室中之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掌握之、劳的词义。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即时板书:自然环境幽雅: 苔、草 交往人物不俗:有鸿儒、 无白丁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 素琴、金经 无无) 师在引导学生找全并分析过 这些内容后作小结:陋室之中的景 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 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 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 16 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 陋室特点的句子。 请同学再听教师读探究陋室不陋之因 这篇课文,看看这1、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篇文章句式上有什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么特点, 亭一样,这

16、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 ?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吗, ?师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 作用(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 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 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 17 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3、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 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 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 1(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

17、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初一时我们已学过这类课文,你能记起来吗,(荔枝蜜)(板书:物、志) 学生讨论,各抒已2(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多见,教师作正确引数同学都拥有了一方自己的小天导。 地,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对自己的小天地进行了一番装饰打扮。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对你的小天地作一番描绘,形容出它的特征,其他同学根据他(她)的描述,说说你觉得室主人18 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请室主人 告诉我们他们的评述是否准确。 (可通过23组的练习,降低课外 练笔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

18、现在有没有把这篇课文铭刻在心,根据学生情况,如能背诵则齐背,或男女生赛背,如不能,可再让学生5.巩固练习 读几遍再背诵。并采用指名背、小组背等形式。 2、布置作业、结束本节课 课外请同学们把刚才口头练 说的内容写下来,100字左右。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四、总结回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顾 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19 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五、作业布1、完成探究练习。2、完成练习册。

19、3、背诵课文。 置 六、预习布预习第23课。 置 板书设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学习准备 预习效果 优 良 中 差 学习工具 优 良 中 差 思考表现 优 良 中 差 参与态度 问答表现 优 良 中 差 合作表现 优 良 中 差 学习效果 知识接受 优 良 中 差 知识巩固 优 良 中 差 教学反思 感 悟 本文设计的步骤合理,按照这样的认知来理解学习本文,学生会很容易学懂,但是老师举例要结合实际,荔20 枝蜜这篇课文,我们的学生没学过,你举了学生还是不会明白。 利用一课时就完成此文,用时太少了,我的学生无修改建议 法接受,我用了两个课时基本完成了教学

20、内容,我觉得古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易于接受了。 23、爱莲说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 主备教师 马海花 辅备教师 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杨雪君 陈翠珍 执教教师 马春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虚词。 (4)反复品味文章寓意,充分领会作者表达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理解文意(学生展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1)朗读课文,实记文字,理解难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1 (2)抓住重点

21、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探讨文章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生活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主要教法 问题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执教时间: 2014年 3 月 16 日 第 3 节 教学要点 明确文章写法、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 音。 甚蕃(fn) 淤(y)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泥 濯(zhu)清其他学生观察比对。 涟(lin)而不妖 亵(xi)玩 隐逸(y ) 噫(y) 鲜(xi n

22、)有闻 2、指名学生朗读课学生认真听 22 文。 二、复习巩固 1、上一课时,我们学学生积极回答:铭:起初是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铭,那么“铭”是怎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样的一种文体呢,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2、作者写“陋室”的表现自己安贫乐道的隐逸目的是什么呢? 情怀。 3、作者写“陋室”,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为什么还要写“南阳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诸葛庐”、“西蜀子云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亭”呢, 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三、新知探

23、究 1、课文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 芙蓉。古往今来,不 知有多少人描绘过 23 它,赞美过它,并把 它当做高洁脱俗品格学生听和记 的象征,借以表达自 己的志向。宋代周敦 颐写的爱莲说就 是一篇脍炙人口、经 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 习这篇文章(板书课 题). 12、初步认识 ?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既 可以说明、记述事物, 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 体,偏重于议论。所学生做批注 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 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 说文。那么“爱莲 说”这个题目该如何学生思考讨论 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 道理,说说爱莲花的 24 道理。 2 ?作者: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宋

24、代 道洲(现在湖南省道 县)人,字茂叔,哲学学生做批注 家。因他世居道县濂 溪,后居庐山莲花峰 前,峰下有溪,也命 名为濂溪,学者就称 他为“濂溪先生”。 13、初步掌握 ?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 求学生听准字音,注学生边听边画 意语气语调,在自己 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 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 书、互相交流解决难学生动手解决 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 25 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 音。(可以用屏幕展 示,也可用小黑板。 评点时,注意形义的 点拨。) 甚蕃(fn) 淤(y)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泥 濯(zhu)清学生观察比对。 涟(lin)而不妖 亵(xi)玩 隐逸(

