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化学总复习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67814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化学总复习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化学总复习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化学总复习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化学总复习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化学总复习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2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化学总复习教案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 相关概念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3、掌握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的定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化合价法

2、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师生讨论,采用问答的方式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的形式打出知识网络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 (二)关键知识点拨 1、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 2 (二)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 1.决定 (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3)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2.等式 (1)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4)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

3、层电子数 (5)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6)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教学反思: 3 )物质的分类 基本概念和原理(二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

4、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研讨,尝试给常见物质进行简分类,教师可适当指导,最后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形式给出物质分类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研讨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分类的依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 (概括出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它形式对物质进行分类,诸如画知识树等,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化

5、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偿试一下,也可将其留作课后作业)。 4 【关键知识点拔】 (给出表格,鼓励学生经过讨论比较相关的概念,找出这些概念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教师适时点拔,强调理解概念应抓住关键字词和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一) 纯净物和混合物: ) 单质和化合物: (二(三) 氧化物 : (四) 酸、碱、盐: 5 教学反思: 基本概念和原理(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催化剂、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等概念的了解。 2.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反应基本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和理论

6、的理解。 3.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利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良好学习品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2.四种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6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讨论,交流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投影) (一)物质的性质 判断依据: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表现。 化

7、学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描述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通常可用“能”、“可以”、“会”等描述;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 (二)物质的变化 (三)催化剂、催化作用 【关键知识点拨】 (对于不易分辨的概念,不易理解的原理进行讲解、整合、深化) (一)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之间的关系 7 1.从本质上讲,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都是氧化反应。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是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现象。 3. 4.燃烧能否引起爆炸取决于可燃物所处空间大小以及是否有气体生成物产生;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取决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发散以及可燃物着火点的高低. (二)从质量守恒的角度认识化

8、学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中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反思: 8 基本概念和原理(四)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并能准确、简捷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 2.深入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用语和化学量进行思维和综合演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规范书写化学用语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和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 三、教学过程: 【基础

9、知识归纳与整理】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知识点拔】 (一)元素符号 9 (二)化学式 (三)化学方程式 (四)化学量 教学反思: 10 )溶液 基本概念和原理(五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

10、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关系、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关键知识点拨】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1 2.四个概念间的关系: 度对溶液进行的分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 (二)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中的四要素:?一定温度 ?100克溶剂 ?饱和状态 ?质量 2.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4.溶解度曲线 5.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

11、系 12 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化合物 元素和化合物(一一、教学目标: 1.巩固碳及碳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CO2的实验室制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对比能力。 3.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C、CO、CO2的化学性质 2.CO2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碳单质及含碳化合物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具: 有关CO2的实验室制法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设问:碳的单质有哪几种,我们学过含碳化合物有哪几种, 学生思考回答进入新的复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启发、引导,进入复习 1.教师引导启发

12、学生:“学过哪些物质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CO2,”并引导学生。 在思考后按要求写出有关碳及含碳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思考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对比归纳总结:碳及含碳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板书) 教师在学生板书总结基础之上电脑展示,对比碳及碳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学会对比理解、记忆。 2.CO2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学生实验:制取一瓶CO2,并进行检验,教师指导、检查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3 (2)工业制法:(略) (三)讨论: 用化学方法区别(1)CO与CO2 (2)CO与CH4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法,激发求知欲,培养开放性思维 (四)巩固深化:

13、1.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纠正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练习:(见附录)分层次练习,注意问题侧重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业:P117 1、4巩固深化本节内容,强化知识点 课后反思: 元素和化合物(二)空气、氧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空气的组成及O2的物理性质,工业制取O2的方法的印象. 巩固深化O2的实验室制法,O2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及实验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O2的化学性质及O2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知识间的联系及应用 三、教具: 投影仪及有关实验室制取O2所

14、需仪器和药品、课件(?关于空气污染?铁丝、木炭、硫 14 在氧气中燃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并实验区别两瓶无色气体哪一瓶为O2,哪一瓶为空气. 同时回答O2的物理性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进入复习. (二)引导启发,进入复习 一、空气: 1.教师设疑,学生回答空气的组成 2.演示我市春节期间某一天空气环境,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 二、氧气: 1.(1)氧气的性质 演示、铁丝、木炭、硫在氧气中燃烧实现. 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总结O2的化学性质. (2)O2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实践中的应用关

