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2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68796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150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2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2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2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亲,该文档总共1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2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2名师优秀教案.doc(1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21、 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

2、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

3、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1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

4、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

5、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讨论,谈谈

6、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3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

7、读课文。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8、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

9、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 4、教师可提要求: ?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

10、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写生字。 ?朗读课文。 5 2、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教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

11、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

12、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

13、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6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

14、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4、信息反馈: 7 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知识与

15、技能 1、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主题词或关键词来抓住中心,抓住精神。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具体细小事物引发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4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蝉成长过程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6、一课时 一、 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 文学常识: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笔名明川、小思。祖籍广东番禺。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练,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农用车情怀。著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

17、云笺香港文踪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第一课时蝉 导入: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一、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二、课文讲解 8 1、注音解词 零落 断续 收敛 聒聒 宽恕

18、 收敛:收拢,合拢。 聒聒: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宽恕:宽容饶恕。 齐读两遍,划在书上 2、教师范读正音 听读,注音,朗读,思考并回答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

19、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

20、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小结: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4、找到照应的句子,总结什么是照应。 照应:为了使文章内

21、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5、艺术手法总结: (1)先抑后扬 (2)首尾照应 作业:熟记字词。 9 第二课时 贝壳 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文章:贝壳,看看那小小的贝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人生道理呢,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

22、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二、课文解读 划书下注释。 自由朗读,准备范读。 请一名同学范读课文,不对的地方予以纠正。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第二自然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原文回答) 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

23、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类比手法)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归纳: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却是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

24、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从主题和写作手法上考虑 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10 出异彩。 5、能否也

25、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提示:蚂蚁、花生、彩虹、山泉、松、梅 (师生交流) 三、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作业:牢记字词,文学常识。 11 4 、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6、?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四、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

27、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

28、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12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自主探究 大屏

29、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30、。 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

31、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13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32、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拓展延伸 a、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

33、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 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b、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

34、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五)信息反馈: 14 5、童趣 教学目标 ?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35、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

36、(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

37、树林)?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 15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38、”,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

39、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16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

40、。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

41、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 17 6 、理想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

42、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把握诗歌的结构。 ?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

43、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正音、正字、释词 ?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18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

44、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

45、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

46、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19 6、理想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检查作业。 ?继续研讨与赏析。 ?语言运用。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识记字词。 ?朗读、背诵。 2、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