25、y ) 噫(y) 鲜(xi 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 (如有不顺畅处,教师学生齐读课文 点拨后再齐读一遍) 2 ?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 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 有所不同。古人读诗 文用的是吟诵的方 法,语气比较舒缓,学生听和领会 抑扬顿挫,很有韵味。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 26 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 经验。(引导学生回忆 电影、电视中古人读 书的语调、神态,然 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 “之”的用法:文中 有八个带“之”的 句,哪些句子中的学生作注解并加以领会 “之”可以理解为 “的”,哪些句子中 的“之”有舒缓语气 的作用, (将八个句子分成两 组,教师范读,明显 地

26、读出后一组的 “之”有舒缓语气的 作用,再让学生进行 判别。明确后,让学 生齐读领会。) 学生在听中领会,在读中水陆草木之花 提高。 菊,花之隐逸者也 27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 词在诵读时,语气可 以适当延长些呢,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各抒(让学生轻声朗读体己见 会)明确:如第l段中 的三个“而”。第2段 中的三个“也”,叹 词“噫”,语气助词 “矣”等。(学生回答 时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 点是骈散结合。相邻 的两句话,字数相等,学生边听边作

27、笔记 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从宽处讲,排比句也 28 可看做骈句。提问: 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学生针对问题思考,并得句呢, 出不同的答案。 明确:“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 妖”“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 应该怎样来读呢,学生思考 (指名朗读,教师点 拨。) 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 明确:“出不染, 濯不妖”, “染”“妖”读时要 一扬一抑。读排比句 时,语气应逐渐加强, 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 文,体会诵读指导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求。 29 4、加深理解 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 文,对照注释理解句学

28、生动口动手动脑 意,小组讨论疑难问 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 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学生质疑 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 后“思考与练习学生讨论完成 二”。 (4)提问:在作者看学生思考 来,莲花有什么可爱 之处呢,试用课文中 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 处是“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30 焉”。 (5)提问:这一长句,学生小组讨论 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 点呢, “高洁”“庄 重”“正直”“芳 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在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得出正确答案后作相关勾出了莲“出淤泥而不画和

29、批注。 染”的高洁,“濯清 涟而不妖”的庄重;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 出了莲“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的正直, “香远益清”的芳 香;从风度气质方面 写出了莲“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 作者之所以爱莲,不 31 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 丽,更是因为莲花的 高洁、庄重、正直、 芳香、清高的品格。学生思考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 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 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学生与老师互动 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 一长句,要读出敬佩、 赞美之情。 学生思考讨论 (8)提问:前面我们说 过“说”这种文体偏 重于议论,那么爱 莲说这篇课文,哪 一段偏重于议论呢, 请找出

30、直接议论莲的 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 牡丹作出评论,表明 爱憎。直接议论莲的 32 句子是“莲,花之君学生思考讨论 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 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 人。 学生心领神会 (10)归结:作者把莲 花比作君子,由此可 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 目的是,借赞美莲花 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 的高尚品格的人。这 种写法叫做“托物言 志”。“莲,花之君 子者也”这句话是全 文的核心句。(板书 “花之君子者也”, “托物言志”)我们 读这句话时,要读出 由衷的赞美之情。 学生思考讨论 (11)提问:文题是 “爱莲说”,而文中 33 却三次提到“菊”、 “牡丹”,这有什么 作用呢,

31、(板书 “菊”、“牡丹”,学生进一步明确“衬托”“衬托”) 手法的妙处 明确:衬托。第一次 衬托,表现作者自己 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显出莲 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表现作 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学生明确叹词在表达情感恶浊世风的鄙弃。 中所产生的作用 (12)提问:“噫”是 一个叹词,表示感慨, 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 人的品评。这三句话 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 把握,(明确后齐读 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 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完善朗34 句要读出嘲讽的语读各环节 气。 5、巩固练习 (13)齐读全文。要求 语气舒缓,抑扬顿挫, 富有感情。 学生积极主动,回答准确。

32、解释句中加横线的 字: 1 ?可爱者甚蕃 多 2 ?不蔓不枝 牵牵连连 枝枝节节 3 ?陶后鲜有闻 少 4 ?宜乎众矣 应当 判断下列语句使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1 ?濯清涟而不妖 拟人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比喻 四、总结回顾 1、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35 不慕名利的品格。 本文主要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衬托等。 3、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1?水路草木之花 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并默写

33、课文。 2、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六、预习布置 预习24课口技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学习准备 预习效果 优 良 中 差 36 学习工具 优 良 中 差 思考表现 优 良 中 差 参与态度 问答表现 优 良 中 差 合作表现 优 良 中 差 学习效果 知识接受 优 良 中 差 知识巩固 优 良 中 差 教学反思 感 悟 修改建议 24、口技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 主

34、备教师 马海花 辅备教师 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杨雪君 陈翠珍 执教教师 马春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37 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主要教法 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执教时间:2014年 3 月 19 日 2