15、系.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生实验:实验室制取一瓶O2,教师巡视检查纠正,并要求写出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实验室制取O2的步骤,收集方法及检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O2的工业制法: 学生回忆并回答,学生对比记忆. )讨论: (三“如何除去空气中的O2且不引入其它气体”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激发思维. 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学生得出正确方法. (四)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五)巩固深化 (1)练习:见附录21 (2)布置作业:见附录22 课后反思: 15 元素和化合物(三)水、氢气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

16、水的组成、水的物理性质及水污染的有关问题的了解. 巩固加深H2的化学性质,H2的实验室制法的理解. 2.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 3.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H2的化学性质及H2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及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学生实验:根据集气瓶的放置方向区别H2、O2(教师课前收集好)再用化学方法区别. 教师演示:通电分解水,使学生了解水与氢气的关系,学生板书电解水化学方程式. 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复习. (二)实验启发,引导复习 1.水: (1)通过实验

17、演示(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水的组成,并复习水的物理性质,由学生口述,增强记忆. (2)学生分组分别展示调查本地区水污染情况,并讨论得到正确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家乡的意识. 2.氢气 (1)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H2的原理、步骤及检验方法(并写出反应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生实验:实验室制取一瓶H2. (2)H2的性质: 1)学生观察并回答H2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学生板书化学方程式,并电脑演示,氢气的可燃性、氢气的还原性. 引导学生归纳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注意问题及现象. (3)H2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性质各举一例,培养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

18、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 引导学生对比O2、H2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讨论:选择制取一种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得到结论、形成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16 课后反思: 元素和化合物(四)酸、碱、盐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巩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3.使学生体会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酸、碱、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酸、碱、盐的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复习 教

19、师:提出问题?我们学过哪些常见的酸、碱、盐。?如何鉴别它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思考,探究得到结论并回答 (二)实验启发、探索新知: 1.常见的酸、碱、盐 教师:提供学生实验所需仪器药品,并指导学生正确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生:?讨论:常见酸、碱、盐的鉴别方法 ?实验探索鉴别的最佳方案 通过实验探索得到常见的酸、碱、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它们的性质的理解。 2.酸、碱、盐的性质: 教师:投影性质并指导学生完成有关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思考、口答,并独立完成习题,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实验:(1)?Fe+H2SO4 ?Zn+H

20、2SO4 ?Cu+H2SO4 (2)?Zn+CuSO4 ?Cu+AgNO3 并根据实验探究:(1)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2)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三)讨论: 书写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方程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习惯。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归纳、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 17 化学计算(一)根据化学式计算 一、基础知识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分子式)表示的含义: (1)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2)表示构成一个分子的各种原子的原

21、子个数. (3)表示一种物质及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 3.常用的计算关系式(以化合物AmBn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2)A的质量分数 (3)A、B 元素的质量比 (4)A元素的质量=化合物质量A的质量分数 (5)在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 元素时) 4.两种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 5.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等于它们的质量比除以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6.化学方程式在量的方面的含义: (杂质不含该 例如: 在量的方面:(1)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24:160:284 (2)反应物总质量份数(124+160)等于生成物

22、总质量份数(284)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7.一般解题步骤: (1)审清题意,设未知量;(2)正确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求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并把相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边; (4)列出比例式; (5)求出未知量 (6)简明地写出答案 可概括为:解、设、方、关、已未知、比例、求解、答仔细. 3.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式必须书写正确 (2)同一题目中不同未知量不能用同一字母表示 (3)各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计算准确 (4)各相关量必须写在对应物质化学式的下面 (5)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必须是纯净物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量) 4.常用换算计算式: 18 (

23、1)气体密度(g/L) (2)物质纯度 5.常用方法: (1)守恒法 (2)关系式法 (3)差量法 (4)极值法 (5)讨论法 (6)特殊值法 课后反思: 化学计算(三)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一、基础知识 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主要计算依据: (1) (2)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常见题型及基本思路: (1)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可用以下计算式计算:m(浓)a%(浓)=m(浓)+m(水) a%(稀) (2)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同溶质溶液混合问题: 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m(浓)a%(浓)+m(稀)a%(稀)=m(混)a%(混) (3)

