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古诗词赏析试题.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136768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古诗词赏析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古诗词赏析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古诗词赏析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古诗词赏析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古诗词赏析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古诗词赏析试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选择题1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

2、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B.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 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C. “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 理想。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3 .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

3、静了。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 人悠然恬静的心境。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 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4 .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 “心远地自偏”的道理。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和哲理的启迪。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 隐土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D. “此中有真意”的“此

4、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5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6 .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B. “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C. “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7 .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

5、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8 .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 怎样表达。二、填空题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 2 .“问君何能尔”中的“尔”指代 (原句答) 三、鉴赏题1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 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6、答:3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或“悠然”妙在何处。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选择题1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2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

7、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3 .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 一语承上,“恨别” 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 苍老之态。D.这首诗

8、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 不浅露。4 .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二、理解填空1 .诗歌反映的是唐代有名的历史事件。“城春草木深”的“城”指当时的城。2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

9、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3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 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 于景。三、鉴赏题1 .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答: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答:3 .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

10、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选择题1.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2 .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 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11、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 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3 .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

12、之中又透伤今。二、理解填空1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 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 知道吗? ?请写出来。3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的特点: 4 .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5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6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13、它的意思是:三、鉴赏题1 .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答:2 .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答:3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境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选择题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

14、 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 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 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 追求。2 .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B. “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C. “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

15、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3 .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的生活经历,全词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满浓厚的浪漫 主义色彩。B.下片首句中的“报”照应上片“殷勤问我归何处”中的“问”字,“嗟”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彷徨忧虑 的神态。C.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 能找到光明的出路。D. “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二、理解填空1 .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

16、景,景象:;感觉:;气势:。2 .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 。3 .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 : 交代 ,借此表现诗人4 .李清照是 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三、赏析题1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2 .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 “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 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 .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 .下阕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

17、答?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选择题1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2 .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 死如归

18、的英雄气概。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 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D. “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 往直前。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 “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

19、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二、填空题1 .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的英勇形象。2 .第三、四句分别从、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 的气氛。三、赏析题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 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 们称道,请简要分析 两字好在何处。2 .“黑云压城城欲摧”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诗好在什么地方?3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4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通过描写三个画面,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 绝的斗争精神。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性写出是哪三个画面。5 .简要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一句中“满”的表达效果。6 .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7 .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