35、 节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1、课文朗读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读 2、字词 各小组指出疑难字词,共同处理。 二、复习巩固 上课时内容: 1、关于“说”这种文学生积极配合,对上课时内体。 容作全面的复习巩固。 2、关于“莲”的象征38 意义。 三、新知探究 1、课文导入 在中华民族灿烂 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 里,有一颗格外引人 注目的璀璨明珠 口技。它用人的声音 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学生准备:就你自己会的口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技给同学们表演一下。 惟肖,妙不可言,是学生表演,师生评价。 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 活中仔细观察、认真 揣摩、勤

36、学苦练的结 果。在我国明、清时 较为流行。由于表演 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 风之后,又称“隔壁 戏”。今天我们将要 学习的口技一课, 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 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 术 家在屏风后的一 39 场精彩的表演。同学 们读后一定会有如临 其境、如闻其声的感 觉。 简介作者、作品 2、初步认识 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学生对照注释作批注 建晋江人,顺治年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等书。口技原是他的秋声诗的序言。 朗读课文 1(试读课文。 要求:分成两人以上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的学习小组,一人读,评议。 其他人指出读音有误或停顿不当的地方。40 意见不统一时,可查 阅工具书。 2(自读课文。

37、要求: 学生放声读,力求朗 读顺畅。教师可就部 分容易读错的字予以 正音: 吠(fi) 呓(y) 叱学生小组活动 (ch) 齁(hu) 间 (jin) 曳(y) 3(齐读全文。 要求: ?读准字音及停顿。 ?初步理解全文大学生齐读 意。 3、初步掌握 翻译全文 1(自译课文。 要求:在学习小组中41 由一名学生借助注释 串讲,其他学生随时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指出不足之处,如有 争论,可做好记号, 以便全班讨论时提 出。 2(学生质疑。 要求:学生针对疑难 词句提出疑问,师生 共同讨论,统一意见。学生质疑,积极讨论 除注释外,理解有困 难的大致有以下字 词: 但(只) 哗(喧哗) 乳 (喂奶)(奶

38、头) 是 (这) 走(跑) 其他学生作比对 3(请一位学生结合注 释翻译全文。 学生认真听 4(教师点评,指出长 处,矫正缺漏。 点评内容:情节是否42 脱漏,口齿是否清楚, 4、加深理解 表情是否自然。 学生积极讨论交流 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 演前的情景。 学生作批注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 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 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 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 况及宾客情绪的变 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 火、救火的经过和宾 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 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5、巩固练习 演结束后的情形。 43 课内练习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39、语,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学生积极讨论交流 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请分类填写: 1(表示突然发生: 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学生作批注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俄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既而 少顷 未几 (完成练习三) 四、总结回顾 本课时我们认识了作者,了解了口技,处理了字词,44 理清了结构,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课文还有待于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并与同桌互相复述课文的故事。 六、预习布置 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口技-自序节选 口技-杂技-口腔-摹拟-技艺-“隔壁戏” 林嗣环-

40、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 首尾交代:道具 一家人 中间的三个场景 由睡到醒 由醒又睡 失火救火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学习准备 预习效果 优 良 中 差 学习工具 优 良 中 差 思考表现 优 良 中 差 参与态度 问答表现 优 良 中 差 合作表现 优 良 中 差 学习效果 知识接受 优 良 中 差 知识巩固 优 良 中 差 教学反思 45 感 悟 修改建议 24、口技教案() 主备教师 马海花 辅备教师 杜文新 李映学 马皓文 张孝周 杨雪君 陈翠珍 执教教师 马春丽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2?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41、。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46 主要教法 讲授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执教时间:2014 年 3 月 22 日 1 节 教学要点 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 二、复习巩固 复述课文 学生积极踊跃举手 三、新知探究

42、1、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朗 读了课文,并结合注 释翻译了全文。如果 文中介绍的那位口技 奇人就生活在我们身学生准备朗读 边,那他能不能到中 央电视台曲苑杂坛 试一试呢,我们说 “能”还不算,得要人家 导演说“行”才成。假如 这位口技人因为不能 亲自给编导表演一 47 番,需要你们把这篇 文章读给编导听,这 个节目能否与全国观 众见面,关键可在这 位朗读的同学啦 整体感知 2、初步认识 1(一位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符合读书 的一般要求。 2(教师范读,要求: 学生听读 ?教师要把握课文的 语气、语调,力争把 学生带入描写的情境 中去。 ?学生听读时,用波 学生作批注 浪线画出描写口技人 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 子。 3(明确画线语句,即3、初步掌握 正面描写部分。学生 学生齐读 齐读。 48 4、加深理解 分析理解正面描写部 分 1(刚才大家读的是口 技人在一场口技表演 中所发出的种种模拟学生自由发言 的声音,在平时生活 中,同学们有没有听 过口技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