24、求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 通过化学反应计算出溶质质量,再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求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一般方法: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m?. 19 二、典型例题 例1: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乙酸溶液,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来使用,需加水多少克, 解:设需加水质量为x, 100g15%=(100g+x)1.5% x=900g 答:略. 例2:配制2000g20%的稀硫酸用以除锈,需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毫升, 解:设需浓硫酸的质量为x2000g20%=x98% x=408.2g

25、 浓硫酸体积=408.2g?1.84g/cm3=221.8mL 水的体积=(2000g-408.2g)?1g/cm3=1591.8mL 答:略. 课后反思: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二) 【目的要求和知识重点】 1、初步记住化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主要内容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并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曲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能运用物质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4、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5、了解实验中所接触到的仪器,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 6、练习和初

26、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所以这样操作的原理,同时要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方法指导】 1、物质的两种类型的变化和物质的两种类型的性质是学习“绪言”的重点。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如铁能生锈,木材不能;木材可燃,石头不能;镁带能燃烧,而水不能等等,同时这些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也各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它们各自内部的组成不同,结构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变化形式。 两类变化和两类性质的比较: 20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的特征,而不是依据变化时伴随发生的现象。只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才能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比较 2从做好实验,学好

27、实验开始。 ?记住下列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初中常用仪器有:试管、烧杯、酒精灯、烧瓶、胶头滴管、量筒、蒸发皿燃烧匙、漏斗、玻璃棒、药匙、镊子、水槽、托盘天平、试管夹、铁架台(附铁圈、铁夹)石棉网,坩埚钳。 根据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可按以下情况分类: (1)可用于受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其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直接受热,烧杯须垫上石棉网间接受热。 (2)用于称量和量取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 (3)用于取药和夹持的仪器:取固体粉末或小晶粒状药品用药匙;取块状固体用镊子;取小量液体或逐滴加入液体时用胶头滴管。用于夹持的

28、有试管夹,铁架台(附铁圈,铁夹),坩埚钳。 (4)其他仪器:漏斗,长颈漏斗,集气瓶,玻璃棒等。 ?基本操作的内容: (1)药品的取用:重点掌握固体粉末和块状固体装入试管的操作方法;液体药品的倾倒方法和胶头滴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注意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气味。没有注明药品用量时,应取最少量: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品要(3)物质的加热:能受热的仪器才可用于物质的加热。直接加热时,先使仪器均匀受热,给试管里的固体粉末加热时,药品应斜铺试管底部,若在加热过程中有水生成,则要注意加热前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给试管液体加热时,要注意液体的体积,试管的规格,试管的倾斜度试

29、管夹夹持的位置,试管口的方向等问题。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 21 加热。 (4)在移取少量液体时,要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加热后有气泡产生 B、蜡受热熔化 C、海水蒸发析出食盐晶体 D、白糖加热变黑 分析:根据物质的外形,状态有无变化,以及是否有某些现象发生,是可以作为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参考,但最科学的办法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它是否生成了其他的物质,例如本题的选项A和C从表面看好象有其他物质生成,A有气体放出,C有食盐产生,但它们都不是水发生了变化,而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的逸出和食盐析出而已。 选项B,蜡受

30、热熔化,也只是状态变化,液态的蜡仍然是蜡,冷却后又成为固体蜡,本质未变,但选项D,白糖加热变黑,这种黑色物质已不是白糖,它既无甜味又不溶于水,已完全失去了白糖所具有的性质,它是炭所以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例2、在下列各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酒精可以燃烧 B、白糖可溶于水 C、生石灰遇水能生成熟石灰 D、铁在潮湿空气中能生锈 分析:“性质”与“变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比如:“木材能燃烧”是指木材具有这种化学性质(可燃烧)。“木材在燃烧”是指木材正在发生一种化学变化(燃烧),因此“变化”是物质性质的表现而“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根据。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告诉我们这些物

31、质“可以”怎样或“能”怎样这都是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而不是正在发生的现象。选项A,由于酒精燃烧时,酒精发生了变化转变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生了其他物质,同时发光发热,选项C,生石灰遇水时转变为熟石灰,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生石灰发生了化学变化。选项D,铁在潮湿空气中能生成铁锈,铁锈与铁是完全不同的物质,所以这三项都是指化学性质,选项B,白糖可溶于水,属于溶解性,所以选项B属于物理性质。 阅读材料: 酒精灯温度可达500?左右,适用于大多数实验的温度,而且无烟不污染受热器,移动方便。 如果注入酒精太多,移动时容易溅出来,或在燃着时受热膨胀而溢出来,但灯体内酒精太少,灯体空腔太大,其中充满了酒精蒸气, 易

32、于从灯芯空隙处进入的空气混合形成易爆炸的混合气体,在有风或移动酒精灯时,就可能引起爆炸。 酒精具有挥发性,这样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会使灯芯上留有酒精溶液里的水, 下次再使用时就不容易点燃或燃烧不旺。 使用前用镊子将灯芯提高,剪平且分散开,以调节火焰的大小或宽度,也可制成筒形铜网罩 (或铁网罩),放在灯头上,遇风时火焰既不会发生摆动,温度也得以提高。 一旦溢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盖灭或覆盖砂土扑灭,绝对不能用水浇(因水 22 能与酒精以任意比例混合反而扩大了着火面积)。 2、化学实验“八忌” ?忌实验目的不明确 ?忌仪器用途不清楚 ?忌观察实验不认真 ?忌操作不规范 ?忌动手不动脑 ?

33、忌忽视安全 ?忌绘图潦草 ?忌实验报告词不达意。 3、怎样使用胶头滴管 吸液时用手指捏扁胶头,排出空气再插入液体中放松胶头吸取。吸液后,滴管要竖直向下并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滴管的玻璃管上端。滴液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压胶头,滴管的尖嘴要稍高于容器口,滴液完毕,将滴管中的液体排净,管) A.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 例2.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和操作有无错误,如果有,说明如何改正。 (题目立意:考查倒入液体并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及过滤、蒸发等操作) 例3.量取25ml液体,最好选用( ) 23 A.10ml量筒 B.50ml量筒 C.20

34、ml量筒 D.100ml量筒 (题目立意:考查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应选择精确度高,量取次数少的量筒。答案B) 例题4.现有烧杯、试管、量筒、铁架台、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玻璃导管、橡皮导管、单孔橡皮塞、药匙13种实验用品,下列实验,不能进行的是(填序号)_和_。 (1)制取氧气 (2)粗盐的提纯 (3)氢气还原氧化铜 (4)用固体氢氧化钠配制100g30%的氢氧化钠溶液 (题目立意:考查学生对以上四个实验的装置和操作的掌握。答案?和?) 例5.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误将药品和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质量读数为9.5g(1g以下用游码),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 )

35、A.9g B.10g C.8.5g D.8g (题目立意: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答案C) 例6.下列物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食盐 D.氢氧化钠 (题目立意:考查学生关于实验室里试剂正确存放方法。答案D) 课后反思: 化学实验(二)气体的制备以及性质实验 复习要点: 主要是初中教材中常见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制备的原理、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以及杂质或尾气的处理装置),性质验证、实验现象、结论、操作规则的掌握。 典型例题: 例1.如下图,在实验室制氢气和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由于锌粒中混入了少量大理石,使产生的氢气中混入了少

36、量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盐酸的酸雾及水蒸气。为了制得纯净、干燥的氢气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氢气中CO2、HCl可用通过NaOH溶液除去,少量水蒸气可通过浓H2SO4干燥剂除去。为实现以上实验要求,请回答: (1)在a,f各种装置中应选择的装置(填写符号代号)_。 (2)正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写符号数字代号) 从左到右:( )接( );( )接( );( )接( )。 24 (3)为什么在停止加热时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才停止, (题目立意,考查制取氢气的正确实验装置的选择、除杂质的先后顺序、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顺序及其原因。答案(1)a、d、f、e(2)?接?;?接?;?接?(3)略。)

37、 例2.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氨气(NH3)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其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氨气能跟氧气起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在常温下氨气还能跟酸、CaCl2和CuSO4等物质起反应。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 1.实验室制取(不包括收集)氨气的装置,可选用制取_(H2或O2或CO2)的装置。其理由是_,收集氨气可用_法。 2.若要制得干燥的氨气,可用_做干燥剂。 3.写出氨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4.将氨气溶于水制成氨水,应选用下图

38、装置中的_(填序号)。 A B C (题目立意: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题能力。答案为 1.O2 反应物为固体与固体,且反应需加热 向下排空气法 2.氢氧化钠或碱石灰等 3. 4.A 例3.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的名称:?_ ?_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_装置收集(写装置代号以下同) (3)实验室收集氢气时,可选用的装置是_和_。 (4)装置B是实验室制取_和_气体的发生装置。 (题目立意:掌握实验室制取O2、H2、CO2的反应装置) 例4.某

39、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A、B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测得两组数据(如下图所示)。请分析,选用的正确方法是_。 25 推测出该有机物是由_元素组成,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实验过程中气体均全部吸收) 3:1:4) 例5.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制得的水煤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气。如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和H2,试回答: (1)连接上述所有装置的正确顺序是(用甲、乙、丙、丁、戊填入方框 水煤气?点燃。 (2)气体经过丙、丁、戊装置都应从_进入。 (3)请说出各装置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甲_ 乙_ 丙_ 丁_ 戊_

40、 (题目立意: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解题能力。答案:丙、戊、甲、乙、丁,其它略) 课后反思: 化学实验(三)物质的鉴别、分离、提纯 复习要点: 重点掌握常见气体:O2、H2、CO2、CO等和常见离子:H+、OH-、 26 、Cl-、等 的鉴定方法.在混合物分离和提纯中,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强化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加深理解和应用. 典型例题 例1.不用其它试剂鉴别?Na2CO3?KCl?Zn(NO3)2?CuSO4四种溶液,先直接鉴别出一种,再逐一鉴别出其余物质,则鉴别的正确顺序是( ) A. ? B.? C.? D.? (题目立意:考查学生根据特征颜色,再根据鉴别物质与其它

41、物质反应中特征,正确分析.答案为B.) 例2.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O、N2、CO2和水蒸气,把该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的烧碱溶液,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和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_. (题目立意:考查学生利用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及其特性而除掉气体.答案N2) 例3.为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试从A、B、C中选择所加试剂,再从?中选择操作方法,把正确序号填在空格内. 所加试剂:A.盐酸 B.硝酸银溶液 C.水 操作方法:?过滤 ?过滤、蒸发 ?过滤、洗涤 例4.硝酸钠溶液中含有Cu(NO3)2、AgNO3、Ba(NO3)2三种杂质,为使三种物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提供的试剂是 Na2CO3溶

42、液、NaCl溶液、NaOH溶液.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试剂,滤出一种沉淀,那么所加试剂顺序是?_?_?_ (题目立意:考查常见物质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条件应用) 例5.现有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三种溶液,请你从中选择两种溶液,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要求:?选择试剂时,同类物质在鉴别中只能使用一次;?每次鉴别一步完成;?有微溶物生成的不按沉淀处理.请回答: (1)理解确定一个圆必备两个条件:圆心和半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圆,经过两点也可以作无数个圆,其圆心在这个两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1)你认为鉴别方法最多的两种溶液是:_. (1) 与圆相关的概念:(2)鉴别上

43、述两种溶液,你所选择的试剂分别是:_. (一)教学重点(3)填写用上述任意一种试剂鉴别这两种溶液的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四)物质的推断 2、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复习要点 重点掌握常见气体,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性质和酸、碱、盐等物质之间化学反应及其特征现象.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典型例题 例1.A、B是金属单质,F是非金属单质,C、D、E、G是氧化物,下图是它们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其中粗线方框里的物质是起始反应物,有的反应的其它产物已略去) 顶点坐标:(,)27 (1)写出上图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绿色粉末_;红色粉末的主要成分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_ _

44、 (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例2.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CO2、H2、H2O(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依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均完全反应) (1)通过碱石灰(NaOH和CaO的固体混合物)时,气体体积变小. (2)通过赤热的氧化铜粉末时,粉末变为红色 (3)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 (4)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确定原气体中( ) H2,至少含有H2O、CO2中的一种 A.一定含有CO、B.一定含有H2O、CO,可能含有CO2、H2 C.一定含有CO、CO2,可能含有H2O、H2 弦心距: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D.一定含有CO2、H2O,可能含有H2、CO 10.圆内接正多边形例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Na2CO3、Na2SO4、CuSO4、NaCl的一种或几种,将此粉末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向此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将沉淀滤出后放入稀盐酸中,沉淀全部溶解.同时生成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根据现象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什么,一定不含什么,可能含有什么, 例4.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硝酸钡、碳酸钠、盐酸、稀硫酸,为了鉴别它们做了下列溶液间的某些混合实验,其反应现象如下表. 课后反思: (3)相离: 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